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楠
生物学历史悠久,而基因工程作为它的一个分支在近几十年才有了蓬勃的发展。基因工程的新分支——合成生物学,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小将”,却毫不逊色于两位“老前辈”。这一分支,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长处。其不同之处就在于“合成”二字,它把一个个有一定功能的DNA片段“拼接”成一个有具体功用的基因或序列,再送入所选择的生物体中,以实现生产药品、燃料、布料、染料,检测土壤重金属离子、酒精浓度等诸多功用。
前所未有,独领风骚
说起合成生物学,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国际比赛——iGEM,它的中文全称是“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这是一个随着合成生物学的产生而形成的比赛,也正是因为有了它,合成生物学才得以飞速发展。
自2005年起,iGEM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校内比赛转而成为国际竞赛。它不但推动了合成生物学领域“3A标准”的建立(包括质粒骨架及所含酶切位点、基因序列的标准格式等等),而且还吸引了大批生物科技公司的参与和上亿美元的风投。除此之外,这项比赛本身也很有特色。它不像其他比赛一样非要决出一个高下优劣,反而更像是一个学术交流会,或者说是展览大会。每支参赛队伍拿出自己的“安卓”、“苹果”——各种生物体,向别人展示自己开发的“APP”——合成的基因。这使得该比赛既具有竞争性,又极大地保留了科学实验特有的乐趣,充分展示出参赛者对自然科学的热情。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细菌,单细胞生物,结构十分简单,且体积小、繁殖快。作为原核生物,它和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没有成型的细胞核,自己的DNA外没有核膜的保护,这也就为我们把合成好的DNA送入细菌提供了便利。要将我们合成的DNA成为它DNA的一部分,就和在白纸上画画一样轻松。
也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合成生物学乃至基因工程在挑选生物体载体的时候,常常需要在万千细菌中挑选出最为合适的一种。而大肠杆菌作为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程菌,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已经被人们研究得相当透彻。形形色色具有微妙差异的大肠杆菌,基本能满足一般的实验需要。作为最广为人知的细菌,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人类或动物的肠道中。你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体内就有上亿个大肠杆菌在你的肠胃里勤恳地生产维生素K2,帮你抵御外来的致病微生物呢!
合成生物学也常常要将大肠杆菌作为实验载体。在去年我们参加iGEM大赛的项目中,也把大肠杆菌作为实验的载体。我们所设计的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就是让大肠杆菌去检测水中溶解氧、氮、磷的浓度,并通过诸如颜色、荧光变化等方式来表现水中元素的类型及其含量,以达到评估水质优劣的目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万事总是开头难,一开始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怎么让大肠杆菌知道水里面含有多少溶解氧、氮、磷元素呢?要知道,虽说“合成”这一步就如搭乐高积木一样简单,但也要先有积木啊,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万幸的是,iGEM官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包含成千上万段DNA序列的注册库。在那里,要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积木”就容易得多了。果然,不出一周,我们就在注册库里找到了3种启动子——Pvgb、PyeaR和PphoB,它们分别能感受溶解氧浓度、氮氧化物浓度和胞外磷酸浓度。
有了这3个启动子,我们就有了实验最需要的“控制开关”。那么,接下来只需要一些报告基因作为“灯泡”,就能让大肠杆菌把氧浓度等情况反映出来了。我们最先想到的,自然是颜色鲜艳、带有荧光且十分常用的荧光蛋白,这些部件也存在于注册库中。为了区分不同的水体质量指标,我们选用了3种不同的荧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GFP)、蓝色荧光蛋白(BFP)和红色荧光蛋白(RFP)。
至此,我们实验所需要的生物载体和基因片段都找到了,至于如何将这些DNA连接起来,那就要合成生物学的绝活了。还记得前文提到过的乐高积木吗?每一块乐高都有顶端凸齿和底端凹齿,凸齿只能和凹齿结合,反之则无法连接。我们所找到的部件也是一样,几乎每一个部件都保存在一个质粒骨架上面。在目的基因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个特殊的酶切位点——XbaⅠ和SpeⅠ。这两个酶切位点可谓天造地设的一对,因为它们是同尾酶,識别序列只有微小差异,酶切产生的粘性末端可以互补。也正是因为这个微小差异,它们又像是天生的冤家,一旦它们切出来的粘性末端结合,新生成的序列就既不是XbaⅠ的识别位点,也不是SpeⅠ的识别位点。这样说来,只要我们愿意,每次都可以进行粘性末端的组合操作,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反复无穷。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所用到的实验器材都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挑战性极高。
和微生物打交道,最头疼的就是“看不到、摸不着”。每次做实验就像是双手伸进黑匣子里去摸钻石一样,在实验结果出来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摸到的是钻石还是石头。你知道自己在期待什么,但最终或许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实验的美妙之处。得到实验结果那一刻的喜悦,足以抵消之前繁复实验时的所有疲惫。
此外,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准备时间紧张。去年5月组队,11月参赛,实际上真正可供我们利用的大块时间只有暑假。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们还剩两个关键的部件没有连接成功。重复的实验已经做了三四次了,即便从头再做也依然没有起色。这些实验的周期虽然不长,但是至少也要两天一循环。可想而知,那段时间对于我们而言是多么煎熬!因此,这里也要多谢郭婷博士的引领,徐程、朱旭芬、张铭教授的指导,金文涛老师、友队队员们以及学长、学姐们的帮助,他们以自己的经验为我们铺路,替我们省下了不少宝贵的时间。有了这些助力,我们才少走了一些弯路,更快地得到了结果。
为了便于向公众介绍我们的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合成生物学,我们还做了一系列科普小视频,介绍了从PCR技术、酶切到质粒与生物积块等等简单有趣的科学知识。付出才会有回报。除了在实验中学习到的技能与技巧,我们还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收获了一份从社会调查、开题、实验、结题到交流的经历,非常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