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技资讯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公众参与的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公众参与的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李继存 杜坤 许雅涵

摘  要:应急管理是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渠道,是维护社会秩序,提升国民生活品质,保护社会大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举措。尤其在新媒体时代,我国社会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愈加广泛,不仅提升了突发事件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更使应急管理工作的难度愈加艰巨。对此,充分研究公众参与突发事件的信息获取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能够有效提升应急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该文结合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界定,探析公众信参与社会治理的外在影响及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公众参与  信息获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5(c)-0192-02

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界定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要指相关政府部门根据突发事件的形成机理及表现特征,构建的分类管理、综合协调、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从理论层面来讲,应急管理是集预警与监测、准备与预防、救援与处置为一体的工作机制与应急体系,具体包括善后处理体系、协调处理体系、应急决策体系及信息披露体系等。在组织架构层面,应急管理机制应切实遵循应急与预防并重的基本原则,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用精干的救援团队以及应急管理预警及法律法规体系。以此增强宣传教育质量,提升公众自救与参与能力,从而实现应急处置、快速反应、社会动员、社会预警的整体联动。进而实现消除風险隐患,化解突发事件对社会公众的消极影响,提升我国社会治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用。虽然在宏观层面上,公众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具有正向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公众的自救与参与能力,提高风险隐患的预防与方法的质量。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公众在参与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诸多的不理性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发展,不利于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其根本原因是政府部门在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时,公众已经通过互联网媒介对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及危害程度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进而在网络舆情的发展中,致使“公众获取信息的行为”对应急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在事故灾害及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网络舆情通常影响并引导突发事件的走向。

2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外在影响

在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下,社会公众的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及企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利益诉求及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潜藏在市场经济内部的社会矛盾逐渐导致了各类突发事件的爆发,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与网络安全。由于人民对社会与自然生活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世界各国逐渐进入了高风险时代,各类事故灾害及自然灾难的频发,严重危及了公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直接改变了公众的社会发展观及经济价值观。在突发事件发展与推进的过程中,互联网空间往往会形成了主题各异的讨论活动。特别是微博、微信、朋友圈、今日头条、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大部分公众在突发事件形成与发生后,往往通过自媒体或新媒体平台发表评论,从而在转发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热点话题,从而促使相关政府部门提升对该突发事件所产生的网络舆论的重视。特别在“XX公交坠江”“XX地震”等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的社会参与行为往往不受时空的桎梏,对事件信息进行浏览、评论、电子及转发,从而使事件得到不断扩大与发酵,进而达到白热化程度。而在网络舆论的持续发展中,使社会大众自由发言的空间更加广阔,尤其在互联网匿名性的支持下,缺乏理性的“水军”或“键盘侠”往往在没有了解事件形成原因的情况下,利用言语或评论,将突发事件置于“恶性阶段”。所以,在此背景下,我国相关政府机构应加强应急管理机制,构建出和谐稳定的互联网交际环境,传播准确真实及正能量的数据信息。从而在传播与社会突发事件相关的数据内容时,切实实现,数据信息的全面覆盖与快速传播,使我国广大社会大众能够及时地感知灾情,合理地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提升应急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3  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

3.1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获取方式

在新媒体、自媒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公众能够通过移动智能设备、计算机终端及传统电视媒体获取数据信息。以此扩展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渠道,提升数据信息的效率,进而扩展了数据信息的深度与广度,使新闻数据在广泛的媒体平台中得以扩散与传播。新媒体与自媒体是基于网民关系的数据传播与分享平台,拥有突出的及时性、互动性、开放性。在信息发布、评论、转发等过程中,能够引发其他网民的注意与讨论,提高数据的传播速度,形成了基于新媒体平台的舆情模态,而这种网络传播机制对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社会公众在参与突发事件的同时,能够通过信息的传递及评论,及时宣泄自身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突发事件更加具备不确定性、复杂性及多元性等特征。对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谣言丛生及泥沙俱下的乱象中辨别出信息的真伪,以此在多极化的数据传播模式下,控制并管理突发事件的舆情走向,了解民意,把控社会情绪,从而提升危机预警的处理能力。

3.2 社会环境下的社会主体意识

我国互联网用户的主体结构包括学生群体、城乡青年、农民工、高校教师、企事业员工及政府机关工作者等。其中学生群体占25%。农民工与城乡青年占35%,其余为高校教师及企事业职工。从信息偶遇、数据共享、信息检索及搜寻、获取、需求等角度来分析,城乡青年及学生群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活跃度较高,能够根据网络舆情的走向,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评论。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影响公众对突发事件态度与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情绪、社会责任感、社会影响观等意识层面的因素。首先,在个人情绪层面,在高压的社会工作下,不同社会群体会通过网络评论的方式,宣泄自身负面的情绪,以此实现心理层面的平和。然而这种行为却是严重危及事件处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利于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其次,社会责任感。在“XX顺风车事件”中,参与突发事件的公众,主要从社会治安环境、自身出行安全等角度出发,对政府治理突发事件的质量及效率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最后,社会影响。社会影响主要指社会大众期望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参与,提升自身的存在感及获得感。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在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极力通过新媒体或自媒体平台提升自身的社会存在感。然而这种心理因素却导致网络谣言的泛滥,致使突发事件的治理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3 基于网络媒介的政府公信力

在突发事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通常不作正面回应,导致信息公开度有限,缺乏与社会大众的沟通的意识及能力,从而使网络谣言泛滥,网民情绪激烈,从而形成信任感缺失、公信力不足等舆论问题。对此,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分析:首先,在传统的社会发展中,对突发事件进行信息管控,能够有效维持社会秩序,提升应急管理工作质量,然而却导致相关政府部门在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信息管控的方式,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传播。其次,网络谣言的泛滥,由于网络负面言论及网络谣言的发展及泛滥,社会大众往往对政府信息的公开力度存在质疑,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匮乏。

4  提升应急管理质量的策略及方法

4.1 加强信息公开力度

根据公众对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影响因素的研究,不难发现,影响公众参与突发事件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传播方式、主体意识及政府公信力3个要素。针对政府公信力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全面改变传统的突发事件管理理念,及时通过新媒体及多媒体平台,对与突发事件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纰漏,以此控制网络舆情的走向,提升社会公众对相关政府部门的信任。其次,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网络谣言的辨别与整治力度,提升网络空间的交际秩序,降低网络谣言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影响。

4.2 构建良好的交际环境

针对社会大众的个人情绪、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存在感等层面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加强网络信息管控的过程中,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政府交流平台,以此使社会大众对社会发展的意见及建议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及回应,从而提升相关政府部门的社会公信力。首先,在平台构建中,应构建出涵盖省市县等多个管理层级的导航系统,使公众的意见得到针对性、即时性、有效性的传达,提升公众的存在感與责任感。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构建情绪发泄平台。这种发泄平台,主要以匿名性、合法性为基础,社会大众可将自身不良的情绪全部倾泻在网络平台中,从而为政府部门了解基层社会的民间百态,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影响公众信息获取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传播平台、主体意识及公信力等因素。其中主体意识与政府公信力(信息公开程度)是影响网民如何参与突发事件,如何影响网络舆情走向的重要因素。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深入了解公众的社会情绪、心理需求情况及应急管理制度的弊端,从而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提升突发事件的治理质量与效率,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海波.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结构与功能[J].公共管理学报,2013,10(2):1-13.

[2] 范炜,胡康林.面向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情报支撑作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3):19-25.

[3] 钟开斌.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9(1):78-88.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33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