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池碧 陈诗诗 刘叶
摘 要:在广东新师范背景下,探讨如何贯彻实施《关于实施卓师教育培养计划意见》中明确指出的卓越小学教师意见。本课题以在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高校培养的就职小学教师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总结出目前高职院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对应措施,为我校乃至广东高职院校師范专业能够更好地培养卓越的小学教师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师范;卓越教师;小学教育
1 研究背景
广东省教育厅出台《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着力建设广东特色‘新师范,助推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部2014年出台的《关于实施卓师教育培养计划意见》中指出,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这两项文件为我校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提供了大方向。由此本文从高职院校要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调整课程比例及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优化培养目标、引导就业途径、提高就业竞争力,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我校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为我校乃至广东高职院校师范专业能够更好地培养卓越的小学教师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 研究设计
在本次调查中,本课题小组主要采用问卷法、文献法、旁听法。问卷调查一共设置了两份问卷,问卷一的对象为在校师范生,共发送564份,有效回收558份;问卷二的对象是就职小学教师,共发送61份,有效回收60份。问卷一的主要内容由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教育科研工作以及师范生就业及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情况五大部分组成;问卷二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能力与知识的掌握、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工作以及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四大部分组成。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专业知识、能力状况
问卷中显示就职小学教师有77.05%的基本掌握师范生基本技能、72.13%的对现在的专业知识水平基本满意、59.02%的认为所读的高校对师范生基本技能实训力度基本足够、70.49%的基本掌握与各类型学生的交流方法、81.97%的基本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88.52%的基本有效把握教学内容、时间和空间(教学节奏)、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学模式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看出,只有少部分的小学教师在这些问题上选择完全的程度,大多数都停留在基本程度上,这说明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能力这块掌握不扎实。教学沟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材分析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这五种能力,在校师范生在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的熟练度上还需要加强。
3.2 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从表1中可以看到,除了增加师范生教育实践机会及时间的必要程度上选择了完全,60-90%的就职小学教师、在校师范生选择基本程度,由此可以说明困扰大家的还是实践机会及时间太少,大家的实践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升。再分别问到就职小学教师和在校师范生对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有哪些不足或建议时,29%-50%的就职小学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加工、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这两个方面较欠缺;50%-65%的在校师范生表示教学实践中存在实践方式单一、教授内容陈旧、实践流于形式、教师指导不到位,时长短、学校创设的实践教育活动或平台太少,其中学校创设的实践教育活动或平台太少占近90%。
3.3 高校课程设置情况
高校师范类的课程设置均以专业基础课程为核心。其中专业基础课程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育类课程与实践环节四部分组成。本研究对本校师范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做出现状分析。结果显示:
关于课程比例方面上,显示学科课程占比例太多,实践环节仅占6.85%,通识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占比不足(见图1)。在问卷一中显示有77%的师范生认为高校的学科类课程太多,相比之下教育类课程太少,学校一周最少开设四节学科课程,而教育类课程最多只有三节;在问卷二中有30%的小学教师认为自己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方面较欠缺。
从分析在校师范生的课程表上看出我校的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割裂开来,且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实践学习(即在倒数以第一和第二学期进行见习实训实习等)。导致所学的理论知识没有很好地得到及时消化运用。其中,我校现行的课程设置未对微格教学课程给予重视,微格教学是一种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然而我校的微格教学课程占比非常少,只是走了一个形式,没有充分利用到这个教学资源,师范生也没有在其中获取到经验。
3.4 教育科研工作基本情况
针对被调查者的教育科研情况,从职前师范生和我校在职小学教师两大部分,分别从四个方面以及我校在职小学教师关于参加较多的教科研活动和参加教科研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四个方面结果显示(见表2)。
结果显示,仍有37.33%在校师范生和28.33%的小学教师表示自己没有掌握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对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对此展开研究的能力”,有14.55%的在校师范生表示自己完全没有掌握这一项能力;而对于教师学术性研究的活动参与度,有71.75%的在校师范生和35%的小学教师表示自己没有参与过这类活动。
我校36.67%的小学教师表示自己缺乏教研能力、21.67%的小学教师表示自己没有时间精力去参与教研活动,也有超过16%的小学教师表示在教研活动中资料缺乏、信息闭塞的情况和教研活动中缺乏交流的人际氛围(见图2)。
3.5 师范生就业及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情况
在问卷一中关于师范生就业难的情况表明,92.12%的在校师范生毕业时选择从事教师行业,但在他们认为就业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专科生的偏见和应届毕业生心态不现实。
在问卷一和问卷二中关于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情况中表明,70%以上的在校师范生和小学教师普遍了解自我专业发展的情况,并认为教师就应不断学习实现专业发展,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当中,超过75%的小学教师表示自己在教学当中没能做到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而与此同时,不仅让人反思究竟什么因素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从数据中可见,超于90%的在校师范生和小学教师选择自身努力、70%以上选择学校环境、单位条件,而在专家指导、外出学习与个人天赋中在校师范生更多选择个人天赋和外出学习下,小学教师更多选择专家指导和外出学习。
4 研究结果与启示
4.1 我校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问题
(1)培养模式单一化,导致教学有效性低下。师范生在通过高校的专业学习后,并没有达到掌握扎实的小学教育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运用实践性知识进行实际教学时,常常会出现课堂板书设计得不够合理、课堂内容分析不够恰当、师生沟通缺乏有效性。同时小学教师在面临着任教一门专业学科外,没能很好地具备其他科目的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安排上,我校也只在规定见习、实训、实习中进行实践外,并未开设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如为师范生提供教育风采展示的平台、锻炼途径,导致师范生在课余时间多的情况下却不知怎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制约师范生的整体专业发展。“课程是卓越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关键事件”。合理的课程设置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了解,我校的师范专业的前身是老隆师范学校,一直有着优质的师范教育,如今我校从优质教育逐渐趋向了大众教育,失去了其原有的优质师范教育模式。
(3)教学方法机械化,制约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教学方法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教学系统,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能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在问卷调查中得出,接近90%的师范生认为高校培养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是注入式讲授,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低、学到知识的质量低,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教育科研意识、能力的缺失,制约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在校师范生极少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有相当大一部分小学教师表示自己在实际的教育科研当中缺乏教育科研能力,也有的表示没有时间精力去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教研活动中资料缺乏信息闭塞的情况、缺乏交流的人际氛围。教育科研意识与教育科研能力的缺失,直接制约了教师专业自我发展。
(5)高职院校师范生就业难。高职院校师范生就业难是普遍的问题,在这当中大部分是由于对专科生的偏见、应届毕业生心态不现实、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和渠道不通畅这四个方面引起。
4.2 解决措施
4.2.1 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从源头上提高师范生专业化水平
(1)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具体而言,我校在职前应尽可能注重理论课程,可以拓展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方式,将实践教育模式贯穿整个师范生培养过程,并每个学期都安排见习、实习,可以增加校园师范生风采展示平台、第二课堂、市内或农村的见习实习等教育实践形式。教育见习、实习应该还有阶段性进行,表现在培养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主要助于更好地师范生反思不足与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2)注重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从卓越小学教师成长规律来看,在职前实现掌握专业基础后,小学教师仍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钻研、提升。为此,我校可以跟踪毕业生的困难、需求,以便提供指导和引领,聘请专家、名师走进课堂,组织研讨培训,提供先进、高效的教学理念;开设线上优秀教师的课程教学等。
4.2.2 调整课程比例,提高教学方法
(1)师范生的教育课程、通识课程比例与课程的开设顺序做出调整。在教育课程与通识课程中,每一类课程一个学期应最少应该开设144个课时,实践课程一周最少开设两到三节,可以选择在师范生的晚自修的时间对以开设。基于本研究,建议对于学校师范生课程的开设顺序由第二和第三学期运用实践课与理论课的互嵌体系进行学习,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的每周两天进行整合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经验,第六学期结合“教学反思”“心理学”等课程边实习边总结。
(2)实行分层教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问题,让各个水平的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引导学生问老师、学生互相問,而不仅仅限制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应多采用讨论法这一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
4.2.3 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高现有的教学研究能力
我校学术氛围需加强。学校做好校园学术氛围的工作有助于营造好的教育科研学术氛围,增强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从而为学校培养教育科研学者营造高品位的物质环境。另外,学校要注重对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培养,通过重视教育实习见习和加强学生科研指导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4.2.4 优化培养目标、引导就业途径、提高就业竞争力
(1)学校要优化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应严格遵循“四个对接”原则,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课程内容与用人单位岗位的需求相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证相对接,学生终生学习与职业教育学习相对接。学校应严格招收师范类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社会满意度的要求培养学生,使之专业化。
(2)学校引导师范生多种途径就业。除学校招聘外,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于在校师范生的就业途径,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此外,随着时代的就业方式的改变,学校可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教育培训机构、线上教学等。
(3)师范生要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由于高职院校的学校知名度以及学历等问题影响自身的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师范生应该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如插本、自考和考研等途径来提升自己,使自己掌握足够的能力、拥有足够强大的技能。
5 总结
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不断钻研专业热情、热爱小学教育、善于反思研究、课程合理高效化,从中持续提升自我专业水平,最终达到“卓越培养”。以我校现阶段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来看,应着重如下几方面进行:注重师范生掌握牢固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着眼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重视教育实践并创设多元化训练途径、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等,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更多优秀的小学教师,并为粤北山区高职院校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提供一些建设性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A].2014-08-18.
[2]孙泽平,徐辉,漆新贵,等.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机制:逻辑与现实的双重变奏[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80-84.
[3]周有娣,黄艳鸿,朱汉阳.地方高职院校师范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