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林
关键词:上党 八音会 乐户 形成
摘 要:本文从上党八音会的起源、历史沿革及组成、上党地区乐户的形成等方面来阐述八音会对上党地区经济、文化之影响与贡献。
山西上党地区古时四面环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远在新石器时代,神农氏教民稼穑等民间神话传说就流传至今。上党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研究上党文化应该从民间文艺开始。
一、上党八音会的起源
南宋王应麟著《三字经》曰:“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匏指笙,土指埙,革指鼓,木指木兄, 石指磬,金指锣,丝指琴,竹指箫,这八种乐器结合为八音会。①《三字经》是一本古代普及性的儿童启蒙读物,能够把“八音”这样的乐器写入其中,表明当时社会对音乐的重视。
上党地区八音会在最早的文献记载中还没有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其社会地位低下,故形成的时代很难确定。但是在尧舜时代,这里就产生了民歌,也产生了尧王嫁女的“威风锣鼓”。尧的长子丹朱到太行脚下开发“长子城”,锣鼓音乐也随之传到太行山区。
上党八音会是山西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自发组织的一种音乐演出形式。当地人又称之为同乐会(俗称铜锣会),它是以唢呐吹奏为主,吹、拉、弹、打等几种演奏形式兼备。演出人员的组成由时代的不同及方式也不同,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五六人。
远古时期,古人“击石附石,百兽率舞”,用以娱乐。建国初在长治市分水岭就出土了一批弥足珍贵的乐器,时代属于春秋中期,曾有专家用其合奏“东方红”等乐曲,音质不变。②该乐器由编钟及石磬组成。成组的乐器组合出现于随葬中,这表明上党地区在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00年)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音乐。
秦汉之后,封建王朝兴盛,产生宫廷音乐。佛教与道教等宗教的兴盛,又形成了宗教音乐。多种形式的音乐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互相借鉴、共同发展、最终汇成了繁荣向上的民间音乐。
唐玄宗李隆基临驾上党。因其喜爱音乐,曾将宫廷音乐与地方音乐相结合,后世被称为“梨园老祖”。
在平顺的“九天圣母”庙北宋时期的碑文中已出现舞楼、乐台等记载。
明朝驻潞州的沈藩宣王喜爱乐器。他把许多优秀的宫廷乐带到上党并流传至民间。丰富了上党地区的民间音乐。
明清之际,结合本地的民间演奏形式,上党音乐陆续增加了“弋阳腔”的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八音会也吸收了这两种戏曲形式中的优秀曲牌使之达到了兴盛时期。
二、上党八音会的历史沿革及组成
八音会是民间乐曲综合宫廷、僧侣、阴阳及地方戏曲等多种艺术形成的。上党地区最早记载为现存于平顺县北社乡“九天圣母”庙内的宋靖国元年《重修圣母庙碑》该碑文记载:“有天党郡潞州潞城县山池里东,古老云号圣母之仙乡有宫,庭耸丽存,灵像幽奇。丹宵侄九霞之宫,灵府隐八宝之殿。再修北楼殿,创起舞殿。”③史书记载北宋靖国元年(公元1100年)京城汴梁(今开封)的文化艺术活动多是在瓦肆、乐棚等较为简陋的表演场所,而在上党地区已出现了“舞楼”等较高形式的表演艺术场地。
《潞安府志》第三十九卷载,“唐时玄宗自潞州制还京乐曲”④。当时,潞州城内修建有唐王庙,庙内设有梨园会馆,常以民间音乐为香火助兴。唐玄宗李隆基故也被尊称之为“梨园老祖”。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上党地区要在梨园老祖唐王庙开戏三天。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李隆基重回潞州。潞州百姓焚香礼迎,并用他们所喜爱的民间音乐隆重迎接。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
宫里府外灯连彩,街头巷尾笙和歌。
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⑤
上党音乐开始与笙、箫、笛、管等乐器相结合形成了上党八音会的雏形,后又加进唢呐、锣、鼓、钹、鍹等民间乐器。它的演奏方式是吹打相结合,以吹为主的称为细家伙,以打为主的称为粗家伙。其音乐特点为十二个字:高昂、爽朗、粗犷豪壮、激烈、奔放。充分体现上党地区那种豪迈、浑厚的气势和地域特点。
明代,朱元璋登基后,对异姓功臣极为不放心,就大封其子孙为各地藩王。当时的潞州就由朱元璋第二十一子为沈藩王。明隆庆年(1567-1572)沈宣王朱恬俊接任藩王,他酷爱音乐,好学工古之词,审音律,并从南京的宫廷带来昆腔、皮簧等唱腔⑥和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步形成独特的地方乐曲。
上党八音的完善主要在清晚期。当时,上党梆子、上党落子两个地方戏已初步形成。八音会在吸收两大戏曲的基础上和民间小调相结合,并逐渐在民间兴盛起来。
三、乐户的来源及形成
古代社会里,八音会的演奏者被视为下九流。统称他们为:乐户、行道、王八等。
乐户,源于古代的“奴隶”制度,汉代又称为“营妓”。自北魏以来正式称乐户,其来源主要为战俘和罪犯。在罪犯中也有一些是朝廷大臣,朝廷赐给他们乐器及旧服充当乐户,他们隶属“贱籍”,如同奴隶,专执伎乐为业,供职宫廷、豪门、军队。⑦直到清雍正年间才以正式官方名义废除乐户制度,但也只是除去贱籍而已,仍然称为乐户。⑧传说在朱元璋因传位于惠帝(1399年号建文),1403年朱棣起兵北京史称“靖难之役”,废侄儿建文帝,自称帝,建都北京后发配犯罪大臣于上党充当乐户操持贱业,永不为官的。这就是长治潞城八大乐户之一的“朱世家”的来历。
另据记载山西襄垣籍的明代大学士刘龙退隐故里时,因为皇帝宠幸,准其带宫乐士数人回乡之用。这些乐户身穿黄马褂,故有“御王八”之称。
总之乐户、王八地位低下,活着不得进科场,死后不得进祖坟。然而乐户的形成与宫廷音乐有关,又吸取了民间音乐之优点,形成了独特的行道,使八音会得以发展和光大。
四、八音会对上党地区文化生活的作用
上党八音会很多曲牌保留了失传的宫廷音乐曲牌和演奏方式。传统的曲牌演奏用“公尺谱”,乐户大多用口传的方式进行传授,也保留了许多原始的民间曲牌调,对研究和探索古代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今的八音会已打破原有的传统演奏方式,曲牌更丰富,不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民间音乐,而且从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河南豫剧、京剧、晋剧等诸多剧种曲牌中吸收了新的曲牌,对上党八音会进行充实、完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无论婚丧嫁娶,乔迁庆贺,它已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八音会已成为上党人的精神食粮,已是上党地区文化园地里一枝耀眼夺目的奇葩。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刘 林,山西长治市博物馆工作人员。
① 申双鱼:《上党民间文艺观》,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3页。
② 《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年第3期。
③ 申双鱼:《上党民间文艺观》,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43页。
④ 《潞安府志》,第39卷。
⑤ 申双鱼、宋爱龙:《上党八音会》卷首,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⑥ 申双鱼:《上党民间文艺观》,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94页。
⑦ 《民俗曲艺》,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15期,民国87年,公元1997年,第231页。
⑧ 《民俗曲艺》,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15期,民国87年,公元1997年,第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