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王维 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摘 要:王维和孟浩然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但其诗歌创作在主题、意境、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他们的诗作不管是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还是从题材风格、意境情趣上来讲都代表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所以当人们一讲到王维孟浩然时,都很自然地讲到“王孟一派”。但细一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虽为同一诗派,两者在各方面其实存在许多不同之处。纪昀说:“王孟诗大段相近,而体格又自微别。”其“微别”在何处呢?本文拟从二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师承、不同的思想几个方面对两者诗歌创作的差异做一个探讨。
一、不同遭遇下不同的诗歌主题
作家是时代的产儿,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作品主题思想形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对比一下王维和孟浩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不同的理想与追求在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孟浩然,襄阳(今湖北)人,他是深受王维、李白、杜甫尊敬的前辈诗人。虽然诗作上他引领了一代风骚,但却因诸多的原因使他不能涉足官场,致使布衣一生。因此,他的诗作总是对生活在盛唐时期而不能施展抱负济世救民而表示遗憾。这种出仕与布衣的矛盾在他的诗中屡有反映。
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即是他为了入仕而做好充分的学识准备。开元十六年到长安做官,由于没有得到权贵的延引,又得罪了皇上,终于没有实现愿望。因此,仍然是“魏阙心长在,金门诏不忘”,“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他志向不灭,但却苦于无人栽培的苦衷。他的这种“借山水荡志”的写作风格致使了他诗歌题材的狭隘,可以说他早期的诗歌都是以情韵为主,才气却一般,而且基本上都是抒发一种不得志的哀怨或是对仕途的最后一望。①
王维却有着与孟浩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少年时王维就表现出了能诗善画,妙解音律的非凡才智,二十岁就考中进士,比起四十岁都还在考进士求仕的孟浩然来说,王维确实是很幸运的。但王维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在他36岁时,张九龄被免相,诗人在政治上失掉了最有力的靠山,从此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也就变得消极。虽然王维后期的诗充满了空寂之感,但他早年意气风发的诗作却明显地表达了自己意欲建功立业的愿望,如《使至塞上》一诗,不仅描写出了边塞开阔,壮丽而略带苍凉的画面,同时表达诗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很显然,在孟浩然与王维的诗中,同样是言志,却因为不同的遭遇而流露了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然他们的诗作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由于经验的单一,自然内容不够丰富,成就不如王维,也注定了他诗作的影响力远远不及王维。毕竟当年驰骋官场的王维不管是从结交还从社会背景来说,都具备了让其诗作风靡一时的决定因素。但对于终年隐居山野的孟浩然来说,仅仅是以诗会友,诗作也仅限于在同窗好友当中传阅、审读罢了。但毋庸置疑的是,摆脱初唐应制咏物诗的狭窄境界,以山水田园题材入诗,开盛唐山水田园之风气先河的,当数孟浩然。而也正是在遭遇不同的基础上,二者之间的内心情感才有了极大的差异。②因此,泛泛地把山水田园诗派的二位泰斗人物当成一种风格来看待,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这是失之草率的。
二、不同眼光下不同的诗歌意境
人人都说孟浩然的诗过于冷淡,这倒不是说他的感情是冷的,而是说他总是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自我收缩了或是处理了。他的诗歌意境保持了一种迥无人迹的空无,而情感又隐隐约约地在这种空无之中让人身临亲受,他的这种独到的审美眼光和这种漫不经心的情感转移,表现了他对人生的一种冷傲和孤寂。③孟浩然总是把自己的眼光停留在静寂的事物里,以表达内心世界难耐的、不平的哀鸣,如他的《采樵作》:“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搓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罗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诗人把眼光投放在深山峻岭中,那种不见天日的冷感让人窒息,最重要的是一直到最后两句我们才看出深山中原来还有人,而且是一位隐士,而与这位隐士达成统一的所有情感就是荒凉,空寂,冷傲。他的这种情韵的意境是其他的山水田园诗人所无法达到的。但他的这种以意境见长,而疏于才学的做诗方法让后来的许多诗人和词人所不敢苟同,甚至被苏东坡斥曰“才短”。但又有谁能真正领略到孟浩然那种在现实面前所流露出来的无奈和寂寞呢?人们只是一厢情愿地尊重他是个怡乐山水的真正隐士,却不能使他“学而优则仕”,这对于努力实践儒家理论的孟浩然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同时也注定了他晚年决心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低调情绪,他身在山林却心存蓝图,以致“中宵劳梦想”的空想的压抑又有谁能懂呢?所以他的以冷为主要境界的笔调下似乎总是掩盖了一种凄凉和悲怆的劲势,而转化为一种似乎心安理得,怡然自乐的旷达,闲静。
王维的诗却恰恰相反,他的眼光至少在青年时期总是致力于仕途,可谓一日看尽长安花,多多少少有点洋洋得意的情感。因此,他的眼光完全是乐观,积极,开阔的,这致使他的诗歌的意境往往是清澈而含蓄令人回味无穷的。这种情蓄景中,趣在墨外的艺术效果和艺术蕴涵显然是在孟浩然之上。④他《山居秋暝》的“空山”深远和宁静不同于孟浩然的空空荡荡,冷寂无声的山野。诗人的眼光也始终是注意到“新雨”、“明月”、“清泉”之上,而后面的浣洗归来的妇女和水下摆动的荷花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在最后两句才点到自己,但他的这个点到又不同于孟浩然的点到为止,最后仅写出自己归于山林,屈于现实的冷峻思考,王维点出的是自己一方面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另一方面自己希望隐居而不愿做官的矛盾。
显然他们一个是当不了官,最终放弃了当官的梦想而怡然于山水;而另一个是钟情于山水的优美,在官却不想做官。这正是二位诗人心态不同所导致的境界的大相径庭。
从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孟浩然的“冷”仅仅只是一种对景物的静处理,而王维却十分得体地融“动”于“静”中,使动静结合,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孟诗即使是写到了山水,写到了长歌,但那仅仅是一种寻觅的过程,也就是说诗人不愿意或不介意写山风、人语、鸟语花香,他感兴趣的还只是山中的幽深和冷静。因此这类诗,虽有带“动”韵味的山风、长歌,但诗人所表达的往往是不经意的情感,那就是他愿意寻觅隐逸去安置自己的情怀,去浓缩自己的情操,这种冷淡导致的最直接的艺术效果就是产生了一种清冷闲远,毫无色彩可言的幽深意境,这就比具有鲜明强烈动态的王维山水诗逊色了许多。王维那种运用动静相生的艺术辩证法创造的意境,其特有的美学意义,导致了艺术形象的可感性和直接性,使他的诗更富质感,更具有艺术魅力。后来有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孟浩然和王维在眼光上的不同是导致他们诗作境界不同的直接原因,这种评论大概也是有其可取性的。
三、不同师承下不同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讲究自然浑成,平淡自然,甚至可以说他的诗都是不经意的追求,他要的是一种整体上自然浑成的感觉而不是局部细节的个别特写。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他的诗形象鲜明,色彩艳丽,且工巧精细,诗中往往有些脍炙人口的写景状物佳句,但不像陶诗那样有浑成之感。《诗品》批评谢灵运“故尚巧似”,“颇以繁富为累”,是很中肯的。他的山水诗像诗体的日记,从早晨出发写到傍晚归来,最后拖着一条玄理的尾巴。精细繁琐,富艳雕琢,刻板而少生气。谢朓避免了谢灵运的繁富之累,他的山水诗清新隽秀,但仍然是“微伤细密”(《诗品》),神气不完。
王维和孟浩然都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山水田园诗的艺术传统。
孟浩然是一个以布衣终老一生的诗人,他的山水诗较多地带有隐士的恬淡与孤清。闻一多先生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他的代表作《宿建德江》整个儿地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寂寞与哀愁之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写山水诗不堆砌词藻,语言自然,意境高远。诚如皮日休所说:“遇景入韵,不拘奇抉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前四句写桐庐江也有同样的意境:“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似乎不是在做诗,他的诗不过是情绪的自然流露,不须有意地加以安排,便自然而然地发为吟咏了。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诗自然浑成的艺术传统。在他的诗作之中往往是强调那种浑然一体的整体艺术效果,而不是个别字的精工细雕。如他的《放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读起来完全像是按诗题信笔记述。时间由傍晚入夜,所见所闻点到为止,不加任何的描摹刻画,也没有任何语言上的藻饰和精雕细琢。但正是这种质朴的随意平常,让诗味从淡中流露出来,更加沁人心脾。他把隐逸之情和山水之趣结合起来,构成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故孟诗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王维兼采众长,扬谢之长、补谢之短。他诗的工细出于谢而高于谢。他把晋宋以来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既能看到事物的局部,又能看到全体。既有虚述,又有实景。既有白描,又善彩绘。能从虚处陪衬全景,做到高度情景交融,避免了谢诗仅从局部实处绘声绘色、板滞不灵活的毛病。如他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无不以虚衬实,以局部照全景,既是对大自然有极深邃、极细腻的观察和感受,又绘声绘色地融情感于一体,一气呵成,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诗画并茂。还有如写云彩,王维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采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等。形态、色彩、性质均随着地点和心情的不同而各有千秋。而谢诗仅有“白云抱石”、“岩高白云屯”有限的几句显得生动形象。因此我们可以说王维不仅从题材上终于完成了山水田园诗浑然一体与细工雕琢的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从艺术风格上完成了两大传统的合流,从而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推向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⑤
杨慎《升庵诗话》说:“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杨慎的这句话正好生动恰当地道出他们因师承不同而显示出来的诗风的差异:一个是清秀高雅,形神兼备;另一个是清旷淳朴、浑然自成。也许后人在欣赏王孟诗歌时会不得不感叹王维下笔的细腻与清秀的完美结合,不仅可以看出谢灵运的模糊的影子,同时我们同样可以感觉到陶渊明无奈的败笔。毕竟是王维把山水田园诗推向了一个高峰。王维擅长把景物描绘得变幻莫测、雄丽神奇,这点让历代的后学晚辈折服不已。而孟浩然诗歌的清旷,正如他随意之中的清远之志,虽然佳句不多,但总是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这种像清水一样清澈毫无雕琢的诗,也是人们推崇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格调也不得不让人感叹于他真隐士的风度。
由于二者师承的不同所引发的格调相异,大大拓宽了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和艺术魅力,加深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和更进一步的提炼。
综上所述,王维和孟浩然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但其诗歌创作在主题、意境、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然而笔者认为不管王维和孟浩然的诗作有多大的区别,但我们最终要着眼的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以王孟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所绽放出来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将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责任编辑:古卫红)
基金项目:湖南省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建设学科资助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陈洪清,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① 单启新.王孟山水诗别略论[C].社会科学辑刊,1990.(5).125-131.
② 朱起予.王孟诗歌差异论[J].苏州大学学报,1989.(4).57-63.
③ 叶式生.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点[C].文学译论丛刊,1978.(2)
④ 张西宁.论王维诗中的动与静[J].广西大学学报,1983.(2).91-96.
⑤ 张子敬.论山水田园诗的社会意义[J].大连师专学报,1982.(1).21-28.
⑥ 陈滢.陶潜、王维山水诗异同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3.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