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鲁滨逊 笛福 真实
摘 要:《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以主人公自叙形式展开情节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这部以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为原型虚构而成的小说中,笛福不惜用各种手段来制造和维护小说叙事的真实感。具体体现在:时代的真实、宗教的真实、创作情感的真实、细节的真实、瑕疵的真实诸方面。
引言
英国十八世纪伟大作家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是以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在荒岛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创作而成的一篇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笛福是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开辟了以写实为风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现代长篇叙事的新篇章。该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不甘心像父辈那样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满怀着对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的渴望,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挑战世界的梦想,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历险中体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小说重点叙述了孤岛事件:风暴将船只打翻,鲁滨逊只身一人被海浪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并度过了28年孤独的岁月。诗人科勒律治在他的《文学传记》中写道:“写小说应该像笛福那样使人有读历史之感。”所谓“有读历史之感”指的是形式现实主义,所以,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典型的形式现实主义作品。为表明自己的作品是真实事件的报道,笛福不惜用各种手段来强调,除了增进小说真实感的艺术技巧外,笛福在小说序言中再次声明“小说绝无半点虚构”,而全文亦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人对在这部小说极力追求“真实感”的笛福评论道:“就其‘庄严而冷静的说谎的艺术而言,他所向无敌。”“笛福采用的叙述手法不但与小说的主题极为吻合,而且还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特征。”(李维屏,2003:63)我们认为,笛福这部小说叙事的真实观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叙事时代的真实
笛福生活在英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大幅度的经济增长逐步从各个层面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个人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以及在商业活动体现出来的个人自主性,促使个人主义成为一种主导的、正面的社会思潮,笛福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同时,以理性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在全欧范围内展开,该时期欧洲的启蒙文学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特权、争取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英国的启蒙文学则更多体现在旗帜鲜明地歌颂正在蓬勃发展着的资本主义,而非单纯地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笛福也深受英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其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更是无处不体现了打破旧时代、开创新时代的历史烙印。就所谓的“笛福式文体”而言,该作堪称当时各种流行文体的集大成者:这部小说不仅随处可见“哲理小说”、“流浪小说”、“荒岛小说”、“航海小说”、“日记体小说”、“文学忏悔录”等文学样式的影子,而且还含有政论、传记、历史、游记、航海日志、商业簿记等多种非小说文体的元素。笛福巧妙地对它们进行了独特的整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文体样式。由此可见,《鲁滨逊漂流记》是时代的产物,真实反映了鲁滨逊所处的时代:“逊是那个时代的梦想。”(李琴,2007)就小说的主人公而言,鲁滨逊是个劳动者同时又是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对这一性格的刻画,笛福是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叙述的:(1)出海目的:鲁滨逊几次出海的目的就是要到非洲贩卖奴隶。(2)在叙事聚焦点“星期五”上,鲁滨逊用火枪和《圣经》慑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忠实奴仆。笛福以此表明:武力和宗教就是当时欧洲殖民主义者征服和驯化殖民地人民所握有的两张王牌。(3)按时间顺序对土地权的叙述。当岛上还没有其他人的时候,鲁滨逊理直气壮地声称“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当岛上出现了“星期五”、“星期五”的父亲、西班牙人等,鲁滨逊把自己当作了国王,要“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回到英国以后,他重回荒岛视察他的领地,并将其领地分租给新来的居民,做起了地主。因此,鲁滨逊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所处时代与阶级的双重局限性。也正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笛福把鲁滨逊剥削与掠夺的本性当成了值得肯定的精神品质。恩格斯说鲁滨逊“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鲁滨逊的所作所为,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其不安现状、充满野心、富于冒险的精神力量是个人气质与时代精神相互激荡的产物。就小说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而言,《鲁滨逊漂流记》也堪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英国社会的一面镜子。由这部小说我们可以读到买卖黑奴、种植园经济、武力征服、宗教洗涤等殖民扩张活动及当时航海者与经商者日常生活的极具时代特点的画面,对这些生活画面的肯定更真实地反映出当时英国资产者的心态。
二、叙事宗教的真实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借鲁滨逊来映射他的清教思想。相对于罗马天主教旧教而言,从新教发展而来的清教是以革新的姿态出现的。清教思想的精髓在于强调人固有内在的原罪,人生来有罪,但是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赎罪,而不是依赖牧师或教会,这就是与天主教的根本不同所在。清教认为:“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世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马克斯·韦伯,2005)清教还说:“人在现世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拯救,甚至上帝对人的认可将通过世俗的财富来体现。”所以,鲁滨逊那种以工作涵盖其整个生命的内容,抛弃家庭、随意婚姻、不屈不挠、开拓进取、不重享乐、忽略个人幸福、不盘算如何以最舒服和最少劳动方式取得报酬的劳动狂式的生活工作态度,并非天生,而是宗教长期教化的结果,是清教徒劳动天职论的体现。鲁滨逊个人物质积累和对宗教深化认识的过程,并不只代表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更象征了整个笛福时代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积累和清教革新的历程,是整个笛福时代新兴资产阶级和宗教的真实缩影。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把清教中的反抗与惩罚、犯罪与堕落、忏悔与救赎等二元式的戏剧冲突,消解为主人公一系列世俗化的、循序渐进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了现实感。因此,《鲁滨逊漂流记》体现了当时宗教的真实。“弥尔顿用亚当的形象创造了第一个史诗英雄,这个形象基本是‘普通人的典型;班扬认为,所有的灵魂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与同时期其他的文学相比,它给予了地位低下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更严肃、更同情的关注;而笛福的作品是对清教主义的民主个人主义和对日常现实生活世界及居住其中的那些人的如实描绘之间的联系用小说做出的最好说明。”(伊恩.瓦特,1984.)
三、叙事情感的真实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有读历史之感”的形式现实主义作品,“庄严而冷静的说谎”是一般现实主义小说共有的特点,但笛福一开始却在序言中称这部小说“绝无半点虚构”,纯属事实记录。我认为,笛福千方百计地制造与维护这种真实的幻觉是出于某种情感的真实。
当时贵族骑士的浪漫传奇和一些感伤文学垄断了文坛,新兴资产阶级读者对这些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作品表示不满,笛福亦不例外。所以笛福以“写普通人日常生活,摈弃浮夸文风和虚假感情,做真实事件的忠实报道”为自己的创作宗旨。由于笛福旨在解说自己的真实体验,读《鲁滨逊漂流记》就像冬天围在火炉旁听一位和蔼的老者讲述一个娓娓动听的真实故事。尽管会有些絮絮叨叨,感觉却如春风拂面,更加亲切真实。例如,种庄稼、制陶、养羊、造船一些平淡乏味的事情被作者描绘得兴趣盎然、妙趣横生,细致入微,真情四溢。《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情节本来应该是惊险、离奇、脱离实际的,然而,笛福通过鲁滨逊这样一个精明、谨慎、讲求实际的中产阶级人物,用平铺直叙的语言讲述的故事,却能让读者信以为真,融入笛福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笛福没有过多的进行哲理的思考、人性的探讨、灵魂的剖析,小说里占支配地位的全是现实、生存、财产等人们不得不关注的主题。所以,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取得了“再现真实”的说服效果,小说的真实幻觉得以制造和维护,在作品平淡无奇的文字后面始终涌动着的是作者对生活的饱满真情。
四、叙事细节的真实
《鲁滨逊漂流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随处可见的精彩的细节描写。细节的真实是笛福“真实性”创作理念的最直接体现。例如小说中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都按航海日志的形式给出尽可能详实的资料,以便读者阅读时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起一个清晰、逼真的时空概念。在对具体事物及事件过程的描述中,笛福都以“克隆”日常生活实践的方式,事无巨细地罗列或记录。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每一样物品的尺寸功能,每一笔账目的数额与盈亏,哪怕微不足道的细节,他也孜孜不倦地描绘清楚。
除了故事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外,生动有趣、真实可触的细节描绘也是作品赢得读者的关键所在。比如描写野人“星期五”的一些片断非常精彩:“他这才慢慢地往前走,每走十步二十步,便下一个跪,吻着地面,把头贴在地上,把我的一只脚放在他的头上,看样子仿佛在宣誓终身做我的奴隶”,这是“星期五”开始臣服于鲁滨逊的动作细节描写,显得趣味盎然又真实可信;“星期五”把鲁滨逊的枪当成了神物后,“经常一个人唠唠叨叨地跟它说话,跟它谈天,仿佛它会回答似的”,这是生动的语言动作细节,更是把野蛮人对“文明”的敬畏刻画得入木三分;当“星期五”与劫后余生的父亲相逢后,“他一会儿跳上小船,一会儿跳下小船,上上下下,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每次上得船来,他总要坐在他父亲身边,袒露出自己的胸膛,把他父亲的头紧紧贴在胸前,一贴就是半个钟头;然后又捧住他父亲那双绑得麻木和硬了的手和脚,不住地摩搓”,则是文中罕见的抒情性动作细节描写,这种超越地域、种族、阶级的“反哺”真情极具说服力。以上三个精彩片断都是近距离、高清晰度、触摸式、动作连贯的精确描写,让《鲁滨逊漂流记》这部虚构的小说显得如此真实可信。
五、叙事的瑕疵与真实
作为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鲁滨逊漂流记》也存在着一些瑕疵。其一,在小说主脉基本清晰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旁逸的支脉。就细节描写而言,一方面,精彩贴切的细节描写增加了作品的魅力,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读性;另一方面,一些游离于小说主脉之外的细节描写又影响甚至损害了情节线索的连贯性,从而成为小说明显的瑕疵。其二,在安排前后文的呼应时,存在明显的人为造作的痕迹,如多次回忆父母及佐立等。所以,不论从读者阅读习惯的角度,还是从艺术技巧的角度,《鲁滨逊漂流记》都不能说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瑕不掩瑜,作为有原创意义的经典作品,它在小说发展中的地位不容撼动。也许稍许的瑕疵并非坏事,因为它也强化了小说报道的真实感和写实的生活气息。例如在小说中,笛福经常将同一个细节在不同的地方反复地逼真描写,而小说的某些重复确实加深了读者对某事或某物的真实感。而且从人性的角度,也许我们有时候并不需要令人窒息的完美,太完美的东西有些时候会给人莫名其妙的“假”,维纳斯的断臂、“阿喀琉斯之踵”或许是最好的诠释。《鲁滨逊漂流记》能被一代接一代的人们反复捧读也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不妨以宽容、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种瑕疵的真实。
六、结 语
总而言之,跳出贵族骑士浪漫传奇的窠臼,书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摈弃浮夸文风和虚假情感的造作,成为事件的忠实报道者或编年史家再现和触摸现实,这是笛福叙事创作的宗旨,也是笛福叙事真实观的集中体现。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人,他的叙述语言直指现实客观世界。因此,叙事语词也就蒙上了客观的真实性的色彩。笛福希望通过真实的描述,以叙事的文字构建客观的世界及其客观的运用过程和方式,但在追求真实效果时,笛福难免有些矫枉过正。但瑕不掩瑜,这并不妨碍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成为一部经得起时空筛选考验而不会过时的经典,笛福叙事小说独特的“真实感”应是其中最重要的品质。“笛福的小说叙事风格自然,不同于其他的小说和浪漫文学作家。他叙述的故事具有真实性,当你读起来的时候,令你无法不相信有一个真实的人正在向你讲述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故事。”现实主义文学范式约定下的叙事策略表现出了其内在的现实再现力与现实世界中的客观逻辑的构成力几乎完全等同。可以说叙事小说的世界就是客观的真实世界。读者也好,作者也好,在穿越语言的机制中,为之掉下“真情的眼泪”,在语言与现实的双重辨析中,叙事落入了真实与虚幻的临界状态。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张桥英,广东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 Da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 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3:63.
[3] 马克斯·韦伯著,彭强、黄晓京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Works of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许晓琴.鲁滨逊漂流记:18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世界文学评论[J].2007(1).
[6] 伊恩.瓦特.高原、董红钧译.小说的兴起[M].北京:三联书店,1984.
[7] Pat Rogers.Daniel Deofe-The Critical Heritage.London and New York 197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