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名作欣赏

诗歌中第二人称的叙事模式

诗歌中第二人称的叙事模式

关键词:第二人称叙事 界定 诗歌 叙事模式

摘 要:本文简要评述了一些叙事学专家对第二人称叙事的定义,探讨了第二人称叙事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决定文本叙述人称的三大因素:叙述者、受述者和主人公,并指出第二人称的界定是基于受述者为选择轴的。本文还列出了早期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的例子,说明第二人称叙事绝非现代小说的专利。本文还以《诗经》为例提出了第二人称在诗歌叙事中的三大模式:完全一致型、部分一致型和混合人称型。最后得出结论,《诗经》虽然使用了第二人称叙事,但话语多于故事。

一、引言

在许多叙事学的著作中,第二人称叙事的研究似乎被人遗忘,多数研究者致力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研究,而忽略了第二人称的叙事功能。韦恩·布斯和热拉尔·热奈特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只是略有论涉,而对第二人称则完全没有提及(黄希云,1996)。1994年,美国《文体》杂志出版了一本专辑,专门探讨第二人称叙事的理论及其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并掀起了第二人称叙事研究的一个小高潮。德国著名的叙事学研究专家弗鲁德尼克为该专辑撰写了引言(Fludernik,1994),一些世界知名的叙事学研究者,如:理查森(Richardson,1994),费伦(Phelan, 1994),赫曼(Herman,1994)等人也纷纷撰文,为第二人称的界定和叙事模式发表评论和看法。本文首先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第二人称的定义,从而对第二人称加以界定,然后简要回顾了第二人称叙事的早期创作实践,最后以《诗经》为例分析了第二人称在诗歌中的叙事模式。

二、第二人称叙事的界定

在界定第二人称叙事之前,先要弄清叙事作品涉及的三个基本因素:叙述者(narrator)、受述者(narratee)和主人公(protagonist)。叙述者是话语的讲述者,他可以是真实的作者,也可以是隐含作者。在第一人称叙事中,叙述者会以主人公或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进叙事之中。受述者是故事的听者,是话语的接受者,在第二人称叙事之中,他常常担当故事的主人公。主人公则是故事中被叙述的对象,是主角,是行动元(actant)。沿着叙述者的选择轴线,我们可以识别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但不能识别出第二人称,所以研究第二人称叙事就要沿着受述者的选择轴线。“第二人称叙事是一种叙事模式,叙述者向(有时不明确的,转换着的或假定的)受述者——描述为‘你——讲述一个故事,受述者同时是该故事的(有时不明确的,转换着的或假定的)主要行动元。”(Matt Delconte,2000)

德尔康特的定义从受述者的选择轴出发,指定了描述对象“你”,“你”可能是泛指的,不明确的,转换着的或者是假定的某个人,而且还是故事的主要行动元。黄希云的定义强调了第二人称叙事的本质特征,即“叙述接受者与被叙述者由同一个人物担任,叙述接受者同时又成为被叙述者”。他没有用“主人公”一词,而是使用了“被叙述者”,而被叙述者既可以是故事的主人公,也可以是事件的旁观者。在严格的第二人称叙事中,叙述者不出现在话语之中,这样就有别于第一人称叙事。受述者既是故事的主人公,又是主要聚焦者,这样就有别于第三人称叙事。

三、《诗经》的第二人称叙事模式

早在2500多年前产生的《诗经》中就有第二人称叙事的篇目。在全部305首诗中,第二人称代词“子”、“尔”、“女”、“而”、“戎、“乃”共使用了268次。当然,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并不意味着该文本就是第二人称叙事,有的代词被用在直接引语中,有的不具体指代某个人,不充当故事中的任何角色。《诗经》中有5首运用了第二人称叙事,它们分别是《魏风·伐檀》《唐风·山有枢》《唐风·绸缪》《小雅·天保》和《大雅·卷阿》。另外还有5首涉及到了第二人称叙事,它们分别是《魏风·硕鼠》《小雅·无羊》《大雅·凫鹥》《大雅·抑》和《大雅·瞻卬》。

根据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受述者和主人公在话语中的功能,可以将第二人称叙事模式分为三类:完全一致型叙述(complete-coincidence narration)、部分一致型叙述(partial-coincidence narration)和混合人称型叙述(mixed-person narration)。

1.完全一致型叙述

在完全一致型叙述中,叙述者、受述者和主人公是同一个人,存在于同一个叙述层面上。如某些戏剧独白和内心独白的叙述者将自己称呼为第二人称,对自己说自己的故事,就好像一个人指着镜子中的自己述说一样。《诗经》中没有一首采取了这种叙事模式,因此,不在此详述此模式。

2.部分一致型叙述

第二人称的多数叙事作品采用部分一致型叙述,即受述者和主人公存在于同一叙事层面上,属于同一个人。叙述者则存在于另一个层面上,一般不参与故事情节之中,他以有限全知视角向受述者“你”讲述“你”的故事,他可能会用编辑性全知(editorial omniscience)来对“你”的行为做出评价,因此他比受述者和主人公高出一个层面。这种叙述模式经常被用在祈祷文、颂辞和书信体小说之中。《诗经》中的《唐风·山有枢》《唐风·绸缪》《小雅·天保》《小雅·无羊》和《大雅·卷阿》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叙述。其表现形式有呼语式、赞美式(eulogy)和祷告式。

(1)呼语式

呼语既可以是感叹句,也可以是问句。呼语常常有一种移情作用,将话语听者的情感转移到读者的心里,并打动读者。《诗经》中经常使用问句来表达叙述者的情感。《伐檀》是伐木工对统治者的责问。全诗共三节,每节都有两个问句,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三节的问句层层递进,责备统治者不劳动反而比劳动者获得更多的劳动果实。

(2)赞美式

赞美也是《诗经》的一大主题。在以第二人称为叙述模式的颂诗中,叙述者好像是在面对面地对受述者赞美。《卷阿》就是这么一首诗,叙述者召康公随从周成王出游于卷阿,进献赞美诗一首。诗中写道:“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您”尽情地游吧,悠闲自得地休息。和气近人的君王啊,终生辛劳何所求?像“您”的先王一样完成大业。“您”的大业得自天命,“尔受命长矣”,有贤才良士的辅佐,“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叙述者在赞美的同时还劝勉成王“言求贤用吉士也”(程俊英,蒋见元,2000:281-282)。

(3)祷告式

在《诗经》中,叙述者向“天”、“神”或“祖先”为“你”祈祷,而“你”是祈祷文中的主人公。《天保》是一首臣子祝颂君主的诗。“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叙述者祈求上天保佑君主,使其政权巩固,国家强大,物产丰富,国富民强。“天保定尔,俾尔戬。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上天保佑君主安乐幸福、万事如意,享受众多福禄,福祉降临,唯恐一天不足。此诗还向祖先祈祷,“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一年四季,祭祀先王,祖先开口说话,祝“你”万寿无疆。诗的最后一节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叙述者拿日月、星辰、山川、树木来祝福君主。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敬天保民”的思想,认为“君主”的福寿乃百姓之福。

3.混合人称叙事

《诗经》中还存在着人称混用的现象,这一现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首诗中“你”、“我”、“他”三种或两种人称兼用,在这一叙述形式中,“你”为在场的“你”;二是使用“你”的物主代词形式,以受述者“你”为中心进行叙述,而在这一复合人称形式中,“你”则为缺席的“你”。

(1)多人称并用

《硕鼠》、《抑》和《瞻卬》都使用了多种人称并用的叙述方式。“你”是在场的,在场的“你”指“你”是话语中的人物,担任主人公或聚焦者,在故事中起着行动元的作用,推动故事的发展。但“你”并不是唯一的主人公或聚焦者,“你”与第一或第三人称共同担当故事的主角。

《硕鼠》是一首第二人称与第一人称共同担当主人公的诗。被称做“女”(你)的“硕鼠”和叙述者“我”一起组成了故事的行动元,“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叙述者先采用呼语的形式对“硕鼠”说:“你不要吃我种的黍!”“你”在这里是聚焦者。接着视角改变,“三岁贯女”,叙述者“我”变成了聚焦者。“莫我肯顾”,“你”又成了聚焦者。“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理想的新乐土,那里才是安居的好去处。在这短短的一节诗中,叙述视角转换了四次,“你”和“我”轮流担任聚焦者。

(2)复合人称形式

在现代回忆性小说中,叙述者常常采用“我父亲”、“我奶奶”等人称形式叙述故事。如果简单地将这种叙述归类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事,显然有许多解释不清的地方。“我”可以不出现在故事之中,而故事的叙述却离不开“我”,然而,叙述者的感知范围却又不受“我”的限制,因此,祖国颂将这种叙述形式称做“复合人称叙述”(祖国颂,2003:210-16)。《诗经》中有两首诗——《无羊》和《凫鹥》——是以第二人称“你”为中心进行叙述的,而“你”又不在场,“你”不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只是受述者。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第二人称叙事是一种特殊的、使用频率较低的叙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叙述者向“你”讲述“你”的故事或者“你”所参与的故事,而“你”具备三重身份:作为故事主人公或旁观者的“你”、作为受述者的“你”和作为读者的“你”。《诗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第二人称进行叙述的文学作品,然而,《诗经》在强调美刺和教化作用时,却忽略了故事情节的描述。因而,我们从上面引述的诗篇中可以看出,《诗经》并不强调故事的完整性,话语多于故事,这当然与“诗言志”理论是息息相关的。

此论文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才项目的成果,项目代号:P0407005102

作者简介:谢艳明,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诗歌及诗歌翻译。

参考文献:

[1] Delconte,Matt. Why you cant Speak: Second-person Narration, Voice, and a New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Narrative [J]. Style, 2000, (summer) .

[2] Fludernik, Monica. Introduction: Second-person Narra-tive and Related Issues [J]. Style, 1994, (special issue).

[3]Herman, David. Textual “You” and Double Deixis in Edna OBriens “A Pagan Place” [J]. Style, 1994, (special issue).

[4]Phelan, James. “Self-Help” for Narratee and Narrative Audience: how “I” —and “You”—Read “How”—Lorrie Moores Short Story “how” from the Collection “Self-Help” [J]. Style, 1994, (special issue).

[5]Richarson, Brian.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Second Person [J]. Genre (Volume 24), 1991.

[6]程俊英,蒋见元注释. 诗经[A]. 长沙:岳麓书社,2000.

[7]黄希云.小说人称的叙述功能[J].外国文学评论,1996. 4.

[8]祖国颂.叙事的诗学[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古卫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322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