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 龙 翔
关键词:叙事学视角 《愚公移山》 文本 叙事研究
摘 要:叙事学已给文学、人类学、语言学、修辞学等带来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描述了叙事与叙事学的定义,对《愚公移山》叙事者的角色进行了解读,并通过实例从常规叙事研究和非常规叙事研究的手法对《愚公移山》的文本进行叙事研究。本文指出:《愚公移山》文本的非常规叙事研究应该是传统的叙事寓意与现代的叙事寓意之整合,两种寓意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一、叙事与叙述
叙:陈述,叙谈。《国语·晋三》:“纪言以叙之,述意以导之”(《辞源》);叙事:叙述事情(指书面);叙述: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现代汉语词典》)。叙事常分为科学叙事和艺术叙事两种。所谓科学叙事就是单义直接表述,如H2O的所指就是“水(实物)”;所谓艺术叙事就是多义曲折表述,可以通过借代、隐喻、象征、歇后语来表达叙事的含义,例如“上鞋不使锥子”在叙事中的所指本来指“针好”,但用在汉语的歇后语中,通过转义它所叙事的所指成为了“真好”。热奈特把叙事区分了三个层次:故事,即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事,即讲述事件的话语或文本;叙述,即叙述行为本身;热奈特在话语层面对叙述进行讨论。他以托多罗夫的语言分析模式为基础,把叙事话语分为“时间”(描述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语式”(对叙述信息的调节);“语态”(言语行为与主体的关系)。这样区分的目的在于研究叙事与故事、故事与叙述之间的关系{1}。
二、《愚公移山》叙事者角色解读
根据Chatman的理解,叙事文本的人物角色分为“真实作者、隐藏作者、叙事者、受叙事者、隐藏读者和真实读者”六种②,而Toolan只分为四种,即“真实作者、叙事者、受叙事者和真实读者”③。我们倾向于后者。《愚公移山》的真实作者不详,选自《列子·汤问篇》。因为列子是郑国人,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战国前期思想家。所以《愚公移山》的真实作者应该也是当时的文人。从“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以及列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可以推知列子极有可能就是《愚公移山》一文的叙事者。《愚公移山》的受叙事者不是很复杂,有北山愚公、愚公家人(主要包括其妻子、能挑担子的三儿孙和孤儿寡妇)以及中间派人物智叟。从道家的角度看,还有几个神:上帝、山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受叙事者,这里的“夸娥氏”原为“夸蛾氏”应该是“蚂蚁神”之意,因为“娥”与“蛾”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如《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古今学者多以为“蛾”是“俄”或“娥”的假借。段玉裁《诗经小学》:“蛾眉,古作俄眉。……蛾皆俄之假借字。”《通释》:“蛾,娥之借。”《太平御览》三百八十、《艺文类聚》十八引《诗》并作“蛾眉”。朱熹《集传》:“三家,蛾作俄。……蛾俄二义并通。”由于“蛾”与“娥”相通的原因,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人误“夸蛾”为“夸娥”④。古文里“蛾”通“蚁”,而“夸”为“巨大的意思”,因此“夸娥氏”也就是“蚂蚁大力神”。《愚公移山》的真实读者就是听众和阅读文本的读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即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真实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往往也发生变化,即便是同一时代的真实读者也会出现对文本有理解、不解和曲解的现象。以下将重点谈谈我国不同时期的真实读者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的叙事理解和解读。
三、《愚公移山》的叙事研究
(一)《愚公移山》的常规叙事研究
所谓“常规叙事研究”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学叙事,即单义直接表述。相当于真实读者把原来的古文解释一通,了解故事内容即可。以下是故事《愚公移山》的译文:“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从常规叙事来理解,我们很容易分辨故事的前面部分描写的是事实,后面部分从“山神听说愚公移山……”描写的是虚构的东西,仅此而已。可是现实生活中只要是故事,讲出来的故事它就有寓意,这就是叙事者要叙述该故事的目的和意图。我们姑且把它称着“非常规叙事”。对《愚公移山》的非常规叙事研究方为本文的重点。
(二)《愚公移山》的非常规叙事研究
所谓“非常规叙事”就像前面提到的“艺术叙事”即多义曲折表述,它可以通过借代、隐喻、象征,甚至歇后语等,来表达叙事的含义。自古到今,应该是所有的听众或读者听到或读到这则故事后都能联想到它的寓意和启发。可是对这些寓意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甚至是截然的不同,我们把它们归为两类:传统的叙事寓意和现代的叙事寓意。
1.传统的叙事寓意。持传统的叙事寓意观点的读者占大多数。不外乎是指我们遇上困难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例如,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闭幕大会上的讲话就以《愚公移山》为题,通过隐喻的艺术叙事方法这样叙述道:“现在也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这些语言通俗、生动,寓意深刻,向人们叙述了团结抗日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深刻道理。
再如,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在他的报告中也采用了隐喻或象征的叙述手法:“……河南地处中原,一不临江,二不靠海,这种地域环境也像一座‘大山,阻碍着河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才能走出这座‘大山,自然就成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实施开放,走出河南,首先要搬掉的是思想意识中保守、封闭的‘大山,克服了封闭意识、保守意识,心胸开阔了,思想解放了,任何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大山都阻挡不住我们走出去的步伐……再高的‘大山,也无法阻挡具有开放精神的中原人。”⑤这里叙事者王全书指出了河南另外两座无形的“大山”,一是“地域环境”,二是“封闭的思想”,同时也指出了上帝,即“具有开放精神的中原人”。很形象,很具体,很有感召力,很容易产生共鸣,很便于统一思想,是一个典型的《愚公移山》传统寓意的叙事手段。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或听众对《愚公移山》的解读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几乎寓意全非,我们称之为“现代的叙事寓意”手法。
2.现代的叙事寓意。持这一观点的听众或读者主要是新世纪我国新课程的策划者和倡导者,也就是当今《愚公移山》的叙事者,由此必然导致对原有文本新的理解。下面试举几例而观之:
在如此多的事例中,经搜索和阅读我们觉得龚向明对原文本的叙事分析似乎更有说服力。首先他把主人翁北山愚公代表着“人类”,把两座大山象征着“自然”,那么北山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进一步叙述到:因为山挡住愚公家的路,使得出行不方便,所以要移山,这体现了人定胜天,人类战胜大自然的决心……突然他话锋一转,“自然”的两座山早就存在,愚公还要破坏它,说明人类与自然发生了冲突,因此移山必然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在解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时,龚向明说道:“是啊,愚公移山就好像做减法,被减数不变,减数不断增加,结果总有为零的时候。”紧接着他反问学生:“愚公的人力无限可靠吗?”学生议论纷纷:“把土石投诸渤海之尾,当地人会同意吗?”“可能遇上自然灾害。”“塌方造成意外伤害。”“生了女儿嫁到了外地,谁来移山?”龚向明总结道:“的确,这些都是自然因素对人力的限制。综上所述,愚公‘人力无限的论据是靠不住的,是经不得推敲的。”⑥从这里我们看到新的叙事者、发问者龚向明以及读者或龚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传统的叙事寓意已大相径庭。
最近,魏平新也提出愚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属愚人之举,其主要表现在:(1)困难太大,力量太弱,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仅凭人力去搬掉它们,实属比登天还难;(2)路途遥远,工具落后,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答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实在太遥远啦,不现实;(3)观念陈旧,决策错误,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简直就是蛮干,思想极其陈旧。⑦安立志断然指出:移山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之大不容置疑,等等。⑧以上这些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待“愚公移山”的叙事手法,他们的看法似乎不无道理。
可是,新课程上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去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李天翼认为“这道题目设置是无意义的,因为《愚公移山》本身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故事的形式,采取虚构的情节和另有寄托的手法,表达含有哲理的寓意”⑨。李天翼的观点几乎是对新课程文本叙事的开放性进行否定,换句话说,李天翼的叙事角度基本上仍属于典型的传统寓意手法。即便是寓言,真的就不能设置这样的题目吗?在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中持这一观点的人应该不多。
四、余论和启示
什么是叙事学,顾名思义,叙事学是关于叙事的科学。叙事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意义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因此,叙事不仅包括小说,而且包括电影、戏剧、连环漫画、新闻片、日记、编年史等等。用普林斯的话来讲,叙事学有助于对任何一个叙事的独特性做出解释{10}。所以叙事学应该给文学、人类学、语言学、修辞学等带来了崭新的研究视角。
同时,我们认为一个故事只作为纯常规叙事几乎是不存在的,一定是常规与非常规叙事的整合。换句话说,叙事者在描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一定有意图,有寓意。而对于《愚公移山》的叙事研究来说,无论是传统的叙事寓意,还是现代的叙事寓意,我们认为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全凭叙述者或解读者当时的意图或叙述的“语式”而定。当然作为现代人,重读《愚公移山》时应该两种叙事寓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方有可能做到与时俱进而又不失优良传统。
作者简介:唐朝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言文学;龙翔,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
① 乔国强.Narratology(叙事学)课件[D],2007:12-14,45.
② Chatman, S.‘New ways of analyzing narrative structures, Language and Style, 1969.
③Toolan, M. J. Narrative: A Critical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④ 李子伟.“夸蛾氏”——“蚂蚁神”[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3):23-24.
⑤ 王全书.学习愚公移山熔铸时代精神[J].河南社会科学,2006(1):20-24.
⑥ 龚向明.我教《愚公移山》[J].教育科学论坛,2006(9):25-28.
⑦ 魏平新.愚公的愚人之举[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121.
⑧ 安立志.别论“愚公移山”[J].法制博览,2008(2):55.
⑨ 李天翼.愚公该不该“搬家”——由课后习题看新课程的教材观[J].教学创新,2008(1):67-68.
⑩ 程锡麟.叙事理论概述[J].外语研究,2002(3):10-15.
(责任编辑:古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