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丝绸之路

浅析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反映的社会生产

浅析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反映的社会生产

李瑞

[摘要]嘉峪关魏晋墓中有大量反映农耕业和畜牧业题材的砖壁画,这些图像生动描绘了社会生产的全过程。本文以耙地图、牧马图、滤醋图为研究对象,从农耕业、畜牧业、蚕桑业、酿造业等方面探讨河西地区魏晋时期社会生产状况。

[关键词]魏晋墓砖画;农耕业;畜牧业;酿造业;社会生产

魏晋十六国时期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人民生活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多元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相对远离动荡不安的中原地区,为当地人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前提和保障。魏晋墓砖画就是当时河西走廊不同民族生活状况的真实缩影和写照。其题材融合了农耕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各个方面,堪称丝绸之路上的一部百科全书。这些图画形象而直观地描绘了河西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为魏晋时期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真实可信的依据。本文以耙地图、牧马图、滤醋图等砖画为研究对象,从农耕业、畜牧业、酿造业等方面探讨河西地区魏晋时期社会生产状况。

一、农耕业

魏晋时期中原战乱,河西相对中原地区较为稳定,随着大量劳动力西迁并带入先进的农耕技术。《徐邈传》记载:“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1)这样的农田水利工程无疑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河西地区社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犁地图、耙地图、耱地图、播种等农业生产场景几乎一应俱全。这种必不可少的壁画题材说明农耕生产在当时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地位。犁地图(图1),嘉峪关M5前室东壁第三层。一农夫正在犁地,右手扶直辕犁手缠缰绳,缰绳从牛鼻穿过以便控制方向,犁由两头牛牵引,农夫左手杨长鞭驱牛。除了“二牛一犁”还有“二牛一耙” “二牛一耱” “单牛单犁” “单牛单耙”等场景。犁地图(图2),嘉峪关新城M6前室南壁第四层。农夫左手执直辕犁控制犁地深浅,右手持长鞭作驱赶状,牛头长有两条弯角,正迈出前蹄拉犁。“二牛抬杠”式的犁地或耙地会造成人功和牛力的浪费,在轻巧和灵活方面有待改进。从“二牛一犁”发展到 “单牛单犁”,可以看出有一个农业耕作发展的演变过程。

《齐民要术·耕田》早有记载:“耕荒毕,以铁齿楱,再遍耙之。”耙地目的是疏松土块。耙地图(图3),嘉峪关新城M6前室南壁第五层、墓门西侧。拉耙之牛与犁地、耱地之牛很相似。农夫蹲在耙上,双手拽缰绳驾牛,耕牛昂首迈步拉耙前行。农夫蹲在震动的耙上是为了增加重量,使耙入土更深,这种牛拉耙与人力相比,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耱地图(图4),M5前室东壁第四层。农夫左手持鞭,右手揽缰绳,立于二牛抬杠牵引的耢上。耱又称为耢,用于磨碎土壤表层土块,平整田地。“犁地—耙地—耱地”是一个完整的整理土地的流程。犁地在于翻土、碎土,耙地为了疏松土块、蓄养湿度,去除土壤中的根茎杂草,耱地则是将土壤中的土块粉碎的更加细小。犁、耙、耱轮番进行后,土壤疏松均匀,利于农作物生长,从而达到精耕细作,提高产量的目的。

耕牛以及犁、耙、耱等耕作工具,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情况。河西地区从“二牛抬杠”到“一牛一犁”的渐进过程说明了魏晋时期农耕技术已获得了巨大的進步,农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从中也可以看出河西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中原农耕文明对该地的影响。

二、畜牧业

《汉书·地理志》云:“自武威以西……习俗颇殊,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2)从西汉之始,畜牧业就是河西社会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河西自然环境最大的特点虽然是广袤无垠,干旱少雨,但依赖于河西地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孕育了大片的绿洲和丰美富饶的水草,是绝佳的放牧之地。

河西地区繁盛的养殖牲畜的情况,体现在牧马图、牧牛图、牧羊图等魏晋墓砖画中。“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3)嘉峪关魏晋墓出现大量养马、牧马的画面,表现了河西畜牧业在魏晋十六国时期的繁荣景象。畜牧图(图5),M5前室东壁第二层。牧马人深目高鼻,衣袖窄,穿长靴,前方有六匹马,呈飞驰状。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皆胡服也。”可见牧马人是少数民族。

《魏书·食货志》记载:“世祖之平统万,定秦陇,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中还出现了牛群(图7)、马群(图6)、羊群(图8)。从形态上看有大牛、小牛、低头吃草的牛、悠然自得的牛、奔驰的牛、拉车载重的牛,还有驿马、单匹马、放牧马、出巡马、射猎马、咀嚼青草羊、羔羊、肥壮羊、骆驼……千姿百态的家畜直观的反映了当时河西一带水草丰茂、适宜放牧,也印证了河西地区畜牧业发达的情况。

三、酿造业

《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俗嗜酒。”(5)表明汉代的西域地区就有大规模的酿酒作坊。

嘉峪关魏晋墓宴饮图(图9),M5前室南壁,墓门西侧第三层。男主人正在招待宾客,宾主四人相对而坐,左上方一人举着耳杯; M6中室东壁第四块砖画宴饮图中一侍女手持圆盘,伸手欲拿去食物。宴饮图的画面几乎都置有勺、斛、镟三器一组的食器以烘托宴饮氛围。魏晋时期河西因为有多种民族聚居于此,多民族风俗不同彼此影响,饮酒之风也就盛行。宴饮图砖壁画表明魏晋时期的酿酒业在民间已经很普遍。

除了酿酒之外,还酿醋。嘉峪关东滩2004年出土滤醋图(图10)。中间一案将醋坛分为两排,上排置三醋坛,坛子下方有小孔,醋液从孔中流入至下排的的盆中。新城1号墓1972年也有出土滤醋图(图11)。两幅滤醋图中醋坛子均为陶罐,器型与花纹相似。从嘉峪关出现的滤醋图来看,当时的酿醋技术达到了普遍的程度。

四、蚕桑业与丝织业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蚕桑业地位重要。《晋书》记载:“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卷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6)户调规定每户都要要出绢帛,这就需要各地植桑养蚕。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中有大量的采桑图 、蚕茧图、丝束图、绢帛图”。采桑图(图12),一女子立于桑树下右手提笼,左手采摘桑叶,桑树枝干发达,枝叶茂盛。丝、蚕茧图(图13),有丝两束,蚕茧三个。绢帛图(图14)为绳子捆扎的绢帛。从“采桑—丝、蚕茧—绢帛”可以看出蚕桑的完整过程。1972年,嘉峪关文物局派文物清理小组发掘清理了八座墓葬,按质地分计有陶、铜、铁……丝绸和货币。(7)说明河西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丝绸贸易不可或缺的通道,河西地区自身就在植桑、养蚕、缫丝、纺织,并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纺织技术在河西地区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广泛的使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是对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史学和艺术价值。从砖壁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生产,这些农耕业、畜牧业、手工及酿造业极大的繁荣了当时的经济文化生活,推动了河西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

[注释]

陈寿 《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汉书》卷28《地理志》。

范晔: 《后汉书·马援传》,中华书局  1965年版。

《魏书》卷120《食货志》。

《史记》卷123《大宛列传》。

《晋书》卷26《食货志》。

甘肃省文物队等编:《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 ,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3367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