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值此之际,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科技发展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1956年1月,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其后10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热潮。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更是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年来 ,“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科技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遥想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回眸过去的成就,是为了明日更好地再出发!“一五”计划期间1953年—1957年
为准备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我国从1951年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957年的五年间,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百年,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五”计划至“三五”计划期间1956年—1970年从1956年到197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5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15年,虽然经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在此期间,科学技术发展成就显著。科技战线上的这些重大成果,尤其是国防尖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四五”计划期间1971年—1975年1971年,我国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我国第一次把人口控制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了第一份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文件,陆续从国外进口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对我国此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71年—1975年期间,国防科技业绩显著,民用科技也有突破。
“五五”計划期间1976年—1980年为了纠正多年来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偏差,解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问题,1979年4月,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通称新“八字方针”。
“六五”计划期间1981年—1985年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六五”计划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六五”计划期间,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首次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各个领域逐渐展开,社会发展开始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1985年3月,党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1985年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
“七五”计划期间1986年—1990年在“六五”计划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党中央从1983年开始着手制定“七五”计划的准备工作。1986年4月,“七五”計划经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后实施。1986年11月,我国决定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 )。上万名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协同合作、联合攻关,很快取得丰硕成果。我国的高技术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治理整顿任务和“七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八五”计划期间1991年—1995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按照党的十四大的决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同时抓紧制定总体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1995年5月,党中央准确分析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形势,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在加强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过程中,“八五”计划提出的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
“九五”计划期间1996年—2000年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后,在继续实施“863计划”的同时,1997年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加强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工作。党中央还敏锐地认识到,信息化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科技创新,强调要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九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十五”计划期间2001年—2005年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我国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又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变化,不失时机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年—2010年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第一次将延续50多年的“计划”改为“规划”,这一字之差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的功能定位,反映了我国发展理念、经济体制、政府职能的重大变革。
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2006年至2010年的5年期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年—2015年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后,2012年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这一部署,国家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实施16个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工程、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十三五”規划期间2016年—2020年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引下,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载人深潜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随着“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在建党百年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全国人大十三届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2021年,“十四 五”开局之年,科技界捷报频传。2021年4月29日,我国“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天和舱”随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升空,顺利发射入轨,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上了新高度。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根据遥测数据判断,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火面工作期间,“祝融号”火星车将按计划开展巡视区环境感知、火面移动和科学探测,通过配置的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表面成分探测仪等6台载荷,对巡视区开展详细探测。同时,环绕器将运行在中继轨道,为火星车巡视探测提供稳定的中继通信,兼顾开展环绕探测。
回首第一个一百年,在党的领导下,伟大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依托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见证着我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下一个一百年的光明未来扬帆远航!
(本文综合人民网、腾讯网、中国科技网等新闻报道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