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敏
摘 要:网络技术的进步,使新媒体被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在此背景下,高校为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不断推进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完善。而高校的微信公众号服务尚处于发展阶段,平台服务功能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该文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的发展现状,以及提升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水平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借此改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服务质量,确保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满足用户需求。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微信公众号 服务 现状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5(c)-0179-02
市场经济体制下,融合信息和网络技术,是高校图书馆进步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对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该文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发展现状、改善措施的研究,对提升高校微信公众号服务水平,展现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价值有着重大意义。
1 微信公众号在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首先,在微信平台飞速发展的今天,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呈现出有效性、便捷性、及时性等特征。因此,高校图书馆建设微信公众平台,能够使读者快速获取图书信息,提高读者满意度。比如,基于微信公众号,读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就可实现图书馆关注、图书订阅等目标。公众号的这类高效服务,使读者阅读不受空间、时间、区域限制,有利于挖掘高校图书馆资源价值,保障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利用率。
其次,当前阶段,微信公众号可发布语音、图片、音频、表情、视频等内容,这种多样化的图书推送形式,在馆内工作人员的应用处理中,可确保高校图书馆图书信息传递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利于展现图书馆魅力,为高校图书馆吸引更多读者[1]。再者,微信公众号服务中的群发性能,可确保高校图书馆图书推送、馆内活动宣传等信息完善传递至读者手机。而高校图书馆受众群体大部分为院校师生,对此,微信公号提供群发服务时,可根据师生阅读特征,推送针对性的宣传内容。
最后,微信公共號在具体的信息传播中,有消息发送、推文等多种选择渠道。读者在阅读后,可将其分享至“微信朋友圈”“QQ空间”,有利于拓展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范围。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平台在建设时,其服务费用较低。高校图书馆以此为渠道,为读者提供多方位服务,同时满足高校图书馆内部信息宣传,有利于节约图书馆服务成本,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2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基本服务功能
为发挥微信公众号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价值,在设计微信公众平台时,应确保公众号服务的全面性。因此,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需具备以下服务功能。第一,我的图书馆版块。在该服务版块,读者可通过绑定、解绑读者的账号,检索馆藏图书,查阅图书借阅情况。同时满足读者图书续借、预约的基本需求。第二,电子资源版块。图书馆在建设微信公众平台时,可通过收集读者信息分析读者阅读倾向,同时梳理馆内图书信息,将其整合为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2]。继而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电子图书资源。第三,用户咨询。用户咨询服务版块,包括读者留言、发送消息、自动回复等内容。比如,在读者留言服务中,读者在微信公众平台推文下方留言,便于高校图书馆公众号管理人员,和读者展开有效交流,为读者解答相应问题。
3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发展现状
第一,平台互动性不高。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用公众号平台尚处于发展阶段,使得图书馆依托微信公众号所提供的服务,未能及时体现平台的互动性。微信公众号服务中涵盖资讯阅览、视频、信息聊天等功能,但高校图书馆在设计公众号服务功能版块时,在各类基础性服务中,更为重视阅览、资讯发布服务,忽视了视频、信息互动等服务。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发布图书阅读资讯时,资讯内容、推送方式呈现出单一化趋势,难以发挥公众号服务本身的趣味性价值,使得学生对图书馆公众号平台兴趣不高[3]。
第二,平台源服务内容匮乏。高校图书馆在公众号服务平台的实际建设过程中,会将图书馆的学术信息梳理为系统、全面的电子信息资源,以提高院校师生对公众号服务平台的利用率。但是多数院校并未认识到馆内信息电子化的重要性,未能综合分析高校师生学术信息检索要求。
第三,平台内容模式化。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作为各类院校,提高馆内图书资源利用率,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助手,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初期,高校会利用独具特色的公众号服务,吸引读者目光,强化读者依存度。但是多数院校公众平台的内容都是模式化的通知公告、阅读推荐,俨然把公众平台作为公告板使用,没有凸显各馆的特色。
4 提升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水平的有效策略
4.1 重视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宣传
为提高院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水平,应对高校微信公众号所面临的平台互动性不高等问题。高校应重视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推广,以此拓展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影响范围。据调查,多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开学季关注人数会明显增长[4]。因此,高校应在新生入学、各季度开学前期,采用线上、线下宣传方式,为师生全面介绍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比如,高校可通过网络宣传、派送宣传册、组织微信公众号推广活动等渠道,吸引师生注意力,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有效应用奠定基础。
4.2 优化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内容设计
高校图书馆建设微信公众平台,其目的在于通过平台推文内容,丰富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性能,进而带动读者对线上、线下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高校应优化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设计,坚持内容为先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院校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首先,在制作、推送图书资源、图书资讯时,相关人员应结合大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兴趣偏好,紧扣师生兴趣点;并配以新颖、趣味性、幽默的语言风格,满足学生基本要求。比如,在推文中,可使用插画、图片、优美排版设计、抓人眼球的标题,获取师生关注度。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内容设计中,可增设图书馆通知、文化活动、新设服务版块宣传等内容[5]。
4.3 灵活控制微信公众号推文时机及周期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在建设期间,受平台消息推送机制影响,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每天群发次数为一次,对此,为确保读者推文阅读量,高校需灵活地控制微信公众号推文时机、周期。一方面,群发信息推送前,平台管理人员应根据多数读者行为习惯,分析文章发送时间,以免影响读者正常生活、学习。另一方面,为保障推文阅读率、信息资源转化率,平台管理人员可选择在读者阅读高峰阶段推送信息。
4.4 选用专业管理人员运行微信公众号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管理,是影响微信公众号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时期,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因馆内人员配备、管理技术限制,管理人员多属于兼职管理。使得平台服务不够精良,读者咨询问题无法及时回复。
除此之外,信息化时代,高校在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期间,会建立微信公众号、用户管理系统、OPAC系统的链接。使得微信公众号在各系统支持下,其服务功能更为具体、全面。所以,在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管理中,还需重视图书馆软件、硬件的维护工作。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管理策略、模式、分工质量,会影响平台运行效率、响应速度。为更加有效地管理微信公平台,保障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高校需结合推文质量、服务版块设计、信息整理效率、用户需求分析等内容,不断健全馆内平台管理制度。
4.5 丰富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更为具体,为科学设置平台的服务版块,提升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水平,保障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高校还应在平台经营中,丰富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功能,完善资源获取和咨询服务,提高读者对平台的满意度。与此同时,微信公众号只有具备高质、高效的服务版块,读者才会在平台中顺利完成图书阅读、资料查询等工作。基于此,平台设计人员就需要立足读者的学习、生活、阅读习惯,用视频、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推送平台信息。
具体来说,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功能,应设定以下内容:第一,自动回复。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若能提供关键字回复功能,会提高平台回复速率。对此,图书馆可通过不断扩充完善的FAQ文档,在读者输入关键词时,自动调用相关文档为读者解答问题。對于部分较为复杂的问题,平台管理人员可通过在线回复,针对性地进行解答。第二,信息推送。读者关注平台后,平台需具备分组管理读者信息的基本功能,以保障信息分享、推文发送的针对性。第三,互动交流。为展现图书馆资源利用价值,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平台管理人员应主动挖掘微信公平台的潜力,重视平台和读者的互动交流。进而缩短用户、图书馆距离,升华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功能。例如,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可在推文下方设置评论区,发布话题,引导读者自由讨论。平台管理人员根据读者的讨论内容,分析阅读诉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推送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微信公众平台的广泛应用,为高校图书馆内部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和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与满意度,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微信公众平台时,还应重视公众号的推广宣传与内容优化。只有立足读者需求,借助公众平台的功能优势,充分挖掘馆藏资源特色、系统全面地推介数字资源,才能有效推进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牛宇峰.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智库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研究[J].智库时代,2019(48):232-233.
[2] 黄雨生.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用户需求评价分析[J].图书情报导刊,2019,4(11):7-12.
[3] 赵乃瑄,刘佳静,金洁琴.我国图书馆微信研究热点及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2019(11):58-63.
[4] 卢璐.高校图书馆微信矩阵构架初探[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37(6):57-61.
[5] 王志岩.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知识经济,2019(3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