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芳艳
罗密因为考砸了,来找朱丽倾诉,朱丽安慰他说:“没关系,别难过。你还算幸运,我更惨......”不料,被安慰后的罗密还是觉得心情很郁闷。
如果同伴情绪不好的时候来找你倾诉,你会如何回应呢?若像朱丽这样的安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倾诉者的情绪表达,恐怕没有太大的效果。但如果我们用“同理心”感同身受地对待同伴的困扰,成为同伴贴心的倾听者,或许你的安慰就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何为“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它又称为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是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卡尔·罗杰斯(1902-1987)在1956年创立的。所谓同理心,就是指“助人者能正确了解案主,敏锐觉察案主的内在感受,并将这些了解以符合案主当时感受的语言传递给他,深刻地体会他的心理状态,正确地了解他的思想和感受。”(卡尔·罗杰斯《学习的自由》)
人在未能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之前,是难以与人深入沟通的,如果我们能以同理心感同身受地体验对方的心境,就能让对方更容易接纳我们,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使用同理心,“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有利于让倾诉的同伴表达出更真实的内在感受,有利于我们发现对方更内在更全面的矛盾。同理心会使对方对我们产生自己人、朋友的感觉。很多时候,仅凭建立起良好的同理心基础,就能使不少困扰的难题迎刃而解。培养同理心
同理心的态度 无条件接受倾诉者的感受,不要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去评判倾诉者的是非得失。只有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当倾诉者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就会感到困惑和愤怒。
感觉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纳,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接纳他人的感受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认同或顺从别人的观点。同理心是有限度的认可,是有原则的赞同,形象地说,就是跟着对方的感觉走,按着自己的想法办。
同理心的能力 同理心要求我们在倾听他人的情绪宣泄时,准确说出他们的真实感受。
举例一:
傾诉者:“ 我今天又被数学老师批评了。”
反应1:“活该!我早上已经提醒过你的。”
反应2:“为什么又被老师批评了?”
反应3:“你又犯了什么错?”
反应4:“你心里有点难过,是吗?”
前3种反应会使倾诉者认为你不理解他,很失望,觉得你并非真正关心他,自我表达欲就会减弱,甚至中止。而第4种反应会让倾诉者觉得,你理解他,知道找你倾诉是因为心里难过,不舒服。倾诉者会因此向你敞开心扉。
同理心不是同情 同理心是共鸣,是放下自己,与人感同身受。同情则是怜悯,如同在扮演一个救世主的角色。当一个人感到难过或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大道理或者被迫接受别人的看法。而且过分同情反而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很可怜,从而更加郁闷和困惑。
和坤是乾隆眼前的大红人,深得乾隆的信任,任军机大臣长达20年之久。其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的善解人意。
乾隆的母后去世时,和珅将同理心这一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像其他皇亲国戚和官宦那样一味地劝皇上节哀,或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而是默默地陪着乾隆跪泣落泪,不思寝食。换做普通人,若有相同处境,和珅的做法也一样会使人倍受感动。善用同理心
非语言沟通领域的权威艾伯特·梅拉比安认为,一次口头沟通的全部含义,言语占7%,声音占38%,面部表情占55%。如果我们能将这3个部分合理运用,就能使倾诉者真切地感到你们之间的谈话是善意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只有在学会用15种至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20种格调的时候,我才能变成一个真正有本领的人了。到那个时候,我就不怕有谁不肯接近我,也不怕觉察不到我所需要觉察的东西。”
语言要求:要使用恰当、亲切、轻松、有礼、顺耳的言语。避免使用冒犯、无礼、粗鲁、冷酷的言语。
非语言要求:注意姿势、动作、眼神、表情等的运用。谈话时神情不专注,比如中断谈话做其他事情,或者边聊天边玩手机等一些不尊重倾诉者的行为,往往会让人更加恼火,觉得自己的感受被你彻底无视了。
同理,我们也可以从倾诉者的行为、言语和体语的表达来找寻线索,这是促进了解的有效途径。倾诉者的面部表情、眼神、手部动作和坐姿等,都是很好的线索,如抑郁的人头部低垂,眼神呆滞;紧张焦虑的人会不断绞双手,或身体扭动,坐立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若能在不同的环境中自觉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加强对人对事的敏锐度,也是增强个人同理心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