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俊燕
01部分希帕摄影师合影
2011年10月5日,戈尔申·希帕尤格鲁(Goksin Sipahioglu)在巴黎与世长辞,享年84岁。这一天对世界而言没什么不同,许多人甚至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随着希帕尤格鲁最后一次呼吸的结束,那个充满传奇的黄金新闻摄影时代似乎也渐行渐远了。
由希帕尤格鲁创立的希帕图片社(Sipa Press)曾被誉为世界四大图片社之一,在新闻摄影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希帕尤格鲁本人也拥有传奇的一生,记者出身的他曾多次完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报道。而作为图片社的掌舵者,他总能以敏锐的新闻嗅觉和海盗般的激情,指挥全球各地的希帕摄影师去记录下一个历史瞬间。
希帕的40年,不仅是世界格局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新闻摄影行业沉浮变化的年代。摄影记者追随着每一次历史性的新闻现场,用独家照片塑造人生的高光时刻,又不断接受数字技术的变革,并思考摄影的现实价值。时代与历史、媒介与技术,在这本书中被穿插讨论着。
在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希帕时代》中,这40年被以时间为序分为四个年代:战争与革命频发的1971~1979年,世界开始建立新秩序的1980~1989年,数字革命到来的1990~2001年,多元视角和市场变化的2002~2011年。从希帕图片社成立开始,到希帕尤格鲁2011年去世,40年间轰动世界的大事和社会边缘群体的点滴,都能在希帕的图片档案里寻到。
02在巴黎肖蒙山丘的工作室里錄完节目后,在18岁的迈克尔·杰克逊周围,是其他4名“杰克逊五人组”的成员和他们的父亲乔。1977年5月,法国,雅克·贝纳洛克 摄
时代的针脚1973年,希帕图片社正式成立,在1990年代初期达巅峰,2001年被南方通讯社(Sud Communication)收购,2011年又被德国国际通讯社(DAPD News Agency)重新收购。2013年,华人摄影收藏家靳宏伟与英国Rex图片社、比利时Isopix图片社联合并购了希帕,并成为希帕的最大股东。
从成立到现在,有约12000名摄影师为希帕效力。《希帕时代》中邀请了其中的80位,请他们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希帕生涯中最具标志性的一张照片。他们的拍摄主题广泛,政治事件、社会万象、战争冲突、名人明星,等等。可以说,全球各地只要有新闻发生的地方,就有希帕摄影师的身影。其中一些照片或许不是当代新闻历史中最具影响力的,却在情感上非常精确、视角上更为全面。
希帕图片社核心人物米歇尔·希什博蒂什(Michel Chicheportiche)曾说:“我们可能不是第一家图片社,但是我们能在地球的尽头发掘摄影师。希帕,就是由来自各个小地方的人做成的大事。”在希帕尤格鲁眼里,不仅西方大国有新闻,他更愿意把视野放大到全人类,报道各个国家的革命进程和社会动向。希帕摄影师们正是在这样的指挥下,用镜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细密针脚。
03在整个内战期间(1979至1992),面对死亡部队和萨尔瓦多的军事力量,游击队依靠的是既无资源也无经验,且装备简陋的年轻人。1981年,萨尔瓦多,彼得·豪威 摄
04在圣保罗大教堂前白等了数小时后,乔治·德·基尔乐总算在白金汉宫拍下了一张戴安娜的照片。这位“微笑的公主”从此不断成为媒体的焦点。1981年7月29日,英国,乔治·德·基尔乐 摄
05巴黎玛莱犹太区陷入了惊恐,有人向歌德堡餐厅投手榴弹并在蔷薇街扫射,导致6人死亡,22人受伤。1982年8月9日,法国,帕特里克·罗伯特 摄
06海地是约翰-保罗二世中美洲之行的最后一站。在抵达太子港时,一阵大风吹乱了教皇的头饰与装束。1983年3月8日,海地,梅特·兹纽格鲁 摄
海盗般的激情入选本书的80位摄影师,几乎都表达了对希帕尤格鲁的感谢,并认为在希帕工作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时光,其中很多人还与自己的这位老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实,比起老板,希帕尤格鲁更像是一个让摄影师信任的兄弟。
希帕尤格鲁是土耳其人,从伊斯坦布尔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便开始在国际新闻领域的逐梦。他是个爱“折腾”的人,做过战地记者,办过自己的报纸《新公报》(Yeni Gazette),组建过篮球俱乐部,还参加过政治选举……进行了各种尝试之后,他发现还是新闻最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