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青
关键词:庞德 《华夏集》 翻译 取舍标准
摘 要:庞德是20世纪英美诗坛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发起人。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喜爱,翻译了中国古典诗歌集——《华夏集》。庞德面对众多中国古典诗歌材料进行翻译做出的取舍,与他所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而其所倡导的意象派理念则对取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取舍标准的研究,能加深研究者对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了解与认识。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英美诗坛20世纪初叶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1912年,庞德和几个英美诗人在伦敦发起了“意象派运动”,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庞德长期热衷于中国古典哲学和诗歌的研究。中国古典文化对庞德诗学观点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收集在他的《华夏集》(Cathay)中。所选内容包括从诗三百篇,汉乐府到盛唐前后的中国古典诗歌。庞德从浩繁的材料中如何确定了他所选择的十九首诗歌?是何种原因使他确定取舍原则?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意象派诗歌和庞德诗学观点的了解与认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庞德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机缘,美国东方文化学者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曾长期旅居东京,对东亚文化有浓厚兴趣,用长达数年的时间向日本汉学家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死后留下大量的读书笔记。费诺罗萨的妻子玛丽·费诺罗萨在丈夫去世后,一直在寻找能够理解和完成丈夫遗愿的西方学者。当她读到庞德的象形文字诗歌后,感觉遇到了知音。1912年,玛丽将丈夫的研究笔记和手稿交给了庞德,当他阅读完遗稿,爱不释手,如获至宝,并开始潜心研究。1915年,庞德借鉴了费诺罗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必要的取舍再创作,出版了中国古典诗歌集——《华夏集》。诗集发表后,很快赢得了英美诗坛的普遍赞扬,评论家认为它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是英语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费诺罗萨的笔记有二十一本数百页之多,笔记里大约记录了一百五十首中文诗,其中有屈原、宋玉、白居易、李白、陶潜、王维等的作品,庞德从中选取了十九首编译成册。而这十九首诗实际包括了二十二首中文原诗。它们是Song of the Bowen of shu(《诗经·小雅》中的《采薇》)、The Beautiful Toilet (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边草》)、The Rive Song(李白:《江上吟》和《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庞德误将它们当作一首,并把后一首冗长的标题讹译成诗句)、The River Merchants Wife: A Letter (李白:《长干行》)、Poem by the Bridge at Ten-Shin (李白:《天津三月时》)、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 (李白:《玉阶怨》)、Lament of the Frontier Guard(李白:《古风第六·胡关绕风沙》)、Exils Letter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Four poems of Departure (王维:《渭城曲》,李白:《送友人入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友人》)、Leave-Taking Near Shoku (李白:《送友人入蜀》)、Separation on the River-Kiang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Taking Leaves of a Friend (李白:《送友人》)、The City of Chaon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South-Folk in Cold Country (李白:《古风第十四首·代马不思越》)、Sennin Poems by Kakuhaku (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ABallad of the Mulberry Road (《古风十九首,陌上桑》) 、Old Idea of Chao by Rosoriu (卢照邻:《长安古意》)和To Em-meis“The Unmoving Cloud”(陶渊明:《停云》)。
从《华夏集》所选作品可以看出,庞德选译的作品并非全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篇。赵毅衡先生在仔细研究后发现,在费诺罗萨笔记中“可以看到,屈原赋相当完整,皆有中文、日文读音、单字释义和全句串解,包括《渔夫》、《离骚》、《九歌》的全文,庞德竟然一首也没有选用。笔记中还有宋玉的《风赋》、班婕妤的《怨歌行》、曹操的《短歌行》、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游仙诗》、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之七》等,注解和释义相当完整,庞德都没有选用”。而在“李白的古风诗中,《秦王扫六合》等也详解,皆不取而选取了《代马不思越》和《胡关饶风沙》”。由此看来,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他的取舍标准。
庞德为什么会做出令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难以理解的取舍呢?笔者认为这与他翻译诗集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诗学观点有关。《华夏集》发表于191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欧洲大地蔓延之时。空前残酷的战争震撼了欧美知识分子的心灵,使他们产生极大的焦虑和困惑。当时客居伦敦的庞德曾忧心忡忡地写信给美国的友人:“战争正在吞噬每个人意识中的能量”①,而《华夏集》中的诗歌恰巧表达了诗人在战争年代心理上的困惑,无疑也是当时欧洲人心灵的最好写照。“就《华夏集》所选十九首诗的题材来看,它们大多表现的是愁思离苦如:《采薇》和《胡关绕风沙》的战乱苦;《长干行》和《玉阶怨》的怨妇愁;《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入蜀》的友人离别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的怀旧情绪……”这些离愁别恨、厌战愤时的诗篇最明显的主题就是孤独、失落、哀怨、悲叹、思念和流亡:人们天各一方,爱人不得相见,亲人无法团聚。因此可以认为庞德是在借助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婉转地抒发了郁积在心中的苦闷,同时契合了当时西方社会人们普遍存在怀念亲人、感伤别离的“欲说而未能说的情感”。以“新瓶装旧酒”的形式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原有秩序的破坏和对艺术的践踏。②休·肯纳认为:《华夏集》“主要是一本战争歌谣集,它将过去拉回到了现实——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③。
二、庞德《华夏集》的翻译取舍标准
《华夏集》发表于1915年,而在1912年春末初夏之际,庞德和其他意象派诗人提出了著名的意象派诗歌三原则。
(1)直接处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强调直接描述表现的对象,不说教,不评论。
(2)决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即诗歌应尽可能简洁。另一位意象派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一语中的:“不管你写的是什么,删减、删减、再删减。”
前两项原则的核心范畴就是“意象”。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即运用想象、比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意象派认为诗歌要直接表现主观事物,删除无助于表现的词句。要把诗人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后面,不加任何解释、说教和评论,通过意象把它们暗示出来。
比如,他在翻译李白的《古风第六》时,将“惊沙乱海日”译为“Surprised, Desert turmoil.Sea sun”即“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庞德省去了正常英语句子中的动词、连接词和冠词等,只是通过几个独立的名词和名词词组组成的诗行来传达他心目中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与风格。将其翻译成为一首崭新的现代诗。其实在费诺罗萨的笔记中这两句诗都有较为详尽的注解,而庞德脱离笔记进行创造性翻译显然是有用意的。这种由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的诗行,更加突出了意象,形成了语言结构上的意象并置,成为意象派诗歌所推崇的重要标志。
(3)韵律方面,根据词语本身的韵律,而不是人为的韵律进行创作。庞德认为韵律的弊病在于:人为地追求韵律,导致多余的辞藻,让句子臃肿。
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庞德的译文是: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
reaching heaven.
在这里庞德将工整的七言古诗译为不讲究韵律,现代英语特征明显的自由体诗。尽管庞德并未顾及原诗的结构,但他似乎更为透彻地理解了原诗的意境和风格,表现了中国古诗的特点,如译文中出现的“smoke-flowers/his lone sail/the far sky”即“孤帆/远影/碧空”等饱含东方意蕴的意象。使西方读者从中体味到独特的异域文化,领悟了原诗所蕴含的诗情画意。
综上所述,意象派三原则决定了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选择。
三条原则的主旨在于诗歌要摒弃堆砌辞藻、言之无物的陈词滥调,建立一种简洁、明晰、凝练的文体。可以说庞德的意象派诗学原则决定了他对中国诗歌的兴趣、理解和翻译,而翻译中国诗歌在某种意义上又进一步对庞德所推崇的意象派诗歌理论与创作起了促进作用。
《华夏集》的出版在当时西方文坛引起了轰动。诗人T. S. 艾略特盛赞庞德是“我们时代中国诗的发明者”,同时还预言三百年后《华夏集》将成为“20世纪诗歌的杰出范本”。正是由于庞德翻译的《华夏集》使西方读者领略到了中国古典诗歌清新、典雅、简洁、含蓄之美,从而在英美诗坛掀起了“中国诗歌热”,客观上对英美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庞德的影响下,许多著名诗人,如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以及许多翻译家都关注于中国诗歌的翻译。数十年间,中国诗歌英译本出版了十余种之多,加深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总之,庞德是20世纪英美诗坛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作为天才诗人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诗因严格的格律要求及特殊的句法形态略去了大部分的关联词,只剩下表现具体事物的词。这种简洁凝练的风格与庞德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另外,《华夏集》所翻译的中国十九首古诗大多为战乱离愁的主题,反映了庞德译诗的选题原则,采用古为今用、中为西用的原则表达欧美广大人民的反战情绪与离愁别恨。由此观之,庞德的《华夏集》成为间接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典的译著,并为人们所喜爱。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杨青, 文学硕士, 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方面的研究。
① John Tytell, Ezra Pound: The Solitary Volcano[M]. New York, Anchor Press, Doubleday,1987.
②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苏州大学出版社,P36.
③ Hugh Kenner,The Pound Er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96.
参考文献:
[1] Kenner Hugh. 1985. The poetry of Ezra Pound. Lincoln &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 Pound Ezra. 1968.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3] 赵毅衡,诗神远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 艾略特,艾兹拉·庞德. 他的诗韵与诗 [M].艾略特散文选. 孙建庆译.伦敦法布尔与法布尔有限出版公司.1975.
[5] 彼得·琼斯编,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意象主义诗选 [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