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书云 刘汉忠 黄家才 陈桂 李宏胜 朱晓春
摘 要:如何继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高质量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后面临的一大挑战。以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级作为教改试点,将导师制引入本科生培养过程,探索并尝试了本科生采用混合培养机制的可行性和实践方法。通过对实施效果的分析,总结经验,并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应用型工科 导师制 本科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a)-0215-04
于1852年正式建立的现代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而“导师制”这一概念则来源更早——源于苏格拉底问答法。导师制创立之初是导师将小团体学生为培养对象,着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牛津大学有专门的基金会和导师协会以及法案来确保导师的权益,这为导师制的落实提供了资金和制度方面的切实保障[1]。
国内大学本科生教育借鉴前苏联教育经验,一直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2]。学业管理和成绩认定基于学分制和选课制,所学课程按“必修课+选修课”进行组合。大班制教学在国家最初的大学精英化教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祖国的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面对着国家对新工科高等教育寄予的殷切希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祖国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应用型工科院校来说,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能否培养出“服务国家战略、满足行业发展、引领未来发展”[3]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应对这一新时期挑战的关键。
1 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大有裨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必然使大班制授课成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缓解教育资源有限和学生人数众多之间的矛盾。这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是:在同一个空间中同时接受专业学习的人数远大于20人。带来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面面俱到兼顾到每一名同学的状态,尤其在学生学习基础不同、个人发展志向和资质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采用统一口径进行教学和引导,忽略学生个性化差异,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在大班制教学模式下实现大众化教育的个性化高质量培养,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应用成为可行途径之一,其中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在实现本科生个性化指导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以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级为试点,对高年级应用型工科大学生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导师制培养实践,探索在高年級成功施行导师制、将所有学生按其发展意愿进行提质培养的方法。
2 导师制的实施与探索
导师制实施的初衷是:充分发挥拥有不同科研经历、不同工程项目经验的导师的长处,在学生既有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上,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目的是让高质量的工程实践训练在全体学生中广泛覆盖,学生学习过程中有获得感,真正参与到科学研究或工程研究中,锻炼其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
通过借鉴国内高校实施导师制的实践经验,明确导师制内涵,剖析得到多所国外著名大学青睐的导师制能获得广泛推行的先决条件,结合当前应用型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对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在组织、管理、制度等方面以及导师和学生双方的权利和职责做了探索。
2.1 国外大学导师制运行分析
与国内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每个专业学生人数相对教师人数要少得多。由官方数据得知,生师比14为最大合理限度,主要是要保证教师不但在学识上,还要在精力和时间上能够对学生充分指导。另外,大学制度起源于西方,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探索,尤其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西方知名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已经进化为以“学分制+选课制”为主。从运行效果来看,这种培养模式是有效的。这可以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不断为政、商、经济和科技工程等多领域培养出很多世界级的杰出优秀人才得到验证,可以认为是精英制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由于有选课和个性化成长成才的需求,导师应运而生。按毕业需要满足的学分下限,每位学生个体可以在专业允许的范围内对所修课程做出个性化选择。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带来了课程方案呈现多样性的气象。能否达到专业要求,需要专业化水平高的导师来把关,导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个方案应是导师和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后最终确定下来的。导师面对数量有限的学生,在精力和时间方面有充足保证,完全可以根据每名学生学习意愿、优势、兴趣为其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除学业指导外,导师还对学生的品德和能力才华方面给予指导[4]。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大学教育长达上千年的长期发展探索中,国外高校在制度保障、生师比、教学理念和方式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开展导师制培养提供了较为适宜的软硬件资源和环境。
2.2 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2.2.1 国内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在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布署下,将会有亿万国民接受“大众化”大学教育,即现阶段国情决定了:国内大学采用大班化教学是当前一段时期必须采用的模式。事实证明,提高全民的大学受教育比例,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不论对个人的长远发展,还是对社会长期平稳发展进步和经济建设都是有益的。
现阶段应用型工科院校积极构建以“教育国际互认”为目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的专业培养模式。专业认证成为开展“学分制和选课制”培养的指导性标准。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工科类专业建立起来的符合认证标准和要求的培养框架,基本特点是在保证思政类课程、通识类课程学时总量饱满的情况下,压缩毕业要求总学时。同时与学生未来职业密切相关的、起着专业教育完整性作用的必修课授课总学时在减少,从而为能使学生扩展专业学识、扩大专业视野的选修课留有空间。即使如此,在现有学时安排下,留给这类与学生学习兴趣直接相关的选修课空间较为有限。也就是说,与国外不同,选课制并不能完全助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而且导师在选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除此之外,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当前的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具有真正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2.2.2 导师制实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的专业标准化建设来分析,学业课程方面基本不需要导师给出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方案。并且,如果对大批量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对高校当前的教学管理和硬件设施、师资配备等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卓越工程师计划需要得到大量企业的支持,在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虽然各个大学一直在做积极努力,但要想让一届届大批量的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工程项目的开发,是存在困难的。实践中发现,由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情况复杂及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确实有部分学生表现出类拔萃,能力和水平获得企业认可,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企业项目开发或者在该类培养中获得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提质的要求下,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素养培育实现工科本科生全覆盖作为新的目标,导师制引入到教育培养体系中是必要的。
国家对经济发展新业态所需的高质量人才短缺非常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高等教育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理论教学课堂,更需要恰当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环境的熏陶。导师制是当下培养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理且适合的方式。目前的培养体系在确保大学生专业培养完整性和达到专业标准的前提下,为每位学子在学业安排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裕量。这为开展导师指导下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另外,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具备丰富工程实践的企业高工以及具有学术研究经历、海外学习经历的各类人才源源不断地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参与到高质量工科人才的培育中,为导师制的顺畅执行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证。
2.3 应用型工科大学导师制运行的方法探索
当前形势下,应用型工科大学导师制运行重在立德育才。采取的方式宜为“提点优生,扶助中等,鼓励后进”。
立德置于首位,基于德之重要性更甚于才。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曾指出,“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从道德伦理的角度阐述了德育教育的底线——不能够反人类、危害社会。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的大学德育强调服务社区和服务社会[1];而英国的德育延续了流传已久的绅士精神[4]。解放前的西南联大师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救国兴邦,坚忍不拔,赓续中华文化血脉,舍小利,为大义的顽强信念[5]。作为我国较早引入导师制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浙江大学,其前校长竺可桢先生在德育上提倡求是精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并寄语师生: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作育后进为无上职责[6]。以上德育教育对今天有很好的继承和借鉴价值。
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新行业的不断涌现,现阶段德育形势出现了新变化。与专职思政工作者不同,导师对本科生开展的德育工作应与专业密切结合,建立专业荣誉感,树立敬业的核心价值观。导师在指导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国家发展、民族命运和个人机遇之间的关系。从所学专业的角度放眼国际,知晓行业发展方向和动态,明确个人使命和专业赋予的社会责任感,真正构建国家与个人的命运共同体。大学阶段正是本科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出于对自身未来的迷茫和进入社会立足的诸多困惑,比如本科毕业时就业单位的行业归属及入职后的薪酬水平,造成部分学生很容易思想打结,耽误学业。导师正面的积极引导至关重要,帮助学生心存正念,建立大局意识,从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来定位自身发展,树立服务大众的信念,争取做到引领所学专业领域的未来发展。
对才的培育,与研究生导师制有所不同。研究生导师面对的是经过层层选拔后的较为优质的生源,即从学习基础、主动性、能力、团队合作、沟通等多方面考量,指导对象的素质要优于本科生平均水平。但是,本科生导师则要在通晓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针对这样一个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态度迥异的本科生群体,培育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阶段导师制运行时双能的培育,依托于有着丰富软硬件设施的工科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导师的课题,难度由拥有丰富经验的导师来把握。因此,因才施策,差异化指导是基本原则。
不同的导师每年都将会接收到学业层次不同的学生,应该持一视同仁的态度,保证任何一位学业正常的学生拥有公平的培育成长土壤。对于优等生,基础扎实,自信心足,经导师点拨后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更大程度上追求的是自我实现,导师的指导工作基本上点到为止;成绩中等的学生,具有发展潜力,专业学习过程以被动为主要特征,需要导师做好规划,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地引导,将基础筑牢,争取能在点上有突破;而成绩偏差的学生,畏难情绪强,自我价值感低,很多通识课和专业课学得有所欠缺,缺乏自信心,布置课题后迟迟不肯动手为主要特点。这一大类学生的指导最为费力,导师的指导需要花费非常多的心思和耐心,不仅需要手把手教,从最简单的入手,尤其要注意心理建设,要对后进学生多鼓励,多发现其闪光点,不可随意做负面评价和打击。
基于學生学业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上本科生导师不应对学生采取面试等方式进行淘汰和选择,且师资卓越是国内高校实施导师制获得良好效果的共同经验,由此可见导师的遴选对导师制执行效果至关重要。
导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三观正在成形中的大学生。若导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汲汲营营于名利权势,大学生亦步亦趋将成为导师的后继者。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大学生身为信息社会中海量信息的受益者,有着追求自身发展的强烈主观意愿。如果导师被动地将学生作为指导对象,缺乏对学生的量身定制式培养思路,脱离未来就业前景,仅使学生定位为导师课题或项目的“实现者”,做不到尊重每位学生的特质,对学生的关爱缺位,势必违背了本科导师制设立的初衷。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跨领域的新兴行业会成为产业增长新热点,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背景的教师优先成为导师应是大势所趋。通过严格筛选,了解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发展方向和动态、自律性强、道德人格修养高、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导师,成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主导力量。充分信任严格遴选出的导师,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在满足最低指导要求的前提下,采取总方向把控、指导频次和内容自行商定的方法,通过导师自觉履行指导职责,实现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预期的本科生全覆盖。鼓励大胆尝试新的指导方法,以期在指导效果上积累丰富经验,供培育后续学生借鉴。
3 应用型工科院校本科导师制施行效果
教改试点以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班学生为课题研究对象,全班37人,共遴选导师13名,每位导师指导1~3名学生。
将卓越计划班学生大学阶段的后两年作为开展导师制的试点期。整个试点期分为3个阶段:大三全年学习专业课时期、大四上学期参加企业实习时期、大四下学期做毕业设计时期。导师在全过程开展指导工作,但在不同阶段还有附属指导任务:在第一阶段开展学业指导;第二阶段要同时担任企业实习的校内指导任务,保证课题和实习的顺利进行;第三阶段同时担任毕业设计的校内指导教师。
从指导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个人期望,导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会使得学习不再茫然,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学习规划不冲突,目标更明确。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采取了双向选择制,在第二阶段部分学生更换了导师。
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全班有5人全部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读研究生,其余人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从事的行业主要有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医疗行业,航空业等,全部与专业对口,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很好地体现了培养的人才在多行业的适应性,在众多行业中具有广泛的需求。从签约情况来看,由于在校期间积累了一定的工程项目开发经验和基础,有15名学生企业实习期已与单位签约。
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看,由发布的就业信息知晓,全班37人中有25人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占比67.6%,作为网络信息、软件开发、传动控制、智能监测与智能制造设备/系统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这些高技术企业中上市公司有14家,占比37.8%。还有6名同学进入传统的能源行业,如电力、钢铁、建筑材料等,从事生产自动化工作。从学生就业区域分析,有14名同学在南京入职,苏锡常一带有11名同学找到了工作,有1名同学到扬州工作,有4名同学进入北上广工作,来长三角城市群工作的学生总人数为29人,处于长江经济带的就业学生数为30人。除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外,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学生占比为90.6%;在长三角城市群工作的学生占比为90.6%,长江经济带工作的学生占比为93.6%;在江苏省内就业的学生占比为81.3%;在南京市就业的学生占比为43.8%。由此可见,很好地为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了质量过关的毕业生。
4 导师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导师制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但实际推行时既有时代特点,还有校际差异。目前导师制试点在单个班级开展,生师比问题不突出,如果在全部班级实施,生师比会加大,影响执行效果。学生在3个学习阶段都有一定的学业任务要完成。导师制的实行,要求学生不仅要把课程学好,还是完成课题研究。导师制实施第一阶段学生的课程任务非常重,除了上课听讲之外,内容的熟练掌握还需要花费大量课外时间。从导师制的执行情况看,学生主动找导师联系的很少。即使导师主动打电话询问和督促,学生未必需要导师的这种付出。同时,导师自身教学与科研任务并重,有很多事务。这说明导师和指导学生的之间的互动联系宜出于内生发展的需要,否则导师制会沦为形式。学生和导师如何在导师制下做好各自的学习和工作的平衡,是要集思广益、发挥才智的。另外,如何合理衡量导师的工作量,对导师付出的辛勤劳动给予肯定和承认,来进一步激发导师工作积极性,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5 结语
当前形势下,应用型工科院校开展导师制有着独特的时代特色,即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然深入到每位高校教师内心。如何在现有平台下,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出新的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导师制,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工程领域输送高质量人才,做好新时代新世纪出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做好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成才工作,是新时代应用型工科高等教育从业者的使命和职责。
参考文献
[1] 陈晓菲,刘浩然.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学生学习体验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9(3):39-45.
[2] 陈英杰,陈国新.高校工科专业实施本科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1):226-228.
[3] 李丹,曲建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9,22(12):211-212.
[4] 姚丽亚,甄国红.美国学业导师模式及其对我国本科导师制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4):75-79.
[5] 树红霞.西南联大给我们什么启示[N].福建日报,2018-11-28(11).
[6] 徐雪英.浙江大学本科导师制度思想淵源及其意义[J].高教探索,2014(6):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