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现代商贸工业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边境地区语言生态调查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边境地区语言生态调查研究

李懿行 沈莹

摘 要:边境地区的语言生态系统有其特殊性和独特的演变规律。以生态语言学为理论视角,基于对凭祥市边民语言生活的田野调查,分析当地语言生态问题,以期为边境地区语言生态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并探索维持边境语言整体生态平衡的意义。

关键词:中越边境;语言生态;语言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104

0 引言

边境地区的语言生活既充满活力,也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复杂特点。在以往的语言学研究中,对边境地区的语言关系、语言生活和语言态度等语言生态问题的研究较少,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认识上都有待进一步深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边境地区语言使用情况日益复杂多样,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选取广西中越边境凭祥市城区、浦寨和平而村作为调查点,开展田野调查,以入户问卷调查、访谈法为主,并辅之以具体个案研究。使用作者实地调查所获的第一手材料对当地语言生态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1 理论基础

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始终处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特定的环境背景会引导、制约语言的发展,而环境中的语言也会反映、影响环境的变迁。

在生态语言学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Haugen在其著作《语言生态学》一书中提出了要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是最先明确提出了“语言生态”(language ecology)的学者之一,从而开创了从环境入手研究语言问题的生态语言学研究范式,将生态环境和关系意识纳入对语言问题的描写和解释当中。这一范式后来被称作豪根范式。20世纪90年代,Halliday指出增长主义、等级主义、物种灭绝以及其他类似问题不仅是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所要关心的问题,也是应用语言学家应该关注的问题。根据Halliday的观点,人类通过语言来认知世界和识解经验,同时又通过语言来创建意义,建构世界(黄国文,2017),其目的是通过话语分析,来引起社会对生态问题的重视。这一范式后来被称作韩礼德范式。

总的来说,豪根范式主要关注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环境入手研究语言生态,而韩礼德范式则聚焦于语言对生态的作用,从语言入手研究生态问题。这两种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模式相互補益。而在以往的语言学研究中,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考察边境地区语言状况的研究较少,采取生态语言学的理论视角,符合边境语言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把握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维持语言整体和谐和语言生态平衡。

2 调查情况分析

凭祥市位于我国西南边疆,西邻越南,是广西第一大陆路口岸城市。市内常住人口以壮族为主,同时分布有汉、苗、侗、瑶等16个民族。为了解凭祥市不同地区、从事不同生产生活活动的居民的语言使用状况,全面了解凭祥市的语言生态现状,课题组于2019年7月在凭祥市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田野调查,深入走访凭祥市城区和浦寨的居委会、市场、学校,在平而村随机选择12户居民进行入户访谈,并进行问卷调查。

在本研究所选取的调查点中,凭祥市城区经济形态和社会构成最具多样性,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人口构成较为复杂与多样化;浦寨是中越边境最大的边贸口岸,与越南的边境贸易是该地区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平而村被誉为“南疆口岸第一村”,村内共有6个自然屯与越南接壤,本次田野调查所在地平而新村共有居民45户187人,与越南农业和商业贸易往来密切。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89份。通过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对受试对象的基本信息归纳如下:

民族构成上,壮族人口占比82%,汉族人口占比1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比2%;

年龄结构上,少年占比40%,青年占比25%,中年占比22,老年占比12%;

职业分布上,学生占比34%,农民占比20%,工人占比13%,教师占比11%,商人占比9%,其他工种从业者占比12%;

受教育程度上,48%受试者持有高中学历,25%受试者有本科/专科学历,只有小学、初中学历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9%和18%,无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参与本次调查。

3 凭祥市语言生态现状分析

3.1 语言使用状况

调查发现,在凭祥市使用的语言主要有普通话、白话、壮语(当地人称土话)。其中所有受调查者都会说普通话,白话主要在城镇地区使用,壮话一般在乡村使用。此外,不少与越南通婚的家庭以及有密切商业往来的商人还可以熟练使用越南话。

在日常生活中,边民在家庭内部沟通或与本地人沟通时一般使用壮话或白话,但当当地民族语言无法准确表意时,便会发生语码转换,转为普通话,随即重新转回民族语言。

在与外地人进行交流时,当地人多会使用普通话,但事实上大部分当地人在说普通话时都带有浓重的口音,并且使用方言的语法习惯,外地人往往难以理解。这一点在受教育程度低或年纪大的边民身上尤为突出。

随着近年来中越贸易的发展,来往友谊关口岸、浦寨口岸的中外商人、游客不断增多。出人意料的是,当问道“是否掌握越南语”时,约80%边民都表示不会,并认为这门语言毫不重要。

“我们都不会说越南话。他们如果过来买东西会说普通话,要是他们不会说,生意就做不成了。”集市上一位卖日用品的摊主说道。

3.2 语言态度

我们调查了凭祥边民对普通话、壮语、白话和越南语的语言态度,以好听程度、有用程度和社会影响力作为判断标准。结果发现,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在对自己本民族语言(壮语)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表2统计表明,年龄较大的凭祥边民对民族语言壮语的语言认同较高,其中大多数人能够熟练掌握并使用该语言;相比之下,青少年边民对本族语的情感评价较为保守,倾向于认为白话和普通话更加好听、有用,且较倾向于否定本族语言的社会影响力。

3.3 语言能力和多语关系

语言能力是當地语言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卷将语言能力分为熟练、略懂和不懂三个等级,将职业与语言能力进行纵向比较,统计结果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所有受试对象均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的普通话能力。白话作为边民生活的重要语言之一,除少数年长农村边民外,大部分凭祥边民能熟练使用白话。同时,壮语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出较强的活力。

3.4 凭祥市语言生态特点及成因分析

综上可见,凭祥市是一个多语兼用、多语和谐的地区,当地语言生态具有全民性、多语兼用普遍性、以及和谐性等特点。

具体来说,凭祥市语言生态的全民性突出表现在地方语言(包括壮语和白话)使用人群的数量和广泛程度上。多语兼用普遍性体现在普通话和地方语言之间的关系上,也体现在凭祥市地方语言之间的关系上。在调查过程中课题组还对调查对象的各种语言使用水平进行量化统计,结果发现,凭祥市各地边民对其使用的各种语言都有较高的掌握水平和熟练程度。和谐性则体现在凭祥市边境地区不同语言在使用中各就各位,和谐共处,协调有序,共同发展;既不相互排斥,也不产生冲突。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

首先,民族和谐是语言和谐前提,民族关系对语言关系起决定性作用。凭祥市各族人民世代在此生产生活,构成了一个互相交融的有机整体。虽然当地语言情况复杂,但民族和谐使得不同语言的使用者能够通过尊重其他的语言和进行语言兼用来实现语言生态的和谐。

其次,国内经济发展和边境贸易的往来也是造成当地特殊语言生态现象的原因之一。在当地的集市上,经常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越南商品,也时常会有越南商人和居民购买中国的食物和日用品。边境两边的人们充分展示多语能力,鲜有因语言问题而起的冲突。而由于越南边境凉山市经济发展落后于凭祥市,当地居民认为能说汉语或凭祥方言有利于他们来中国境内务工或经商,很愿意学习汉语或白话。

第三,凭祥市边境地区家庭结构多样化,既有单一民族家庭,又有族际婚姻家庭和跨境婚姻家庭。族际婚姻和跨境婚姻意味着另一种文化和语言渗入当地生活,既造成了不同语言的接触和碰撞,也促进了不同语言的磨合,产生了大量的语言兼用现象,而语言和谐也反作用于维持婚姻家庭稳定。

最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普通话在当地的普及。改革开放前,凭祥市的教育水平不高,文化发展闭塞,相当一部分人只能使用当地方言。如今,教育的发展使得一部分单语者转变为双语或多语者,这对凭祥市多语生态的保持和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

4 讨论和总结

通过对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凭祥市的语言生态调查,结果表明,边境地区的语言多样性特征显著,边民一般都懂多种语言,按熟练程度排序,依次是白话>普通话>壮语>越南语,对这四种语言的语言认同与熟练程度基本一致。民族语言壮语和白话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较强活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外来语的冲击。边民虽基本具备汉语能力,但其汉语使用受方言的口音与表达习惯影响较大。另外,凭祥市基础教育所开设的外语课程仍只有英语,而若能在当地基础教育规划中增设越南语课程,将促进凭祥市边民掌握邻国语言,有利于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语言互联互通的要求。

总而言之,凭祥市边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各种语言能够不断融合,并将长期共存,共同发展,既反映了边民较强的语言能力,又体现了当地和谐且充满生机的语言生态状况。边境语言生态系统有其特殊性和独特的演变规律,其语言生态和谐对边境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0,(6):7-16.

[2]Haugen,E.The ecology of language[A].In A.S.Dil(ed.)The Ecology of Language:Essays by Einar Haugen[C].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325-339.

[3]崔桂华.生态语言学:语言系统的整体性与多样性[J].社会科学战线,2012,(11):162-165.

[4]戴庆厦.跨境语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语言文字应用,2014,(2):2-8.

[5]黄国文,赵蕊华.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现代外语,2017,(5).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555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