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也是炎黄子孙魂牵梦绕的根脉圣地。每年的清明节,念祖思亲、追本溯源的海内外中华儿女都会虔诚地来到这里,参与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的公祭盛典。我自2003年10月被聘为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以来,无论是参与了“长安雅集”的策划与实施,担任了《关系文库》的编委,出席了很多的研讨会,开了多次的文史与书法的讲座,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和近体诗词,上了不少中央文史馆或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书画、书法展览,还是陕西省广播电视台为我在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举办个人诗词歌赋名家朗诵会等等,使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为黄帝陵的公祭活动尽了点绵薄之力的三件小事,今凭借记忆以分享给大家。
为“龙魂”大钟而篆
在2005年秋杪,我在家正翻阅资料订正文稿,突然有个陌生电话号码来电,根据电话号码前三位数字,就知道是省政府机关的电话,于是不敢怠慢地接了电话,才知道是省黄帝陵公祭办公室主持日常工作事务的苏宇主任的电话。苏主任说要见我面谈为黄帝陵轩辕庙新建的祭祀广场定制和铸造“龙魂”大钟书写钟名之事。后来当苏主任见到我首先说明了这次定制“闻天”大鼓和铸造“龙魂”大钟的历史意义,再传达了这次定制“钟”“鼓”形体设计与文化论证专家团队关于“龙魂”钟名书写字体与邀请书写者的意见。我当时心里真是五味杂陈,面对如此重任,还是硬着头皮壮着胆地慨然接受了。
在那几天里,我翻阅了徐文镜的《古籀汇编》、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容庚《金文编》、高明《古文字类编》、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为了让古文字活起来,我还对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周法高《金文诂林》和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等字书的相关辞条进行了文字意境上的琢磨。虽然在所用文字上下了一番功夫,却犯了百密一疏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大钟正中篆铭部分的准确空间,导致了所书文字与钟铭位置上的不协调,结果等来了苏宇主任在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铸造现场打来需要返工重写的电话。我自觉惭愧,当即向苏主仁索要了大钟篆铭局部的梯形具体数据。为了更进一步做到篆铭“龙魂”二字与大钟整体文化环境的和谐统一,嗣后通过文物局的挚友,才和推荐邀请我来书写钟名的专家、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的徐涛先生通了电话。徐涛先生是陕西省文物局系统曾最早取得古代书画鉴定专业国家任用证书的二人之一。于是我征询了徐涛先生的学术思路,他对我说:“此钟是根据1978年1月于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出土的春秋时代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秦公镈,兼及西周其他编钟元素设计而成,钟体高3.8米,口径2.456米,重约12吨。设计稿中钟的篆铭部位,暂以电脑小篆代替,考虑到整体艺术效果,方才计划请当代篆书名家来填写。请谁来写,自然首选素有当代大篆魁首之誉的刘自椟先生,遗憾的是刘先生已谢世四年了,这才想到您是刘先生篆书的首位传人,且曾以秦石鼓文书法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连续入展于中国书协的四次大型综合展,在书法界颇具声望。基于此因,我才推荐的您,还望不负重托。”君之点化,茅塞顿开,秦文化实际上是主要承袭了周文化,我脑海里秦穆公“失马赐酒”所引来“推锋争死”到“获晋侯而归”,“秦王扫六合”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便激发了“龙魂”两字的恢弘灵感。遂裁数幅与大钟篆铭具体数据相吻合之通高0.96米,上寬0.45米,下宽0.47米的纸张,借“春秋王孙钟”的“龙”,《说文解字》的“魂”,参照相近字形,以秦石鼓文为基调,兼糅吴昌硕、刘自椟两先生“笔若屈铁”的雄浑气概,把原本甲骨文单体“龙”,云上鬼下的“魂”变成左右结构的“龙魂”两字,又以放纵笔意将“魂”字横向张开,让更具敦厚郁勃的先秦文字,与彰显先秦精神的大钟梯形篆铭浑然一体、雄强肃穆,擒纵有度、相映生辉。旋即连写四张以待选,后经专家们的反复比较遴选而定稿,经铸造巨匠们精心雕模制范、冶铸整形、调试安装才告庆功成。
2006年清明节,黄帝陵轩辕大殿前的祭祀广场东、西两侧用红绸临时遮掩的“龙魂”大钟和“闻天”大鼓格外引人注目,随着九时五十分的祭祀大典议程宣告开始,“龙魂”大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国和陕西省省长陈德明徐徐揭彩的那一刻景象,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心田。直至现在,我还在感恩省政府暨黄帝陵祭祀办的领导和专家们的信任,感恩铸造大钟能工巨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奉献。我的书迹定格在“龙魂”大钟上,年复一年直接或荧屏间接地听到清明节九响钟鸣声,这一切仿佛仍在2006年。
为《图志》而用心
因为“龙魂”大钟恭书钟铭而与黄帝陵公祭办的领导和同志们接触时间多了,我仅有的一点小学功底逐渐也被大家认可了。2007年的下半年,黄帝陵公祭工作渐入常态,为了将1980年以来公祭工作作个总结,陕西省政府批准组建了公祭办苏宇主任为执行主编的编辑班子,本人的名字也应邀忝列到三个顾问之中。
我的任务就是协同编辑,把好祭文书写作品的文字质量关。面对28篇由当代陕西书法名家以篆、隶、草、行、楷五体与横幅、长卷或条屏形式的作品,最当在意的是处理好文字与书体应用中繁、简转化问题。由于当代的中青年书法家在学校接受的是简化字教育,于书法创作却皆用繁体字,又因对繁体字使用欠妥而闹出的笑话可谓是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书体不纯、繁简混杂至今仍困扰着书法展览评审工作。我便逐字校核,发现了多件作品中因文字存在繁、简混杂而导致字义出错现象,例如:人云亦云的“云”与风云雷电的“雲”;五谷杂粮的“穀”与平川山谷的“谷”;奋发图强的“發”与眉毛头发的“髮”;古柏青松的“松”与平和宽松的“鬆”;制度制式的“制”与器物制造的“製”等等,至于文字简化中由草书楷化而来的“应”“会”“贤”“马”“为”等类出现在行草书体里,则免予纠正,再对“台”与“臺”“缺”与“阙”“才”与“纔”等则视所处语境而定。所见之处,随见随标记。最后在执行主编苏宇主任的陪同安排下,与于电脑操作有娴熟技术的编辑用拼接挖补的方法,不但纠正了所有应纠正的文字,而且在纠正之处注重了文字与书法风格的协调性,从而在改正后的书页中未留任何痕迹,确保了《图志》的文字准确性、书法作品的原创性和图版的庄严性。
在2008年春,《黄帝祭祀大典图志》首发式的会议上,领导和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让我紧张的心情得到了甜美的宽慰,暗自在想这次伏在书案的苦心孤诣和守在电脑旁严谨苛求的废寝忘食没白费。一言以蔽之:未辱使命,欣慰终生。
为公祭活动而讴歌
2013年3月的上旬,我接到苏宇主任的电话,约我为一年一度的黄帝陵公祭活动写一篇感怀文章,经三天的惨淡经营,完成交稿。但我又萌发出更为凝重精练,朗诵起来铿锵有力的仿古文体“赋”的思路,遂又引经借典、锤文炼字。清明节前夕,《祭黄帝陵赋》以当时唯一的传统文体而正式出炉,《陕西日报》等纸媒及多家网站相继转载,时至今日,民间仍有传咏。2014年元月陕西广播电视台《文化三秦》朗诵季在西安美术馆多功能厅隆重举办“雕龙吐凤、舞鹤惊鸿·路毓贤诗词歌赋名家朗诵会”中,将此赋列为重点以资深播音员二人联袂朗诵。今将此赋附录于下,还乞方家教腕。
祭桥山黄陵赋:节回重九,或届清明。寰中域外,国人游子,遵传统之古俗,循文明之旅程。驾长车犹击毂,乘威凤而接踵。聚首于斯,至敬至诚。仰桥山以追远,临沮水而寄情。振闻天之雷鼓,涧回谷应;鸣龙魂之金钟,兽伏鸟惊。春礿秋尝,缘祀典之旧制;顺时而进,献花篮以新风。蜀竹楚丝,颂人文之初肇;惊鸿飞燕,念菽粟之刀耕。旌幡蔽日,气势恢宏。学者名流,皆怀仰止而来;黄童皓叟,无不沐恩躬奉。伟哉始祖,为民立极。艺蚕桑植五谷,开鸿蒙辟八荒。激战阪泉,铸九鼎兴礼乐;平定蚩尤,合三才创纲常。造舟车以利物,倡教化知禅让。通继羲农,德启陶唐。辑睦九州之陆,泽惠百族之昌。制石器以田猎,造文字成华章。舆具指南,明道途之方位;医著内经,调寒热之阴阳。启后之功,同星辰之高远;垂荫之范,无贤哲之颉颃。绵绵瓜瓞,兰桂腾芳。为天地立心,修齐首重厚德;为生民立命,治平务必自强。以德报怨,化干戈为玉帛;含和履仁,息手足之阋墙。江山如画,日月重光。泰岱之松,已根深而叶茂;江河之水,既源远而流长。华夏苗裔,肝胆相照;炎黄帝胄,燕翼互襄。巍巍黄陵,郁郁苍苍。泱泱沮水,浩浩汤汤。古柏参天,凝碧而成翠霭;仙台拔地,步虚以咏芝房。昔年此日,享堂之上。俎豆牺牲列案,琼浆芳醴盈觞。增媚薰肌,麝煤芳烟萦栋;镂玉敲冰,天籁清音绕梁。巨公贤达,报本言如九鼎;鸿儒大德,陈情语似三江。恳祈四海,风波不起;惟愿众黎,福祉无疆。看今朝河又清,天下归心;务实崇俭之举,深孚众望。励精图治,富国兴邦。实现复兴之梦,同奔全面小康。银汉神舆,号嫦娥已奔月;艨艟巨舰,名辽宁以戍防。大运飞机,状鲲鹏之比翼;北斗卫星,续拱极以导航。政通人和,蓬勃向上。金瓯粲粲,玉璧煌煌。虽蒙初祖德佑,更需吾辈担当。九州俊杰,雄姿英发;万仞昆仑,屹立东方。
回顾以上三件平常琐事,无一不是仰仗政府平台,无一能离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传承中华文脈,坚守文化自信,永葆赤子情怀,高颂时代华章,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守望黄帝根脉,魂系黄帝精神,作为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的馆员,能够为人文初祖讴歌,为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也是我的幸运和福分。
责任编辑 章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