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红
摘要:在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灯塔所具有的多重象征意义和拉姆齐夫人所展现的形象和观念,在很多方面具有折射作用和反射作用。两者在作者精妙的安排下相互呼应、对应、折射、反射,从而使相互分离的两个个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起到了相映生辉的作用。本文旨在从《到灯塔中去》所体现的圣母象征意义,借助于艾布斯·拉姆的“镜与灯”理论,从反射与折射角度对其圣母象征意象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象征;灯塔;光明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作品《到灯塔去》是其意识流作品迈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性力作,这是一本极具象征性特点的意识流小说。这部作品出版以后,作者曾经提到“我并未将灯塔去指代某一个含义,小说总应该有一根主要线索去将它建构成为一个整体。”尽管如此,在大众的眼中,灯塔代表着光明,代表着生命,可以理解为救世主的象征。《到灯塔去》可以解析为对人类生命真理的终极探究。有很多文学评论家对作品中的象征含义给出了各不一样的解释,而伍尔芙的确在其作品中设置了多重含义的隐喻,同时给出了很多留白的空间。小说通过展现角色“内在真实”表达生活的真实,即人本身复杂且极富变化的内心活动。为了将这一理论变为现实,象征遍布在这部作品里各个角落,象征手法描述的是代表或表现他物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客体,同时赋予这些客体其他蕴涵。 比如鸽子代表和平;玫瑰表示爱情;狮子象征力量和勇气;天平象征正义、规章或君王统治;紧握的拳头代表进攻;举起武器则意味着投降等等。
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的整个结构和各部分的标题都具有象征意义,其中灯塔所具有的多重象征意义和拉姆齐夫人所展现的观念,在很多方面显示着其象征意义的折射与反射。两者在作者精妙的安排下相互对应,从而使相互分离的两个个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起到了相映生辉的作用。
一、故事
小说描写的是一次大战前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一群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富于幻想的哲学家、充满想象的诗人、思维严谨的植物学家、浪漫的艺术家和画家在内的朋友在海边别墅相距十年的两次聚会,以及去灯塔远游的故事。在小说第一部分——窗——拉姆齐夫人坐在窗前,正在为灯塔看守人的儿子织着袜子。她的儿子想去看灯塔,而理智主导其思维的丈夫却认为因为天气不好而看不成。 但父子之争总能在使家庭充满温暖和秩序的拉姆齐夫人面前得到圆满的答复。夫人像灯塔一样把温暖的光芒撒向四方。第二部分——岁月流逝——记述了拉姆齐夫人、女儿(普鲁死于难产)和儿子(安德鲁死于战争)的死亡。小说用 30页的空间跨越了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内的10年的漫长岁月,诉说了时光的飞逝和人世沧桑,揭示了灯塔之光和夫人之爱的永存。第三部分描述了被天气、被死亡、被战争耽搁已久的观看灯塔之旅的最后实现,描述了种种可能性目标的实现——儿子观塔的愿望、众人对夫人的思念、画家艺术画的完成、人与自然的融合、人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爱和艺术的永恒等等。《到灯塔去》具有现实的和历史的、真实的和艺术的、具体的和抽象的、表面的和蕴涵的多重象征意义。小说表现的是对意识的实验性:“具体人物的刻画消失了,对个性特征的细致探索消融于一种更大的、更自由的印象之中。”故事开始时,这些人物不论有无理由,都觉得受到了伤害,都采取了一种怨恨、敌对和无望的态度。然而拉姆齐夫人通过巧妙周旋和交流,消解了他们之间的怨气,比如在小说伊始,她用餐桌上“都勃牛肉”的美味在食者中产生的同一种感觉,化解了各自对自我的固守,将人们的心灵沟通起来。她像沟通和交流信息的灯塔一样,促进着人间的理解,消解着人们的仇怨。灯塔之光就是象征着拉姆齐夫人灵魂的博爱之光。
二、灯塔是拉姆齐夫人象征意义的镜像折射
文学中经常使用的象征是原型。原型主要指一种“原初的意象”,即人类早期的意象,是一种典型或重复出现的意象。诺思洛普· 弗莱把 《圣经》看作文学结构的一个源头来研究,认为许多文学作品甚至连书名都使用了 《圣经 》中的用语,如托尔斯泰的《复活》,叶芝的《第二次圣临》、《启示录》等。在《到灯塔去》中,我们看到了新神话和新意象。“到灯塔去”含一种朝拜和朝圣、表达敬意、追求光明、获得智慧和启示的含义,给人一种清爽、惬意、享受的令人向往的追求感和希望感。灯塔常常由光、塔、山组成,三者均为阳性,光代表着热量、温暖、关爱、智慧、向往和方向;塔象征着抗争、坚毅、不屈不挠、连接天地;塔脚下的山则代表着决心和坚定立场。而灯塔周围的水同阴性意象相连,水象征圣洁,水是生命之源,海洋滋养着万物,生命在水中生存、壮大并从水中流出。所以,灯塔有了厚重的蕴涵,灯塔象征或意象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学作品扩展为文学整体中的一种原型象征。原型积淀了许多代人的智慧和心理能量,纵向地使我们与先人一脉相承,横向地使我们与其他种族和民族沟通相连。小说中的灯塔起到了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效果。
像光芒四射的灯塔一样,拉姆齐夫人的圣母形象通过比喻、隐喻、意象等艺术手段在伍尔夫的笔下得以实现。夫人漂亮、可爱、忠诚、耐心、慷慨、大方、优雅、乐于助人和息事宁人。丈夫、孩子、朋友、穷人和自然均是她所爱。她是小说的中心和力量的源泉,无论她生前还是死后,别人都生存在她爱的光环之下。她是像夏娃一样纯洁的好妻子;是像圣母一样仁慈的好母亲;是像女神一样施爱予众生的圣母,并用她的爱培养、养育了爱。灯塔是小说的中心和创作源泉。灯塔,像书中一再描写的主人公的“织”(knitting )一样,构成了小说的框架 ,引导和照亮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像一条有生命的主线一样把故事的光线照在自己的身上,所以灯塔也是沟通的桥梁和组织者。由此展现了灯塔与夫人的互映性。
三、灯塔是拉姆齊夫人象征意义的镜像反射
灯塔可以看做是拉姆齐夫人如圣母般形象的反射,她如圣母般漂亮、善良和完美。“她具有火炬般光彩照人的美,她把这美的火炬带到她所进入的任何房间。尽管她尽可能用纱巾把它掩盖起来,尽管她的美强加于她的那种单调的负担使她退缩,她的美还是显而易见的。 她受人赞美,她受人爱慕。”书中人物塔斯莱先生认为,“她是他生平所见过的最美的人物”。丈夫说她是“世界美人”,莱丽视她为女神。作者在这些词句的选用上把夫人比作圣母和把夫人与灯塔相比的刻意用心是显而易见的。
除却外形上与圣母形象的比拟,拉姆齐夫人在心性上也是圣母的反射。首先,她善良,拉姆齐夫人“亲自去访问一位穷苦的寡妇或一位为生存而挣扎的妇女”。她生就一副菩萨心肠,对人十分关心,对丈夫更是关心备至。夫人是“向空中迸发出一阵能量的甘露,一股喷雾般的水珠;她看上去生气蓬勃、充满活力,好像她体内蕴藏的全部能量正在被融化为力量,在燃烧、在发光,那个缺少生命力的不幸的男性,投身到这股甘美肥沃的生命的泉水和雾珠中去,就像一只鸟嘴,拼命地吮吸。”作者把这种慈母胸怀比作养育万物的甘露,这是伊甸园的生命之水,同时“吮吸”又一次引喻了她的圣母意象。对孩子更是关爱有加,孩子入睡前,她为他们唱催眠曲。歌中唱到:“仙女”,“美丽的山峦,幽静的山谷,鲜花遍地,钟声嘹亮,鸟儿欢唱”和“花园”。她的歌声把孩子引入梦幻的天堂,她完美。所以拉姆齐夫人从外在形象和内心灵魂中是圣母意象的反射。
灯塔是拉姆齐夫人圣母形象的藝术化身,具有美学倾向的女性人物和与众不同的女艺术家在书中的大量出现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观。在《到灯塔去》的结尾处,莱丽在画上的重重一笔,似乎表现了现实与艺术、短暂与永恒、表面与内涵、局部与全局、个体与整体、 独立与集体、个性与共性的多种意境,“体现于她对色块与构图的那种难以捉摸的探索:这一笔……就像蝴蝶翅膀上的花纹一样多色相杂,互相融汇,而在内里却必须用铁螺丝固定住” (安德鲁· 桑德斯,2000:765)。最后由于莱丽把拉姆齐夫人画入她的画中,这才使得她的绘画成为人与自然的完美画卷。图画表现的是富于内涵的“用铁螺丝固定住”的永恒艺术。莱丽最终发现只有把拉姆齐夫人画入自己的画面,自己才真正造就了她对图画的总体完美感,才真正完成了这张艺术画。伍尔夫力透纸背的作用于人们五官的印象主义笔触,使我们看到了画面,闻到了花香,听到了海涛,感到了美境。 耸立的灯塔与其脚下的潮起潮落,再加上前来朝拜的人们和日出日落的背景图画,共同构成了一幅讲述人类永恒故事的完美图画:人在天、地、神之间寻求自己地位的努力。像光芒四射的灯塔一样,拉姆齐夫人的圣母形象通过比喻、隐喻、意象等艺术手段在伍尔夫的笔下得以实现。
四、结语
灯塔是海中的明灯,是生命的指引,是圣母的化身。它在夜晚黑白分明地传递着对人类的祝福。一闪一亮的灯塔反映了自然界许多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富于现实和理想意义的灯塔既表现灯塔在大海中的艰难困苦,又展现灯塔战胜困难的闪亮的欢颜。小说用灯塔和拉姆齐夫人两个相对应的象征形象,围绕阴与阳、明与暗、软与硬、静与动、爱与恨、潮起潮落描述了自然的魅力和永恒;透过意象的折射与反射,向人类宣喻了人类文明与大海母亲间意义深远并且动听的交响乐。可另一方面大海的深处也隐藏着死亡。海洋是生与死的统一和体现,而灯塔是这些现象的见证人。所以,矗立和连接于天地之间的灯塔似乎在告诉人们:人应改变其所能,接受其所不能,人应与自然和平共处,天人合一才是真。
参考文献:
[1]艾布斯·拉姆.《镜与灯》[M]. 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安德鲁· 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M].谷启楠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弗吉尼亚· 伍尔夫.到灯塔去[M].瞿世镜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5]张中载 .《到灯塔去》: 一幅有声的画[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