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线建设在推动推进湘西地区工业的现代化的同时,也成为该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国家推行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重点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强力地带动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为湘西培育出数个类型不同、规模不等、功能各异的新兴工业城市,湖南全省由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省域城镇体系。
关键词:三线建设;湖南省;工业化;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0.019
“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演变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1964年开始,中央政府举全国之力,以备战为中心,湖南省由此开启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进程,初步建成一个以现代化工业导向和城市体系,在中部地区的工业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1 湖南三线建设的地理空间布局
湖南地处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桥梁,战略位置重要。1964年9月,党中央正式出台以“备战指向”的三线建设方案,决定在“纵深地区”,即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根据国家的划分,湖南西部地区被列入“大三线”: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0个县)和黔阳专区(11个县)的全部;邵阳专区(11个县市);常德专区(9个县市);益阳专区(2个县市),共计43个县市,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50%。上述区域横跨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其自然环境符合国防工业执行“山、散、洞”的三线布局方针,因此成为三线建设最理想地区之一。
自1965年起的十余年间,国家累计向湖南三线建设投资101.47亿元,分别占全国三线建设总投资1134.23亿元的8.9%,该时期中央政府对湖南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量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五位。以国防工业为主的71个大中型项目在湖南陆续兴建,呈现出了“规模大、投入巨、内容多、目标高、耗费大”等特点。三线建设期间,湖南先后建起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等40多个军工企业和电力、煤炭等近30个民用大中型骨干企业,成为全国工业生产能力较强、品种门类较多的一个省份和国防军工基地之一。
2 三线建设与湖南省城市化的兴起
除了较大的地区级城市以外,三线建设又推动着一系列农业传统小县城(包括民族地区城镇)向新兴现代化中小工业新城市的飞速崛起。例如,冷水江、新邵、沅陵、新晃、芷江、安化、涟源等,这些城镇因三线建设强力“嵌入城市发展新要素”之后,其城镇结构、城镇功能随之所发生了演变的。此外,三线“大分散”建设又推动着多个农业集镇从全省数百个城镇中脱颖而出,走上了一条较之原同类城镇所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湘西地区新兴的三线工业小城镇群体中的典型城镇,如低庄、大江口、火马冲、小龙门、花桥、泸阳等,沿着省内的主干河流组成了绵延百余公里的工业城镇带。这部分受益于三线建设的小城镇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都相继成为所在县的经济重镇或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同时更是所在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力量源泉之一。
3 湖南省城市化的特点
以铁路为先导、优先发展交通的三线建设在湖南省的持续进行,显著地推进着各铁路沿线及其腹地的各城市城镇借助于铁路而得到较大发展。其中,怀化就是因修建湘黔、枝柳铁路而崛起的一座交通工业新城市,安化、新化、冷水江、娄底等县市的发展同样属于典型的三线工业“交通引导”发展模式。同时,由于湖南拥有“得水独厚”的交通优势,也充分发挥水运对全省全国经济建设的作用,建成了一个较为发达的省域性水运网,如在长江干流上建成了规模较大的水运枢纽常德港。
国家重大项目和资源的高强度嵌入是湖南省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邵阳是因三线建设时期专业科技因素嵌入和机械科研及一批中型机械制造项目布点而形成的机械工业新城市,其城市发展属于典型的三线工业“小集中”的重工业基地发展模式;吉首、张家界等城市又呈现典型的三线工业“大分散与小集中”相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发展模式等。
1964至1972年是三线建设的高潮,重大项目开工的建设,迅速推动着全省城市化的高速启动。从1973年起,由于此前的建设规模超越了国民经济的承受力,中央开始对湖南大幅度压缩投资和项目规模,并调出大量的建设人员,三线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也不断暴露,城市化随之进入低速发展阶段。借此可以发现,“速度快、波动大,前期成功、中后期问题多”深刻制约着湘西城市化的高度和广度。
4 结语
实践证明,三线建设是湘西地区工業化和城市发展的第一次宝贵机遇,而且各主要城市也随之而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和建立地级市的各种条件。1978年以后,在以三线企事业为主体的工业化的示范下,湘西地区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获得了蓬勃发展并更有力地推进着全省城市发展,与之同时,各城市严格按照科学规划有重点地进行建设,从而推动着全省城市发展自此全面步入了较科学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当代湖南简史编委会.当代湖南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2]湖南发展计划委员会.湖南工业五十年[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三线建设与湘西城市发展研究”(14YBA126)和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专项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学新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基于工业文化遗产视角”(19E10)阶段性研究性成果。
作者简介:段锐(1982-),男,汉族,湖南保靖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