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次观测到“行星际激波”
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一组航天器终于观测到了科学家搜寻多年的一个现象:行星际激波。
据了解, NASA通过“磁层多尺度任务”项目(MMS)观测地球周围的磁环境。该项目依靠4枚相同的航天器合作繪制正在发生的空间现象。在该项研究中,科学家剖析了2018年1月在磁场中发生的这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行星际激波,即不断从太阳流出的带电粒子流的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家们认为,当一个速度快的太阳风区域移动超过一个速度慢的区域时,速度快的区域将会把能量传递给速度慢的区域,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激波。人类胚胎着床过程首次被解析
一枚受精卵长成一个婴儿,需在发育的第7天左右着床才能存活,这期间的人胚胎细胞无法获取,难以解析。近日,我国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授精后的受精卵进行了人类胚胎体外模拟着床生长。他们利用高精度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首次对单细胞分辨率绘制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重构,再现了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绘制出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和DNA甲基化动态“全景图”。
研究还发现,不同的细胞类型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DNA甲基化修饰水平呈现出各自特有的增加趋势。不同基因DNA甲基化的时序也可能参与特异性调控关键基因的转录,共同协调决定了细胞的命运。高维度量子隐形传态首次实现
日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高维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为发展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被称为“量子通信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量子隐形传态,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它能借助量子纠缠这一特性,将未知的量子态传输到遥远的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是远距离量子通信和分布式量子计算的核心功能单元。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潘建伟研究团队发展高稳定性多通道路径干涉技术,开创了多光子多维度相互作用的实验先河,成功实现了高维度量子隐形传态,并严格证明了该过程的非经典性以及高维特性。人类与洞熊灭绝存在重大关系
近日,欧洲科学家报告称,人类活动与欧洲洞熊在末次冰期发生灭绝之间存在重大关系。研究认为,洞熊种群从大约4万年前开始急剧减少,这个时点早于气候变冷时期,而与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在欧洲扩散的时间重合。
由于末次冰期的寒冷气候开始较晚(约3万年前),研究认为包括人类捕猎在内的其他因素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寒冷气候以及之后的植物来源食物减少,可能导致整个洞熊种群分散成不同的亚种群,这些亚种群生活在气候较为温和且植物丰富多样的小型栖息地。人类活动可能打断了这些亚种群之间的联系,在洞熊的灭绝中发挥了决定性影响。智能手环通过骨传导传递声音
最近,一款名为“Get”的新型智能手环可将食指当作耳机。它可以与智能手机相连,将电话和音乐的声音转化为振动,通过手腕的震动来传导声音到手指上。用户只需将一根手指插在耳中就可以打电话。在骨传导听力中,骨传导设备(如耳机)扮演着鼓膜的角色。这些设备解码声波,并把它们转换成振动,可以直接被耳蜗接收。这种“声音”通过骨骼、头骨和皮肤振动到达耳朵。
我们的耳膜能听到大部分声音。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并将其传输到耳蜗(或内耳)。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振动可以绕过鼓膜,直接传导至内耳。这也就是“Get”智能手环的工作原理。已知最古老的隐身黑洞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通过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XO)在早期宇宙中发现了一个黑洞,它被气体所覆盖,是迄今发现的距离最远的黑洞,诞生于大爆炸后8亿年,距今约130亿年。这是人们在早期宇宙中发现的首个被气体隐藏的黑洞。
研究人员认为,诞生于宇宙早期的黑洞可能很多都很隐蔽,未被发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黑洞的生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