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琛
[摘要]德彪西是20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印象派音乐的领路人,他不断尝试改革、创新,最终开辟出一条新道路。本文从创作技法入手,赏析德彪西《贝加莫组曲》前奏曲,通过对曲式结构、调性及和弦运用的具体分析,以期为初步学习印象派音乐的读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德彪西;《贝加莫组曲》; 印象派音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1-0140-02
一、《贝加莫组曲》创作背景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浪漫主义时期印象派音乐领路人。德彪西家境贫寒, 11岁时因受资助而有机会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进行正规音乐学习,在校期间勤奋刻苦,他对音乐的敏感度很高,经常对音乐的音色进行不同的尝试,创造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的片段。年轻时德彪西在音乐方面受到夏布里埃和福雷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福雷在纯音乐方面的影响。他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因写出的东西不被人赏识,没有固定工作,只能靠着教学生挣点生活费。他不愿住在乡下,常常去饭店、咖啡馆和沙龙,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德彪西生性狂妄,不喜欢看人脸色,想批评谁就批评谁,他经常会对那些有名的音乐家做出批判,无论是曾经的大师还是同时代的音乐家都难逃他的金口,因此他得罪的人很多。但德彪西并不在乎,虽然他过得并不富裕,但是却过得很潇洒。直到他33岁那一年,在巴黎阿尔古教堂首演了他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的午后》,演奏完毕后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观众的强烈要求,这首前奏曲在音乐会的最后又重新演奏了一遍,自此德彪西的名字在巴黎打响。{1}
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创作风格严谨,结构规整,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更注重情感方面的表达,印象派作为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在继承了浪漫主义时期创作特点的基础上,音乐风格表现出一种神秘朦胧的色彩。受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印象派音乐给听众的感觉仿佛描绘一幅朦胧的画作。德彪西反对以瓦格纳为首的那种庞大、复杂的半音化结构形式,他主张以短小、简练的动机来表现音乐形象,“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或旋律的概念似乎常常与德彪西的音乐无关,他的音乐都由短小的动机成分组合而成,这些短小的动机成分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非出自一个单独的、作为乐曲起始的基本旋律材料” 。{2}
《贝加莫组曲》(Suite bergamasque)创作于1890~1893年,是德彪西早期作品。1884年,德彪西在意大利罗马留学期间到贝加莫地区游玩,被当地的景色吸引,从而产生了创作《贝加莫组曲》的想法。“贝加莫”是这个组曲的标题,这种标题性的用法,继承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樂形式,带有文学性。魏尔伦诗作《假面具与贝加莫》描写月光部分给予德彪西启发,于是便创作了第三首作品《月光》。其余三首并没有以诗作为根据,而是采用舞曲形式,体现出标题音乐的独特性、复杂性。传统的巴洛克时期,古组曲形式为阿拉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在之后的音乐发展中,各国的作曲家为了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爱好,加入了一些其他的舞曲形式。《贝加莫组曲》共有四首分曲,分别为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帕斯皮耶舞》。《小步舞曲》与《帕斯皮耶舞》具有典型法国传统民间特色,德彪西选择这两种形式,一方面对传统组曲形式进行大胆改造,另一方面试图从法国音乐传统中寻找创作灵感、突破点,从而找到音乐风格的创新之路。
二、《贝加莫组曲》前奏曲创作结构与技法分析
(一)曲式结构
三部曲式,4/4拍,共89小节,图示如下:
前奏曲的曲式结构难以用传统的曲式分析方法去对应,可以说这是一个带有再现的三部性曲式。A部(1~19小节)为一个单二部曲式,由一个平行乐段A(a+a1)和一个非方整的3乐句对比乐段B(b+c)构成。B段(11~19小节)虽然在节奏型上与A段(1~10小节)不同,但采用了A段的主题材料,小间距上下级进环绕,左手与旋律声部相差一个八度演奏相同旋律。
B部(20~65小节)是一个复二部曲式,由一个单三部曲式和一个单二部曲式构成。主题材料在C段(20~25小节)平行乐段的开头,在44小节出现新主题。
A部(66~80小节)是减缩再现部分,是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之后是尾声(81~89小节)。纵观整首作品,无论音乐如何变化,主题动机始终贯穿在全曲的每一个角落。
(二)调性布局
在调性方面德彪西非常喜欢使用双调式,在1、2小节中,A部的旋律部分采用了中古调式G多利亚调式,调式音阶G-A-bB-C-D-E-F-G,而左手部分采用了F大调,在1、2小节处具有五声性调式色彩,这种双调式是德彪西非常喜欢使用的,可以制造迷离梦幻的效果。紧接着在第9小节左手出现了bE音,左手短暂进入bB大调,在11小节又进入d小调,17小节回到F大调,19小节采用变格终止。
在第32、33小节,德彪西分别采用了a利底亚调式和e伊奥尼亚调式,在短短的两小节内在节奏型等其他音乐要素相同的情况下用不同中古调式形成小小的对比。
(三)和弦运用
在第11小节第2拍处相同的旋律出现在不同八度内,到12小节最后两拍上方声部旋律线条向上,下方声部旋律线条向下,同时在最后一拍出现增三和弦,使音乐具有很强的动力性,随后13~14小节重复这一旋律。
在11~19小节处使用了平行音程与和弦,五度、八度平行和弦在传统模式作曲中是被禁止使用的,德彪西却打破这一传统,采用大量平行五、八度和弦目的就是特意营造一种空灵的美感。
三、结语
作为印象派领路人,德彪西在音乐发展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贝加莫组曲》虽然是德彪西早期作品,但作品中一些新内容的出现反映了作曲家的大胆尝试与探索,力求开辟一条创新之路,结构、调性、和弦无一不显露这一特色,同时为他后来印象派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注 释]
①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罗伯特·摩根:《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
[参考文献]
[1]高宏宇.古典音乐欣赏——欧洲部分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2]王玥.音乐色彩的写意诗——论德彪西《贝加摩组曲》四首小曲的艺术联系与演奏分析[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李牧凝.论德彪西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奏诠释[C].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8
[4]刘洋.德彪西《贝加莫组曲》研究[C].济南:山东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