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长久干旱而显得毫无生气的南方小镇,有个男孩叫做萨波。他为自己找到了一把小吉他,因为他的生活遵循奶奶的哲学——“当你不只专注于眼前的事物时,就能找到最重要的东西”。病危的奶奶希望萨波能为她写一首歌,而萨波凭借着对奶奶的想念,写出了一首拯救了小镇的奇迹之曲。
点评:有时你为别人做了一件事情,也可能是为大家做了一件事。该片幽默温暖,细节处理得很好。给奶奶唱的那首歌,电影里的人都如痴如醉地听到了,电影主色调是黄色、白色、蓝色,少量红色点缀,就是没有绿色。你的生活里缺什么颜色?《某处,某人》
三十岁的雷米和米兰妮住在巴黎同一区,他们约见心理医生,目的是要认识“自我”。他们都是患有大城市孤独症的受害者,大家都以为在现今这以极速网络联系的世界中,交朋友会是很容易的事。在不知的情况下,二人分别走上两条指向同一方向的路。
点评:总的来说,就是把“向左走向右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巴黎,都市小青年疗伤之旅+爱情奇遇记。男女主角一墙之隔,有无数次本应该的转角遇到爱,却总是阴差阳错地擦肩而过。他们甚至拥有相同的宠物,然而就是碰不到一起。导演的安排也是慢热,用一个个错过消耗他们身上的棱角,直到故事最后,才让男女主角转角相遇,扬帆正当时,两个闪闪发光的年轻人这才走到一起。这是一部极为小众的欧洲电影,没有刀光剑影的视觉冲击,只有含情脉脉的故事叙述。《深度学习》
该书由全球知名的三位专家Ian Goodfellow、Yoshua Bengio 和Aaron Courville撰写,是深度学习领域奠基性的经典教材。全书的内容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基本的数学工具和机器学习的概念,它们是深度学习的预备知识;第2部分系统深入地讲解现今已成熟的深度学习方法和技术;第3部分讨论某些具有前瞻性的方向和想法,它们被公认为是深度学习未来的研究重点。
点评:让计算机从经验中学习,并根据层次化的概念体系来理解世界,而每个概念则通过与某些相对简单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定义。 这些机器学习算法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给定数据的表示,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我们很难知道应该提取哪些特征。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是使用机器学习来发掘表示本身,而不仅仅把表示映射到输出,该书的讲解方式令人赫然开朗。《啊哈!算法》
作者网名啊哈磊,曾在中科院玩过单片机,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以本科生身份加入MSRA(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小伙伴,在机器学习组从事搜索引擎方面的研究。《啊哈!算法》是我读过的有趣且是唯一能看懂的一本算法书。最初是因为啊哈磊写的另外一本书《啊哈!C》而认识啊哈磊的。啊哈磊还有个网站,也叫啊哈磊,这个啊哈磊网站中有个论坛,叫啊哈论坛。论坛建立短短一年半时间,就聚集了15000多个啊哈小伙伴,都是萌物。我对他的写作风格很欣赏,那是一种因热爱和探究而产生的纯粹的快乐。
点评:和别的算法书比较,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趣味的算法入门书。没有枯燥的描述,没有难懂的公式,一切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通过幽默的语言配以可爱的插图来讲解算法。你更像是在阅读一个个轻松的小故事或是在玩一把趣味解謎游戏,在轻松愉悦中便掌握算法精髓,感受算法之美。本书中涉及到的数据结构有栈、队列、链表、树、并查集、堆和图等;涉及到的算法有排序、枚举、深度和广度优先搜索、图的遍历,当然还有图论中不可缺少的四种最短路径算法、两种最小生成树算法、割点与割边算法、二分图的最大匹配算法等。《我包罗万象》
埃德·扬是《大西洋月刊》的科学记者,目前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工作。他的作品还常见于《美国国家地理》《纽约客》《连线》《自然》《新科学家》和《科学美国人》等众多科学媒体。他因出色的生物医学报道和生命科学传播工作,分别荣获迈克尔·E.德贝基新闻奖和拜伦·H.瓦克斯曼奖,他的博客“并不复杂的科学”曾于2010年荣获美国国家研究院凯克科学传播奖。
点评:令扎克伯格与比尔·盖茨读到爱不释手的自然新史,在人类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隐而不现,只有当我们被因它们而起的疾病击倒时,才猛然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因此,人们常常给微生物冠以恶棍之名,直到今天仍然容易谈菌色变。可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不仅从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放眼万物,斑头雁迁徙飞跃喜马拉雅山时带着微生物,海豹潜入深海时也携有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通过本书重新认识人类过往对很多古老共生关系的大意破坏,同时见证当下各行各业努力构建新型共生关系的谨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