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江良 王源源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先后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建立都城,存续539年。如今,在新郑市双洎河与黄水河汇流处,依然横亘着一座连绵起伏、蔚为壮观的古城城垣,它就是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郑韩故城。现身乱世之秋
关于郑韩故城的建立和它的历史变迁,还要从“新郑”这个地名的来历说起。
据文献记载,郑国是春秋初期十二强国之一,最初建都于陕西棫林(今陕西华县)一带,开国君主是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姬友。犬戎之乱中,郑桓公死于国难,郑武公等人辅佐周平王东迁至中原一带。后来,郑武公相继灭掉郐、东虢、胡等诸侯国,于公元前769年,在溱水(今黄水河)和洧水(今双洎河)之间建立了新都,国号仍称为“郑”。为了和原来的国都有所区别,他便将那里称为“新郑”。溱水和洧水从东西两侧环绕故城缓缓流过,既保证了都城用水之需,便于交通,防旱抗涝,又是一道自然防御屏障。公元前375年,逐渐强大的韩国灭掉郑国之后,将国都从阳翟(今河南禹州)迁到新郑。公元前230年,韩国又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郑国和韩国先后在新郑建都长达539年之久,因此,后人将此地称为“郑韩故城”。
光阴荏苒,昔日的繁华归于沉寂,郑韩故城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直到1923年,当地百姓的一次意外发现,才使这座神秘的古城受到中外史学界、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
1923年8月,因持续天旱,新郑县南街李家楼的百姓打井抗旱时意外发现了深埋于地下的大量青铜器和玉器。当时,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鄂率部驻扎郑州,听说这个消息后,他马上派出工兵驻守新郑李家楼,并亲自组织挖掘,最终发现了一座未经盗扰的双墓道大墓,墓深十多米,其中有大量青铜器、美玉、珠宝、石雕等。这批古物的出土在商周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当时空前的特大发现。出土的钟、鎛、鼎、鬲、尊、礨、壶、洗、簋、盘、炉以及兵器、车器、马饰等青铜器有百余件,史称“新郑彝器”。这批铜器中有大牢九鼎、七鼎各1套,铜簋中有8件自成一组,与礼书所记载的九鼎配八簋的制度正相符合。专家们认为,这批文物是郑国王室的祭祀重器,该墓的主人可能是郑国很有地位的贵族。因此,这座墓葬也被称为“郑公大墓”。
郑公大墓被发掘时,虽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所幸靳云鄂的态度非常明确:“钟鼎重器,尊彝宝物,为先代典型所寄,应该归于公家。”他立即派兵将这些文物武装押运至当时的河南省政府所在地——开封,悉数交由河南古物保存所收藏。
1927年,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筹委会,这批历经周折辗转的青铜器文物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因此有人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恢弘古城露真容
自1923年新郑李家楼发现郑公大墓以来,新郑一直被认为是郑韩故城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考古所加大对新郑一带的考古勘察,发现在新郑城关附近还耸立着高高的古城墙,并且大部分保存完好。经过一系列的地面钻探,初步摸清了此处古城的时代和布局,确认了这里便是2000多年前的郑韩故城。
1961年初,鄭韩故城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新郑设立工作站,对故城遗址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此后,考古专家在这里接连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除发现了保存较完整的郑韩时期的古城垣外,还发现了郑韩时期的宫殿、宗庙、社稷、陵墓、铸铜、制陶、车马坑等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等文物,一次次引起考古专家乃至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郑韩故城周长约22千米,东西长约5千米,南北长约4.5千米,因处于黄水河和双洎河之间,其平面形状呈不规则三角形,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郑韩故城的城垣均用土夯筑而成,一般在10米左右,最高处达18米。故城的中部有一道修建于战国时期的隔城墙,将整座城池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宫城,宫殿区和大多贵族府邸都集中于此;东城面积较大,为廓城,分布着郑国贵族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宗教礼仪祭祀区等。
在郑韩故城的西城,相继发现了大面积宫殿遗址、韩国宗庙遗址、战国晚期建筑遗址等;在东城,相继发现了郑国的大型社稷遗址和宗庙遗址、郑国贵族墓地遗址,及春秋时期的铸铜、铸铁、制玉、制骨、制陶等手工作坊遗址,其中铸铜作坊的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制骨作坊面积达7000平方米,铸铁作坊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此外还出土了大批铁器和陶范。1971年,在东城内白庙范村还发现了一处战国铜兵器窖藏坑遗址,出土一批铜兵器,有戈、矛和剑等共计200多件,其中178件有铭文。经专家考证,这批兵器是韩襄王2年至韩安王8年(公元前310-公元前231年)时期的遗物。除此之外,在郑韩故城的西部和南部还发现了22座高大的韩国王室陵墓,及庄公望母台、梳妆台、授印台、积粟台、宣圣台等遗址。道不完的传奇
1985年,郑韩故城划定了28处重点文物保护区。
199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郑韩故城东的两座礼乐器坑集中清理发掘,出土了40件春秋青铜器。
199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郑韩故城的西城内宫殿遗址旁进行了规模浩大的发掘,发现了40余座殉马坑及10余座祭祀坑,出土了大量青铜礼乐器。其中有九鼎、九鬲,以及鎛钟1套(共4件)和钮钟2套(共20件),如此完整的配套礼器在春秋遗存中极为少见。专家推断,此处应为郑国的大型祭祀场所,这些青铜礼乐器及殉马就是在一次次的祭祀活动后埋入的。这一考古发现在中国尚属首次,也印证了古史中对于祭祀礼制的记载。
2002年,考古专家又在郑韩故城城西中部的郑国贵族墓地北部发现了一座“中”字形大墓,以及由1000多座墓葬组成的墓葬群,随葬有相当数量的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以及精致的玉器、玛瑙器、水晶器和骨器。同时,还在郑韩故城中首次发掘出庞大并保存良好的车马坑,范围达200多亩,墓葬与车马坑分布极为密集,随葬品繁多,车辆大小各异,件件精美绝伦。其级别之高、规模之大,属国内罕见。
2016-2017年,为配合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新郑郑韩故城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8000平方米,其中,位于隔城墙一北一南分布的北城门遗址和“郑国三号车马坑”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在北城门遗址处,先后清理出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带车辙的道路16条,以及水渠、城壕、瓮城、瓦砾层及灰坑、水井、墓葬等重要遗迹。此次发掘不仅全面揭露了春秋战国时期城门的构造,春秋至明清时期道路的走向,同时还发现了战国时期带有防御体系的瓮城城墙,这在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王城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为中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郑国三号车马坑”是郑国国君墓的陪葬坑,先后清理出4辆马车及百余匹殉马。其中一辆鞍车车厢宽1.6米,长两米多,形制之大,装饰之豪华,刷新了“郑韩故城”内出土马车的纪录。
2017年12月,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名单。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郑韩故城居列国中心地区,控扼四方,通达八衢,兼容列国先进文化,为中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最大的商业都会之一。跨越岁月长河后的今天,郑韩故城依然城垣逶逦,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不仅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供人们游览的重要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