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大众考古

巨野文庙与珐琅五供

巨野文庙与珐琅五供

布明虎 杨春纯

巨野文庙

巨野文庙原建于山东菏泽巨野县城北,屡经河患,废立不一。据《巨野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县丞陶友仁因旧址重建文庙,旋被淹没。后县丞吕让移置城东门内,即今址,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正统(1436—1449)、成化(1465—1487)、正德(1506—1521)年间相继修葺,“天启二年(1622)二月郓城、巨野地震。……巨野城垛口、垣墙翻覆过半,儒学大成殿圮,两庑殿错无完甍。”

入清之后,知县张允吉修葺。迨后朽敝相仍,支吾日久,加以频年霖潦,尽皆倾废,遂至神像靡依。康熙四十年(1701),知县章弘仿曲阜庙制捐金重建,又恢廓两庑。另建启圣祠及名宦、乡贤二祠。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朱容极重修大成殿,四十五年续修。道光十二年(1832),邑人重修。咸丰四年(1854)、八年,粤义军、皖军攻克巨野县城;咸丰五年,黄河决口于河南铜瓦厢,支流由菏泽双河口入赵王河、济河,河水漫溢巨野县大部。水灾、兵乱致使文庙遭受了巨大破坏。光绪四年(1878)再次重修。

历经多次增修扩建,巨野文庙形成了占地十余亩、前后五进院落、东西两跨院的庞大建筑群。主体建筑大成殿系仿照曲阜孔庙大成殿营建。砖石砌筑殿基,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13.7米,五架梁,四周环廊,七檩,重檐歇山顶,殿周二十四根龍雕巨形石柱,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檐的十根“龙柱”相似,但又比孔庙大成殿还多十四根,更显巍峨宏丽,肃穆庄严。

民国时期,巨野县依托文庙设立了县立师范讲习所。据民国二十年(1931)五月《视察鉅野县教育报告》(省督学杨书田),“县立师范讲习所设在城内文庙,校舍面积约十亩,教室、宿舍、自习室、运动场、图书室、仪器室、食堂、厨房、校园皆有,尚皆可用。”1947年,文庙被废,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大成殿。

珐琅红地番莲纹五供

文庙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从某种方面讲,可以说更关乎着国运盛衰。《遵化古碑碣》:“有土有民,不可不祀者曰社、曰稷,曰孔祠。孔祠废,圣教衰;圣教衰,则王政何由而立?”礼器与祭祀相辅相成。汉初,高祖刘邦过鲁,谒孔庙;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随后诸代皆祭祀孔子。隋文帝开科举之先河,致后世儒学之兴盛,也促进了文庙的发展。唐至明清,历代文庙祭祀器具形制以及陈设皆有规制,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礼器。

祭器陈设,自唐以来,历代皆有定制。以大成殿为例,大成殿孔子像前列:登一、铏一、簠一、簋二、笾十、豆十、尊一、磁爵三;两旁四配像前列:笾、豆各八;十二哲、两庑先贤先儒木主前列:笾、豆各四,簠、簋各一。皆陈于案,排列次序为:登在中,铏次之;簠在铏左,簋在铏右;笾在簠左,豆在簋右。

《巨野县旧志集成》记载:“乾隆七年(1742),颁礼器、乐器、舞器于学宫。礼器:俎三十四件。登一件。瓦铏二十二件。竹笾一百七十八件。木豆一百七十八件。木簠四十四件。木簋四十四件。帛篚三十四件。铜爵八十五只。瓦罇十二件。勺缺。罍洗缺。祝版缺。”

五供一般指陈设在佛像或神位前的五件器物,一个香炉(鼎)、一对烛台(豆)和一对花觚(壶)。一般香炉居中,花觚和烛台在两侧依次排列。文庙祭祀礼器作为祀圣重要古物,多有传世,而景泰蓝五供,为数不多。

巨野文庙藏的清晚期掐丝珐琅红地番莲纹炉,通高56.3厘米,腹径24.5厘米,圆口,鼓腹圆底,短颈,肩出朝冠形双耳,底承三圆形曲足。盖镂空,宝珠钮。炉颈部、腹部均饰缠枝番莲纹,填以浅红色珐琅釉。炉腹两侧各置朝冠耳,并由錾珐琅梅花柱固定于炉口沿两侧。炉底部成“品”字形承鎏金三象首足,其眼眉等处各施珐琅彩釉,眼睛炯而有神,象鼻卷曲用以支地。

掐丝珐琅红地番莲纹觚,通高38.8厘米,上口径19.3厘米,足径11.6厘米,造型仿商代觚形,喇叭形口,中部凸起,高圈足,腹部有凸线纹五道。

掐丝珐琅红地番莲纹烛台,通高43厘米,上盘口径9.9厘米,足径15.3厘米,由扦、托盘和底座三部分组成,盘、柱、座均为圆形,圈足外撇,通体浅红色珐琅为地,底座彩绘一一对应的番莲花四朵,花心白色吐蕊,蕊中又饰宝瓶花。

珐琅五供制作复杂,参考养心殿造办处制作的一套五供可知。据《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珐琅作记录:“(雍正七年)二十九日内阁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传旨:照寿皇殿供的珐琅供器,着养心殿造办处造一份,文庙诚供。钦此。于八年正月十一日为做文庙供器事,郎中海望启庄亲王,奉王谕:着交本衙门主事等将铜器交广储司,竹器交营造司成造。遵此。于本日司库张秉义将原交来登、爵、铏、簠、簋、豆合牌样六件、帛匣木样一件、匣样尺寸印档一本,送至大人衙门,交主事阿东阿收讫。于十年三月二十四日做得黄地珐琅五供一份,员外郎满毗交翰林院学士吴拜、广储司司库李之纲请去送赴文庙讫。”

清《南康府志》:“釆芹泮水,志鲁之所以盛;青衿城阚,识郑之所以衰。风化之转移视乎人材之升降,学校之设顾不重哉?”文庙,作为庙学合一的机构,既是祭祀孔子的专用场所,还承担着学校教育,肩负着社会教化、培养生员以应科举的重任,在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统治、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文庙祭器与文庙祭祀更是密不可分。“古之治所以盛,后世之所以不如古,其要不在吏治而在师儒,其具不在法治而在风教。”中国几千年来王朝虽然更迭不断,但文明一直源远流长,除帝王尊孔崇儒,树立核心之外,很大原因是因为传统文化根植于文庙,实现了宗法与教育合一。

(作者布明虎为山东博物馆馆员;杨春纯为南京市博物总馆馆员)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4528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