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名作欣赏

匡扶正义 除暴安良

匡扶正义 除暴安良

关键词:眉间尺 宴之敖者 性格 形象 除暴安良

摘 要: 《铸剑》借历史题材,以神异离奇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了眉间尺和宴之敖者的性格特征,塑造了两个不朽的典型形象,反映了广大民众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坚强呼声。

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篇,最近又被选入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故事新编》中的这些小说大多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意义”,共有八篇,其中最令鲁迅满意的是取材于传说的《铸剑》一篇,可见这篇小说在小说集中的分量。《铸剑》以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借眉间尺与黑色人宴之敖者向楚王讨还血债的复仇故事,猛烈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了下层劳动人民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谱写了一曲匡扶正义、除暴安良的颂歌。

一、取舍适度 缘由生发

“铸剑”这个传说故事最早源于《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所记述的内容基本相同。鲁迅在辑录《古小说钩沉》时,在《列异传》的条目下也记述了这个故事。但鲁迅在创作《铸剑》这篇小说时做了适度取舍,只借鉴了传说故事中的后半部分,而前半部分写眉间尺的父亲如何被楚王所杀害,在《铸剑》里并没有正面的叙述。即使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对原有情节也做了合乎情理的改动、铺排,甚至发挥,并依据原有的情节创造了一些新的情节。为历史小说的创作做了成功的尝试。

小说的开端写了眉间尺的优柔寡断。他时而十分痛恨作恶多端的老鼠,时而又生出恻隐之心。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他母亲的深深忧虑。这个情节是鲁迅有意创造出来的,其目的是让年轻人读了有所借鉴。小说并没有直接写眉间尺去报仇,而是从深夜的一幕起笔,这是为了增加这个人物的可信度,因为鲁迅要顺势写出,克服感情脆弱正是除暴安良所必备的先决条件,这是为刻画眉间尺终于克服了犹豫不决的缺点而成为刚毅战士所做的必不可少的铺垫。

看到眉间尺的进步,母亲这才向他讲述了他父亲被害的原因。在古代的传说里,眉间尺的父亲受命铸剑,铸成以后却擅自将雄剑藏而不献,国王因此杀了他。这让人感到国王所杀并非无理。在这里,鲁迅“点染”了一下,把眉间尺的父亲写成一个深知国王为人的人。眉间尺的父亲在献剑前对其妻说:“大王是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这回我给他炼成了世间无二的剑,他一定要杀掉我,免得我再去给别人炼剑……”事情的发展正如他所料,献过剑大王便把他杀害了。这样的情节安排非常符合情理。眉间尺的父亲留下雄剑让儿子报仇是被迫无奈所致,眉间尺和宴之敖者复仇的正义性和抗暴性便顺理成章地体现出来。这也体现了作者艺术逻辑的高妙之处。另外,在古代传说中并没有三个头颅在金鼎中展开恶战的惊心动魄的情节描述。《搜神记》这样写道:“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这里三个头颅彼此没有交锋,而“客亦自拟己头”也并非加入战斗的行列。而鲁迅在《铸剑》里生发出来的“三头大战”,却把小说的情节推向了高潮,生动地表现了眉间尺和宴之敖者的顽强战斗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由于鲁迅先生这一妙笔生花的艺术构思,把古代传说的故事进行了成功的生发和创新,并运用了传神的艺术描写,使得《铸剑》这篇佳作让人读了激情飞扬,荡气回肠,顿生匡扶正义、除暴安良的快感。

二、突出性格 刻画形象

一篇小说的成功,得益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而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在于人物性格的突出;性格的突出,取决于故事情节中人物性格的发展。鲁迅先生以他那敏锐的艺术视角,圆熟的艺术笔墨,令人信服地在《铸剑》中写出了眉间尺的性格发展过程:从优柔寡断到坚定,从软弱到刚强,从幼稚而逐步走向成熟。这样的表现过程使眉间尺的成长、成熟显得真实可信。他坚强刚毅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矛盾中锤炼形成的。就像小说中的剑一样,只有经过多次的锤炼才能铸造出一把锋利无比的好剑。

小说的开始没有把眉间尺的成长与复仇写得轻而易举,也没有写出他有多大的能力和多高的智慧,而是写了他碌碌无为的生活,是他母亲给他讲了他父亲的冤仇之后,他才懂得了自己的使命变得坚强起来。小说这样写道:“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背起了父亲留下的宝剑,发誓要向国王讨还血债。生活经历和斗争经验的不足使得眉间尺的斗争很不顺利,在国王这样的强敌面前,他没有认识到双方力量的悬殊,在国王出游的时候,竟要“从伏着人们的脖子的空处跨出去”行刺,若不是黑色人暗中突然捏住了他的一只脚,一定会被国王抓住的。鲁莽不仅暴露了他的复仇意图,而且使他从此陷入被追杀的危险境地。但是,眉间尺的复仇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小说生动地描写他十分惨烈的复仇过程。当他感到自己已经无法亲自为父亲报仇时,便果敢地举剑削下了自己的头颅,把宝剑交给承诺替他为父报仇的黑色人宴之敖者。至此完成了他精神境界的升华。然而他的战斗生命仍在继续,鲁迅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又描写了他的头颅在国王的金鼎中仍然充满了战斗的活力。他在国王来到金鼎边时,带有挑战性对国王“嫣然一笑”,紧接着,国王的头被黑色人削入鼎中,他立刻迎上前去和国王进行战斗,表现得异常勇敢,一个抗暴复仇的战士形象跃然纸上。至此,作者完成了对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

同时,作者把另一艺术形象宴之敖者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宴之敖者是眉间尺无法亲自完成的使命的坚强继承者。这位黑须黑眼睛的黑色人,外表给人以冷峻之感,而内心却像火一般热,他做事果断。他否认自己替眉间尺去复仇是出于“仗义、同情”。他对眉间尺说:“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灵魂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从这一番话可以看出,宴之敖者所说的话是代表了劳苦大众的共同心声。他与眉间尺以及广大的被压迫者,有着共同的仇恨,他对遭到国王压迫与残害的人们的苦难感同身受,他已经自觉地把自己的复仇斗争与以眉间尺为代表的广大的劳苦大众的复仇斗争完全融为一体。在重然诺、轻生死、敢担当这种文化精神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但宴之敖者有更宽广的胸怀,更高的精神境界,因为他要报的是“公仇”而不是私仇。在斗争中他从容镇定,足智多谋,他以善玩“异术”为名,巧妙地进入了戒备森严的国王金殿,他又以鼎底正在演出“最神奇的团圆舞,不临近是看不见的”为诱饵把国王引诱了过来,并手疾眼快地把国王的头削入鼎中,而当他看到眉间尺的头颅在与国王的头颅拼死搏斗时处于劣势的关键时刻,毫不迟疑地割下了自己的头入鼎助阵。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智慧、执著、无私的宴之敖者。

在《铸剑》这篇小说中,鲁迅用神奇异常的浪漫主义手法渲染了这场惨烈、惊心动魄的头颅之战。当国王的头被削入鼎中,眉间尺的头颅便英勇地向他发起了攻击。渴望已久的复仇机会终于来到了,由于王头阴险狡猾,眉间尺的头颅多处受伤,但他毫不畏惧,奋力拼搏。到宴之敖者的头颅也入鼎参战时,眉间尺的头颅便向国王的头颅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击。宴之敖者的头颅在搏斗中不但勇敢,而且非常讲究策略。与眉间尺遇王头时先在王头的耳轮上咬不同,而是直接对准敌人的要害——把国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使得本来正咬住眉间尺后项窝“连连蚕食”的王头不得不疼痛地松了嘴,“眉间尺的头也就乘机挣脱”。接着宴之敖者与眉间尺协力奋战,咬得王头“满脸鳞伤”,到最后“只有出气,没有进气”,呜呼哀哉了。在“三头”大战的过程中,鲁迅用他那如神的笔触,把除暴安良的斗争精神升华到了很高的境界,使这场酣畅淋漓的激战闪耀着灿烂的异彩。正义得到伸张,复仇取得胜利,小说写道:“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眉间尺与宴之敖者“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这精妙的“微微一笑”四个字,完成了对两位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战士形象塑造的最后定格。

三、呼唤民众 铸剑抗暴

《铸剑》写于1927年4月3日,即北伐战争的高潮时刻。从五卅运动以来,广大群众就斗志昂扬,气壮山河。《铸剑》正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体现。在完成《铸剑》后第四天,鲁迅在一篇演讲里这样说:“与革命暴发时代接近的文学,每每带有愤怒之音,他要反抗,他要复仇。”“宴之敖”是鲁迅1924年用过的笔名。给《铸剑》中的黑色人命名为“宴之敖者”是有意而为之的,这是鲁迅人格在这一艺术形象上的投影,是鲁迅战斗精神的写照。鲁迅对旧世界向来怀着一种“时日曷来,予及汝偕亡”的英雄气概来进行决绝的斗争的。这种精神我们还可以从《野草》里的《死火》《这样的战士》等篇章里感受得到。在《铸剑》里,无论是眉间尺还是宴之敖者,他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斗争意志,甚至在头颅掉了以后还要继续战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在他们身上迸射着壮美的精神火花,寄托着鲁迅的战斗理想。鲁迅借“铸剑”这样的历史题材,用神异离奇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责任编辑:张 晴)

作者简介:张清河,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副教授,从事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 高中《语文》第1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321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