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名作欣赏

后殖民视野下格温多琳·布鲁克斯的诗歌

后殖民视野下格温多琳·布鲁克斯的诗歌

关键词:内部殖民 种族融合 黑人美学感 布鲁斯音乐

摘 要:美国黑人女诗人格温多琳·布鲁克斯的诗歌既揭示了美国白人对黑人的他者化、同化和压制,又阐释了黑人努力摆脱从属地位,极力争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主题。布鲁克斯运用黑人美学感和布鲁斯音乐等写作策略来消解美国白人文化中心,为种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体现了美国的多元文化精神。

格温多琳·布鲁克斯,是美国当代成就卓著的黑人女诗人,被誉为美国黑人“第一女性”;是第一位获得美国诗歌最高奖——普利策奖的黑人作家,也是第一位被评为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即国家桂冠诗人)的黑人女作家;是第一位被选为美国国家艺术学院成员的黑人女性,1994年还获得美国联邦政府人文学科最高奖——杰斐逊讲席。克林顿总统曾给予她高度评价,认为布鲁克斯用美丽、有力的诗句,为美国赢得了多方面的荣誉。布鲁克斯为黑人文学及美国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其诗歌主要描写生活在芝加哥布朗泽维尔街黑人的痛苦和无助,反映了美国黑、白两种文化冲突及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既揭示了美国黑人的他者地位和无言状态,又阐释了他们努力摆脱从属地位,极力争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主题。她的诗歌消解了白人文化中心,体现了美国的多元文化精神。

美国黑人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属于少数族话语。弗朗兹·法农认为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所作所为与非洲白人对黑人的处理如出一辙。阿布杜尔·简穆罕默德认为,少数族话语和内部殖民话语其实是从都市中心划出边缘部分的一种企图。而豪斯顿·A.贝克和亨利·路易斯·盖茨认为美国黑人社区是一个被殖民化的拥有自己特殊本土文化的地区。由此可见,美国黑人遭受了内部殖民,被白人他者化了。所谓他者化是一种通过污蔑“他者”的文化来定义和确保自己文化的方式。它以种族中心主义为基础,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优秀的、理性的和先进的,而其他种族的文化则是落后的、奇异的和非理性的。作为美国主流文化的白人文化,自认为有权随意审视其他文化,把自己放置在权力的中心并夸耀其种族和文化。他们压抑了黑人的声音,把黑人构建成“他者”,把黑人的形象模式化,认为他们都是黑脸盘、厚嘴唇、混血儿……是野蛮的、劣等的。

在布鲁克斯《戴红帽子的布朗泽维尔妇女》一诗中,麦尔斯太太别无他法,找了一个黑人做女仆,但从不称呼她的姓名,却用“它”“黑熊”“豹子”等动物的名字代替。这可见白人对黑人的他者化。而在《林肯·韦斯特的生活》中,黑人小男孩韦斯特也被白人认为是“那个物种/最好的样品。不像/你经常在街上看见的/很多肤色偏淡的黑鬼,而/这个是真

正的东西。/黑色、丑陋、奇特。你/能看见其野蛮性。”①在白人眼里,黑人是“丑陋、奇特”和“野蛮”的,他们被白人当作样品、一个真正的东西,即完全不同于白人的他者。

而黑人居住的地方则被白人视为混杂和神秘。白人带着种族优越感和好奇心来审视黑人。在《穷人的爱护者》一诗中,白人妇女自认为是文明的使者,奉上帝的使命到黑人社区来帮助和启蒙落后的、野蛮的黑人。她们“自豪、倾斜的脸带着怜惜,暗含杀意”②。她们自以为屈尊地来到黑人贫民区,把钱施舍给黑人,认为这是一种“怜惜的”公众行为,其实只是“杀人”的继续。但她们发现黑人社区的肮脏远非她们的想象:“恶臭;尿、卷心菜、臭大豆,/用多种杂粮粉熬出的、发着怪味的粥/多年的烟雾、厚重的尿布、她们还听说,/有种叫猪肠的食物。黑暗。衍射的/

黑暗,或肮脏的光线。涌动的粪便。”对黑人社区肮脏的、贬低的、刺目的自然环境的描述是为了展示白人眼中黑人社区的落后和原始。白人认为黑人处于很低的进化层次,需要更高文明的帮助,黑人是不文明的、低劣的,他们居住的地方污秽、阴沉、黑暗、臭味难忍。当黑人出现时,白人们感到困扰和憎恶,带着爱与恨逃跑了。而这种带着恨意的爱是白人诡称用来改良穷人的工具。白人来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减轻其罪恶感,强化对黑人的控制。

除了反映白人对黑人的他者化以外,布鲁克斯的诗歌还折射出黑人被同化的境地。美国白人对黑人的同化简直是无所不在。美国“大熔炉”的绰号就揭示了白人企图同化其他种族的野心。白人认为,所有美国人都应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即白人文化,否则就是他者和劣等公民。白人还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黑人身上。譬如,黑人使用的教科书上印刷的是反映白人们幸福生活的欢乐照片。黑人儿童玩的也是白皮肤、蓝眼睛的芭比娃娃。许多黑人无意识地接受了白皮肤最漂亮的价值观,憎恨自己的黑皮肤。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里的黑人女孩佩可拉就是一个被同化的牺牲品。从小接受白人文化教育的佩可拉,非常想拥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结果却身心遭到摧残。而布鲁克斯的自传小说《莫德·玛莎》里的玛莎也非常嫉妒她的白皮肤姐姐,为自己因黑皮肤得不到恩曼纽尔的欢心而暗自神伤。布鲁克斯回忆说:“黑皮肤女孩和白皮肤女孩竞争时,她不会有任何获胜的机会。”③这些都深刻揭示了白人对黑人实施同化政策的罪恶。

布鲁克斯对黑人无意识地接受白人的文化价值观深感震惊,所以肤色就成为她诗歌里反复吟唱的主题。在《巧克力麦比的歌谣》里,黑人女孩麦比孤独地站在学校门口等候她的爱人威利·布恩。麦比伤心欲绝,因为威利喜欢上了一个浅柠檬肤色的女孩。“麦比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想她自己的事/麦比在想麦比本应该……”④这暗示了麦比对自己的肤色非常不满意。因为她有着巧克力一样的黑皮肤,而她陷入肤色这个问题不能自拔,由于她周围的许多黑人都接受了浅肤色漂亮的白人价值观,麦比在恋爱时注定要失败。而《珍珠·梅·李的歌谣》里的黑人男孩塞米则是另外一个被白人同化的牺牲品。虽然塞米是黑人,但他满脑子却是白人的文化观念。他喜欢白皮肤的女孩。“在学校里,你喜欢的女孩全是白皮肤。/你不能容忍黑皮肤的女孩。/认为黄皮肤看看就足矣,/而黑皮肤,只有饥饿的人才要。”⑤塞米无条件接受了白人的价值观,认为白皮肤漂亮。他憎恨自己的黑皮肤,冷漠无情地抛弃了自己的黑人女友珍珠·梅·李,也就意味着抛弃了自己的黑人文化传统和种族伦理,最后却遭到白人的残害。

此外,布鲁克斯的诗歌还揭示了美国白人对黑人反抗的压制。在《鲁道夫·雷德的歌谣》里,为了拥有一所像样的房子,雷德辛勤地工作。他把家迁到一个白人居住区,但没想到这会激怒白人,白人会把这种行为看作是对其领土的侵犯,是一种从权力边缘到中心的企图。所以,白人对他搬家的行为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他们向雷德的家扔石头。刚开始时雷德拒绝回应,但当他小女儿受伤时,他忍无可忍了。雷德在伤害四个白人后死了。而白人邻居们却聚集在他的周围,踢他的尸体,骂他“黑鬼”。这表明:压制雷德反抗的白人虽然干了罪恶的勾当,却仍然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永远正确。这首诗是对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楚门布尔公园漫长骚乱的一种影射。它揭示了黑人悲惨的现实:由于白人的限制、隔离政策,黑人想拥有一所好房子的简单愿望也变得不可实现。即使反抗,白人也会想方设法地镇压,以巩固其中心地位。

无论是描写黑人被白人他者化、同化的悲惨境地,还是揭示黑人的反抗被白人无情地压制,布鲁克斯写这些诗歌一方面是为了敦促美国黑人清楚认识自己的处境,启发他们对本民族出路的思考,一方面也是为了唤醒美国白人的良知,促使他们重视种族问题,意识到白人文化的霸权主义,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和谐境地。

面对白人的同化和压制,黑人处于两难的境地:要么像塞米一样被同化,要么像雷德一样为平等而战。黑人民族怎样才能使其民族和文化繁荣昌盛呢?布鲁克斯在她的诗歌里探索了该问题。在种族问题上,她是一个温和派,建议用融合和抗争两种方式来解决美国的种族问题,提倡通过种族融合来消解白人中心主义。她在自传里明确表示,种族融合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解决种族问题的一种办法。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布鲁克斯仍然坚信种族融合。这在她的诗歌里也有所体现。

《小心转弯的人们,憎恨岔路口》一诗清楚表明了布鲁克斯的种族融合立场。在该诗中,一位黑人男性向白人呼吁种族融合,恳求平等分享美国梦,把黑人当做人来看。他把白人比作醉酒的男士,把自己比作小心翼翼爱着这位男士的女性。“爱你/就像一位妇女爱上一位醉酒的男士,/亲爱的,压抑着全部的爱抚和善意/甚至还同情你的沉重和需要——/害怕从你漠不关心的嘴中迸出的愤怒言辞,/在懒散的眼神中,在传统的打击中,沸腾。/随后是礼节的、深深的、缓慢的冷漠。”⑥该黑人把黑人和白人的关系比作一对夫妇,酒醉的丈夫表现出来的漠不关心暗示了种族融合想法的异想天开。因为没有“神力、精灵或教母及时的”帮助,种族融合在美国难以实现。为了实现种族融合,白人和黑人应团结起来建立兄弟般的情谊,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此外,布鲁克斯种族融合的思想还体现在她把白人诗歌形式和黑人文化内容相结合的写作技巧上。她的早期诗歌通常采用五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诗和英语歌谣等白人诗歌形式。布鲁克斯创作了《珍珠·梅·李的歌谣》《艾米特·逖尔歌谣的最后四行诗》《鲁道夫·雷德的歌谣》等歌谣和《小厨房建筑》《黑漆皮》等十四行诗。《布朗泽维尔的一条街》以一组令人惊叹的十四行诗《酒吧里快乐的皮套裤》结尾。《萨丁-勒格日·史密斯的星期天》开篇的对句“情人,带着满意,给与他这个称号。赞扬他的喜好”⑦,是对华莱士·史蒂文斯的《星期天早晨》的诗歌形式的巧妙模仿。《安妮亚特》在形式上则和罗伯特·勃朗宁的《我已故的公爵夫人》和T.S.艾略特的《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麦加》则含有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这些诗歌都采用了白人诗歌形式和较正式的语言,展示了一种不断上升的黑人愿望,所以和传统的黑人诗歌不同。

虽然如此,但布鲁克斯的诗歌描述的都是美国黑人的痛苦生活和无畏精神,显示了对黑人的关注。《黑人英雄》《美发店里》和《穷人的爱护者》都以布朗泽维尔街的黑人社区为背景,阐释了黑人异化感、白人种族主义、种族偏见、漠视、剥削和暴力等主题。这使得布鲁克斯的诗歌具有一种历史厚重感,使作者

和读者心境如一。譬如,《到血红愤怒之地的骑士》一诗就使人想起了非洲曾有的辉煌、贩运奴隶船只的肮脏和自由骑士的义务。布鲁克斯巧妙地把白人诗歌形式同黑人文化内容相结合,倡导了种族融合,忠实地描述了黑人经历并将其扩展到整个黑人民族。

但1967年后,布鲁克斯的诗歌呈现出新的风格。布鲁克斯在费思克大学参加作家会议时,遇见了许多黑人民权运动的年轻作家。他们认为黑人文学应该为了黑人而创作,应该用来解放黑人及整个黑人民族。这使布鲁克斯深受震动。她下定决心要针对黑人读者写作。她的诗歌开始具有明显的黑人性和政治性,表现了黑人的觉悟。该时期的诗歌多采用自由体诗和史诗的形式,运用黑人口语、布鲁斯音乐、爵士乐节奏等技巧来表达她及整个黑人民族内心的愤怒和激情。布鲁克斯坚信黑人只有通过抗争才能达到真正的种族融合。在解放黑人的事业上,她变成了一位行动者。在十四行诗《先战斗,后弹奏》中,她写道:“先武力和盔甲。怨恨,展现于/你的面前,后和谐。”⑧这充分阐释了用抗争来达到和谐,赢得种族融合的思想。

在《在麦加》里,布鲁克斯把白人霸权和虚假的民主描写成一位身着白衣的女人。当黑人不知如何应对白人霸权时,布鲁克斯建议黑人应该:“掴那张虚假甜蜜的脸。/用钉有长钉的靴子/把她踢翻在地,用鞋跟践踏她柔软的胸部,/凌辱她无礼的傲慢/撕掉她漂亮的白面具。”⑨她呼吁黑人认真思索其悲惨生活的原因和美国虚假民主的罪恶,暗示黑人应该纠正而不是报复白人统治下的美国社会的固有秩序,号召黑人起来抗争,以达到社会平等、种族融合。

不仅如此,布鲁克斯还采用黑人美学感和布鲁斯音乐等策略来摆脱白人诗歌形式,探索以非洲文化为基础的创作模式。黑人美学感的特征之一就是曲线,在口头或书面形式中称为间接方式。布鲁克斯视间接法为边缘化人物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生存的一种方式。她的诗歌多处涉及间接的写作技巧,其作品常暗含真理。《布朗泽维尔母亲在密西西比徘徊。而此时,密西西比的母亲在烤猪肉》一诗就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等间接的技巧。密西西比母亲和布朗泽维尔母亲形成鲜明的对照,代表不同的种族、信仰和人生观。而红色、白色、黑色等颜色则象征美国南方的种族矛盾。黑色,当指的是像逖尔一样的黑人儿童时,一点都不邪恶。而白色,也不是白人宣称的那样纯洁。代表激情的红色最后却变成了残忍的象征。察觉到丈夫对自己孩子的暴力,密西西比母亲最后和痛失爱子的黑人母亲建立了一种姐妹情谊。诗歌结尾把以木兰花为代表的美国南方神话转化成了以妇女反抗为基础的姊妹花。密西西比母亲最后完全明白:无论是为了黑人、女人还是整个社会,以父权制为基础的美国南方神话都应该寿终正寝。以上思想皆通过类比、意象、象征、比较、对比等间接的手段表现出来,反映了布鲁克斯消解美国文学中白人中心主义的努力。

理查特·赖特曾倡议把布鲁斯音乐作为反对白人霸权的黑人政治文化基础。布鲁克斯对此积极响应,把布鲁斯音乐作为其诗歌创作的技巧和反对白人文化中心的工具。在《布鲁斯皇后》里,她用12诗节来模仿布鲁斯音乐的12小节,并使用重复和应答等布鲁斯音乐的技巧。重复常出现在布鲁斯音乐每节的开始,是布鲁斯歌手用来传递信息,表达辛酸的幽默、自身矛盾或超越自我的一种惯用手法。“给我一位男士/他可以爱我/直到我死”⑩的吟唱反复出现在该诗里,强调了梅姆的悲伤和矛盾的生活。虽然梅姆渴望得到爱情,却找不到一位爱她的男士。她一直生活孤独,其反复吟唱“我喜欢我的爱人/但我的爱人却做了/什么呢?”“我对我的爱人很好”等句揭示了她生活中的矛盾。虽然她对男友很好,把自己做保姆挣的钱都给了他,男友却抛弃了她,投入了另外一个女人的怀抱。反复出现的字眼,“布鲁斯皇后”,凸显了梅姆的痛苦和受到的伤害,也讽刺了残忍的社会现实:皇后在自己的领地上却得不到她梦寐以求的尊敬。而该诗中出现的“应答”则常是布鲁斯音乐中歌手和观众之间或者表演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手段。布鲁克斯运用这种技巧来谴责白人统治的美国社会。在《布鲁斯皇后》的开始,叙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她到底不得不/失去了什么?”在诗歌结尾,叙述者才给出了答案。她什么都没有失去。她的生活充满了忧伤。生下来就不知道父亲是谁,而母亲也死了。没有兄弟姐妹可以让她感觉自己职业的耻辱,也没有小孩可以照看。她没有情人,没有爱,什么都没有,所以什么都没失去。在该诗结尾,梅姆问道:“男人都是卑鄙的/肮脏的、低劣的/为什么他们不向皇后/脱下他们的帽子?”在这里,应答被颠倒了,颇具修辞色彩。没有人,包括梅姆、听众、主持人、叙述者和读者,能回答这个哀伤的问题。巧妙地运用应答技巧,布鲁克斯突出了梅姆的耻辱和忧伤,控诉了白人社会的罪恶,也使其诗歌具有黑人性和民族特色。

总之,布鲁克斯的诗歌揭示了在美国话语中被降格和边缘化的黑人的地位和出路。在白人主流话语中,黑人被建构成他者,成为不能表述自己的属下,但他们一直奋力争取从边缘到中心,从无声到有声,赢得和白人平等的对话关系。布鲁克斯在其诗歌中探索了解决美国种族问题的办法,提出种族融合和抗争两种方式,认为抗争是为了达到真正的种族融合。她采用把白人文化形式和黑人文化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运用黑人美学感和布鲁斯音乐等写作策略来消解白人文化中心,帮助黑人摆脱白人的文化殖民和心理殖民。她的诗歌对当今处于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和不发达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邱美英,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文化。

①Gwendolyn Brooks. Blacks, 8th ed. Chicago: Third World Press, 2000. P.P.487-488. 文中引文皆为作者自译。

②同①P.349,P.350.

③George E. Kent. A Life of Gwendolyn Brooks.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9. P.25.

④同①P.30.

⑤同①P.61.

⑥同①P.139,P.140.

⑦同①P.42.

⑧同①P.118.

⑨同①P.424.

⑩同①P.57,P.57-58,P.56,P.59.

参考文献:

[1]江岸. 先战斗 再弹奏(今古人物)——记美国黑人女诗人布鲁克斯[J].人民日报,2001(1.5.),第11版.

[2]Bloom, Harold, ed. Gwendolyn Brooks: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Study Guide[C]. Broomall: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2003.

[3]Brooks, Gwendolyn. Blacks, 8th ed. [M]. Chicago: Third World Press, 2000.

[4]Brooks, Gwendolyn. Report from Part One [M]. Detroit: Broadside Press, 1972.

[5]Kent, George E. A Life of Gwendolyn Brooks [M].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9.

[6]Fanon, Frantz. “On National Culture,”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C].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Christian, ed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7]Wright, Stephen Caldwell, ed. On Gwendolyn Brooks: Reliant Contemplation[C].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1.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299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