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8亿个,拥有IPv6地址21188块/32。全球的IPv4地址数已于2011年2月分配完毕,自2011年开始我国IPv4地址总数基本维持不变,IPv6地址则呈现不算太快的增长。
“IPv6”是什么?在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3%、中国网民数超过7.3亿的今天,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名词是指“下一代互联网”。大多数人可能也并不清楚“IPv4”是什么,它其实就代表着你须臾不能离开的当前这一代互联网。
随着接入互联网的电脑、手机和各种机器设备越来越多,互联网规模越来越大,会造成“入网名额”不够用的问题。好比城市中的居民越来越多,代表家庭住址的8位数门牌号已不够用,需要12位数的门牌编号。对互联网来说,这样的变化并不简单。
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基础,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和推进是政府主管部门、电信运营商和科研机构应当肩负的责任。在这方面,尤其需要创新的意识、长远的眼光,不能纠结于短期内的商业利益得失。
当前,全世界已经进入IPv6的全速冲刺时代。但令人担心的是,中国在以IPv6为标志的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如果应对不当,可能会出现“起大早,赶晚集”的遗憾。一方面,十多年的超前研究和世界领先的实验骨干网建设由于迟迟没有进入规模化商用,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得到应用。另一方面,当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启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切换”,如果推进速度不够,将使原本具有超前优势的我们不得不依然站在同一起跑线,十多年的努力将可能无法换取在下一代互联网以及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更大话语权。
像IPv6这种新事物的推广应用考虑投入产出是商业和市场化的必须,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新一轮全球科技创新中,仅仅只是摘果子还不够。20多年来,中国互联网蓬勃兴起,发展成为全球互联网最重要的市場和力量之一,原因离不开一开始对成熟技术和模式的效仿,但也正是在逐步摘掉山寨帽子的过程中,大胆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创新开路,才壮大了自己。
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早在13年前就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在下一代互联网切换的这个关键时刻,我们需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妨胆子大一点、步子大一点、速度快一点,在掌握互联网关键技术话语权的同时造福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