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婷婷
[摘要] 洛阳是丝绸之路的文化集散中心之一,亦是唐朝的两大政治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区域。宗教作为文化重要的一隅,其传播与发展正是文化交流的缩影,在洛阳出土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就是西方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重要例证。由于敦煌本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出土时间远早于洛阳本,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而洛阳本至今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是对该文本的注疏工作。
[关键词] 景教;《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洛阳本;注疏
[中图分类号] B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03-0070-04
景教于唐朝贞观年间(635)传入中土,是基督教分支之一。其起源于公元498年的波斯境内,创始人为叙利亚人聂斯脱利(Nestorius)。聂斯脱利于428年4月10日至431年6月22日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宣扬基督“二性二位”和“玛利亚人母而非神母”。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①(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召开后,聂氏被革除牧首的职务。其教派被定作异端,因此被迫一路东渐,后传入中国。中国景教名称源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落败于唐武宗发动的“会昌法难”②虽然最初针对的是佛教,但是景教和祆教及摩尼教在会昌之后便走向衰败。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最初于1900年在敦煌发现,叫作《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后称《敦煌》本),由天津收藏家李盛铎收藏,是残本,后来下落不明(在日本京都1958年出版的《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下卷刊出照片)。它与景教文献《志玄安乐经》一起,被王国维誉为“世界宝籍”。上个世纪40年代,传说小岛靖氏获得敦煌写经二卷,其一便是《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被称为“小岛文书”。后经冯其庸对2006在洛阳出土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后称《洛阳本》)经幢经文与敦煌发现的《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写本的照片进行仔细核校后,判定“小岛文书”为伪经。《敦煌本》仅存全经第一纸、前5/9文字,第二纸、后4/9经文佚失。其中经题一行,经文25行,行18~19字,全卷465字。《洛阳本》共19行,经题一行,经文18行,经幢被拦腰砸断,仅存上半部,除第一行经题之外,其余18行经文都在中间断失。对照《洛阳本》与《敦煌本》,我们可以看到了此经的概貌,可以知晓《宣元至本经》大约7/9的文字和后4/9的大体内容。本文基于罗绍合校的版本,简称《罗本》。
翁绍军于1996年出版《汉语景教文典诠释》,对现存的汉语景教文献《序听迷诗所(诃)经》《一神论》《宣元本经》(敦煌残本)《大圣通真归法赞》《志玄安乐经》《三威蒙度赞》《尊经》进行了校勘并注疏。由于《洛阳本》出土较晚,目前国内除了聂志军在其博士论文《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中零星提到之外,并无专门文章对《洛阳本》进行注疏。本文以罗绍合校的版本为基础,试图对《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进行注疏(◆代表缺一字,■代表不知缺多少字,斜体翁本已注解。每句注释前数字并无意义,只是为了排序)。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
时景通法王在大秦国那萨罗城和明宫宝法云座,将与二见,了决真源。应乐咸通,七方云集,有诸明净士、一切神天、等妙法王,无量觉众,及三百六十五种异见中民如是族类,无边无极,自暖空昧,久失真源,罄集明宫,普心至仰。时景通法王端严进念,上观空皇,亲承印旨,告诸众曰:“善来法众,至至无来,今可通常,启生灭死,各圆其分,静谛我宗。如了无元,碍当随散。”即宣玄化匠帝真常旨:“无元,无言,无道,无缘,妙有非有,湛寂常然。吾闻太阿罗诃开无开异,生无心浼,藏化自然,浑元发无发,无性,无动。灵虚空置,因缘机轴,自然著为象本,因缘配为感乘,剖判参罗,三生七位,浼诸名数,无力任持,各使相成,教了,返元真体。夫为匠无作,以为应旨顺成,不待而变,合无成有,破有成无,诸所造化,靡不依由,故號玄化匠帝、无觉空皇。隐现生灵,感之善应;异哉灵嗣,虔仰造化。迷本匠王,未晓阿罗诃功无所衒,施无所仁,包浩察/微,育众如一。观诸浼有,若之一尘,况是一尘,亦非尘见。非见,悉见见故;无界非听,悉听听故;无界无力,尽持力故。无界,无响,无像,无法。所观无界无边,独唯自在,善治无方,镇位无际;妙制周临,物象咸指,唯灵感异,积昧亡途。是故以善,教之,以平治之,以慈救之。夫知改者,罪无不舍。是谓匠帝能成众化,不自化成,是化终迁,唯匠帝不亏不盈,不浊不清,保任真空,常存不易■
弥施诃应,大庆原灵,故慧圆。悟之空有,不空无于空,不滞■
卢诃那体,究竟真凝,常乐生命。是知匠帝为无◆,逐不◆■
数,晓人大晤(悟),了皆成益。◆民滞识,是见将违。盖灵本浑■
且容焉,了己终亡焉,听为主故,通灵伏识,不遂(随◆)识迁◆■
下备八境,开生三常。灭死八境之度,长省深悔,警慎■
景通法王说至既已,普观众晤(悟),于其旨中,论以慧圆■
诸界,但有人受持读诵,信解勤行,当知其人,德超■
如海溢坳平,日升暗灭,各证太寂,晓自在常,喜涤◆■
1.吾闻太阿罗诃开无开异,生无心浼,藏化自然,浑元发无发,无性,无动。
太阿罗诃:“阿罗诃”是叙利亚语Alaha的音译。聂志军认为“太阿罗诃”是道教“太上老君”的仿词。唐代景教文献中出现八次阿罗诃,只有这一次用太阿罗诃。“太”也可以当作极大的意思。太上贵德。——《礼记·曲礼》
开无开异生无心浼:从虚无和异象中诞生,从开始就没有受到污染。开,始也。《後漢·馮衍傳》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心,又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浼,污也。所浼者多矣。——《淮南子·人间训》
藏: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浑元:天地自然之氣,《文選·班固·幽通賦》:“渾元運物,流不處兮。”
发:《廣韻》起也。《孟子》舜發於田畝之中。又舒也,揚也。《易·乾卦》六爻發揮。显现;显露,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性:《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也。若木性則仁,金性則義,火性則禮,水性則知,土性則信。
2.灵虚空置,因缘机轴,自然著为象本,因缘配为感乘。
灵:神灵,天神曰灵。——《尸子》/灵之来兮如云。——屈原《九歌·湘夫人》
虚: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致虚极。——《老子》
机轴:本指弩牙和車軸。比喻重要、關鍵的地位。《後漢汉書·卷十七·馮異傳》:“今軼守洛陽,將軍鎮孟津,俱據機軸,千載一會,思成斷金。”
象:法,法令,象以典刑。——《虞书》。传:“法也。”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国语》
因缘:佛教根本理論之一。指構成一切現象的原因。因指主因,緣謂助緣。佛教以此說明事物賴以存在的各種因果關係。《中論·卷一》:“能說是因緣,善滅诸戲論。”
感;觸也。《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乘:凭持;依仗,因利乘便。——汉·贾谊《过秦论》/乘,升也。——《玉篇》
3.剖判参罗,三生七位,浼诸名数,无力任持,各使相成,教了,返元真体。
剖判:分析剖辨。《文選·左思·魏都賦》:“夫泰極剖判,造化權輿。”《文選·揚雄·劇秦美新》:“玄黃剖判,上下相嘔。”
参罗:与剖判相对应,参:检验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韩非子·显学》。罗,结网,以天下为这罗,则雀不失矣。——《韩非子·难三》。
三生:佛教用語:(1)三輩子。《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三》:“我時我憶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敗之劫,皆悉分別。”
位:佛教用语,华严经探玄记一曰:“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
浼:同上。
诸:众;各。诸郡县苦秦吏。
——《史记·陈涉世家》
名数:户籍、名籍。指代众人《史記·卷一○三·萬石君傳》:“元封四年中,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公卿議欲請徙流民於邊以適之。”
成:平定。会于稷,以成宋乱。——《左传·成公十一年》/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越语》
元:天,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淮南子·原道》。注:“天也。”或理解为开始;起端,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4.夫为匠无作,以为应旨顺成,不待而变,合无成有,破有成无,诸所造化,靡不依由,故号玄化匠帝。
匠:治理,匠,治也。——《小爾雅》
或者教,今私门之正匠兮。——《楚辞·哀命》。注:“教也。”
待:待,逗也。——《广雅》/有待而行也。——《易·归妹》
5.无觉空皇隐现生灵,感之善应;异哉灵嗣,虔仰造化。
无觉:佛教用语,《中阿含经》卷十七,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空皇:陈义海在《变了形的福音》一文称“空皇”在《大圣通真归法赞》中为上帝,但是《大圣通真归法赞》中并无空皇用法。但“空皇”为上帝是准确的。这句话《罗本》的分句应该有问题。
6.无觉空皇隐现生灵感之善应;异哉,灵嗣虔仰造化。
异哉:《虞書》曰:“岳曰:异哉!”语气词,多奇怪。
嗣:继承;接续;嗣,继也。——《尔雅》
7.迷本匠王,未晓阿罗诃功无所衒,施无所仁,包浩察/微,育众如一。
衒:炫耀,显露,《越絕書》衒女不貞,衒士不信/《前漢·東方朔傳》武帝初卽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數。
8.观诸浼有,若之一尘,况是一尘,亦非尘见。
浼:同上。
一尘:佛教用语,首楞严经三曰:“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止观一下曰:“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心中具一切佛法。”
9.非见,悉见见故;无界非听,悉听听故;无界无力,尽持力故。无界,无响,无像,无法。所观无界无边,独唯自在,善治无方,镇位无际。
善治无方,镇位无际:聂志军解为“好的治理无处不在,长久的地位没有边际”。本文认为: 无方:無定例、無定規。禮記·檀弓上:“事親有隱無犯,左右就養無方。”镇也可用做安定,安抚。
镇,安也。——《广雅》/镇国家,抚百姓。
——《史记》
位,列中廷之左右谓之位。——《说文》
这句话解释为:“善于治理但是没有定规,使安定的地区没有边际。”
10.妙制周临,物象咸指,唯灵感(惑)异,积昧亡途。是故以善教之,以平治之,以慈救之。
妙制周临,物象咸指:聂志军将妙制解释为“巧妙制作”;“周临”解释为“至大”。物象咸指解释为:“物体的形象都合乎规范。”
本文认为,根据上文的“善治”和“镇位”,可将“临”解释为“治理”,治理、管理、统治。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上帝临女。——《诗·鲁颂·閟宫》“妙制周临”解释为:“巧妙的设置完备的治理方式。”
“指”通“旨”,意旨;意向其指极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承从天之指。——《管子·侈靡》。“物象咸指”解释为:“万物全都按照上帝的意旨显像。”
感(惑):《罗本》抄为感,但实际上也有可能是惑,通过仔细观察石碑,本文认为是惑。聂志军解释为:“只有某些生灵迷惑、奇异,长久沉迷,不走正道。”文中并未出现“有些”,此外“灵”并无“生灵”的常用用法,因此本文认为,“灵”指人的精神状态不可内于灵台。不可入于灵府。——《庄子·德充府》/或指灵魂经始灵台。——《诗·大雅·灵台》这句话解释为:“只是灵魂觉得疑惑,错误不断积攒,走向了死路。”
11.夫知改者,罪无不舍。是谓匠帝能成众化,不自化成,是化终迁,唯匠帝不亏不盈,不浊不清,保任真空,常存不易■。
不自化成,是化终迁:“化”可解释为“感化,教化”。正月实来化我也。——《公羊传·桓公六年》/化,教行也。——《说文》
“自”可解釋为始,开头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迁”解释为变更,变动有百世不迁之宗。——《礼记大传》
这句解释为:“上帝的感化早晚都会发生。”
12.弥施诃应,大庆原灵,故慧圆。悟之空有,不空无于空,不滞。
弥施诃:耶稣,Messiah的音译。
灵:神灵,天神曰灵—《尸子》/灵之来兮如云。——屈原《九歌·湘夫人》
13.卢诃那体,究竟真凝,常乐生命。是知匠帝为无◆,逐不◆■
卢诃宁俱沙/卢诃那体:“圣灵”的叙利亚语Ruha(灵)de-kudsa(圣)的译音。见翁本。
14.数,晓人大晤(悟),了皆成益。◆民滞识,是见将违。盖灵本浑■
15.且容焉,了己终亡焉,听为主故,通灵伏识,不遂(随◆)识迁。◆■
16.下备八境,开生三常。灭死八境之度,长省深悔,警慎■
境:佛教指成为心意对象之世界。如:尘境;色境;法境等;境头。
三常:佛地经论卷七(大二六·三二六中):常有三种,(中略)如是法身虽离一切分别戏论,而无生灭故说名常,二身虽有念念生灭,而依常身无间断故,恒相续故说名为常。(一)本性常;(二)不断常;(三)相续常。
17.景通法王说至既已,普观众晤(悟),于其旨中,论以慧圆■
18.诸界,但有人受持读诵,信解勤行,当知其人,德超■
19.如海溢坳平,日升暗灭,各证太寂,晓自在常,喜涤◆■
[注 释]
①以弗所会议是拜占庭帝国于公元431年在以弗所城举行的基督教全体会议,该次会议决定基督既是人又是神,神性和人性是相互统一的。
②会昌法难即唐武宗灭佛,会昌是唐武宗的年号,由于佛寺的经济特权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以及唐武宗本人的信仰问题,在其当政期间,发动了大规模的毁佛运动。
[参考文献]
[1]景净,吕秀岩.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Z].西安:西安碑林博物馆,781.
[2]陈义海.变了形的福音[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赖永海主编,刘鹿鸣译注.楞严经[M].中华书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