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现代商贸工业

新商业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新商业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张伟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新商业环境的诞生。在新商业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如何进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深析。在解决培养瓶颈上,可以从课程设置、师资团队、技能培养、校企合作等多角度進行剖析,通过打通专业限制,推行学分制改革,施行公司化管理,丰富团学实践,进行“现代学徒制”改革等多举措来完善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工作。

关键词:新商业;商业素能;职业能力;“学徒制”模式

0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商业领域的不断应用,我们传统认知的商业模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这些技术在商业领域的不断渗透和普遍应用,也促进了所谓新商业环境和新商业模式的产生。从目前大环境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互联网+”在整体运营管理中的应用,这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加速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侧重点的转变。高职院校中管理类专业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商科专业大类,如何从人才培养角度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 新商业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可以看到商流、物流和信息流明显加快。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逐步应用在促进新商业环境建立的同时,也对未来企业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要想紧跟时代潮流,企业必须倚重不断管理创新,而这种创新又基于符合新环境要求的管理人才的积累。从目前大环境来看,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熟悉互联网环境,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商科新技术来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高素养、高技能商科人才。围绕此类需求特征,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主要呈现几方面显著特征。

1.1 商业素能复合性提高

技术赋能新商业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新商科人才应该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即新商科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了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还要结合自身专业,掌握外贸、零售、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商务知识,熟知新环境下的商务运作模式。这对商业人才的综合素能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新背景下,整体商业运作速度加快,也就需要更高的商业素能复合性,因此在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中,关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越来越注重朝着多元化、复合性的角度侧重。

1.2 专业界限呈现模糊化

新商业背景下,跨界融合已成为家常便饭,这就造成了传统商科专业的专业界限逐渐呈现模糊化趋势。高职院校的传统商科专业一般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而随着新商业环境的产生,这种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例如,工商管理专业要学习很多电子商务知识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实际情况的需要。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学习很多营销学的课程和国际贸易类的课程才能满足企业对网络营销和跨境电商的现实需求。所以在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里,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专业课程逐渐走向趋同的现象。这种趋同不是出于办学本身的原因,而是现实人才需求发生改变造成的。

1.3 数字化技能被重视

大数据、云计算为我们这个时代进行商业决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已经成为现阶段商业活动绕不开的话题。未来的商业活动可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高科技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数字资源。企业管理阶层不但要熟悉零售企业的知识,还必须具备大数据思维,懂得如何通过大数据挖掘商业价值并快速实现。因此开展数字化商科教育也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懂得数字化工作技能也是新商科人才必备技能之一。培养复合型新商科人才是数字商业时代的刚需,新商科人才要适应数字商业的需求,就必须确立数字商业价值观。因此运用数字化工作技能是管理类专业学生,乃至整个商科类专业学生必然面对的职业新技能。

1.4 职业能力侧重点分化

长久以来,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不同院校的定位存在差异。与工科专业不同,商科类专业更加侧重于软知识、软技能的培养,在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较大灵活性。在新商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此类专业的职业能力侧重点上出现分化。有的院校基于自身行业背景、合作企业需求等情况,偏重于沿用原本人才培养架构下的课程体系。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则倾向通过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开展,让其在企业锻炼中完成职业能力的补足。而有的院校,则看中新商业背景下对学生学、训体系的重构,从课程体系、授课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前置培养学生在校阶段的综合能力,缩小学校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间差距,努力满足新商业背景下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要求。

2 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瓶颈

2.1 课程内容安排固化

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时,大多数高职院校商科专业都普遍采用已经沿用十数年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方面,由于专业背景限制、课程内容创新困难等因素,很多专任教师往往存在更新知识的惰性,不愿意去接受和改变自己原本已经烂熟于心的课程内容,这就导致很多课程内容过于老化,讲授内容仅局限于传统的、经典的课程知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非经典的课程内容不需要传授,只是要强调知识更新的速度。因为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基于企业、市场、客户的信息获得会更加快捷、精准,所以很多传统的商科理论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这时就要关注课程体系的更新,并制定符合当前大环境要求的课程标准,从而完成授课内容的迭代、更新。

2.2 师资水平升速缓慢

大数据、智能化、数字化是未来商业发展的趋势,这就驱使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要与当前的大环境结合,跟上时代步伐。可是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来看,管理类专业通常是院校中的老牌专业,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院校内相关师资团队往往存在着自身知识学习能力变弱、新背景下企业实践经历缺乏、“温水青蛙”式的工作惰性等情况。教师团队提速能力变缓成为制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而传统、老套的商科知识灌输带来学生不爱听,形成学会也无用的观念,造成“自娱自乐”式恶性循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虽然学生学习了一套商科知识,但是发现不会用,也不适用;另一方面,虽然是管理类专业学生,但是学生管理能力普遍缺失,更谈不上具备现代企业需求相结合的职业能力了。

2.3 概念技能培养缺失

人的技能分为专业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三方面,其中随着管理级别越高,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高。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其职业技能培养工作的核心之一应该是在概念技能這类软技能的培养上。高职院校是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院校类型,因此从目前的培养导向上来看,很多院校老师会自然导向到对某类更容易衡量、评价的要素角度上。例如工商管理专业会去侧重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企业管理的某种方法,市场营销专业会去侧重衡量学生某个问卷调查方案是否合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去侧重衡量学生对人类资源相关课程知识点掌握等。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角度好衡量、好评价,而对这些知识的传授降低了授课的难度,在课程学习评价方面的难度也更低。但是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除了未来企业面临的复杂经营环境、人际环境外,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甚至团队领导能力都显得更为重要。

2.4 校企培养缺乏深度

基于上述概念技能的培养缺失,其实有一个有效解决办法,那便是将企业培养前置,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企业实际。可是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情况寥寥无几。当前市场环境中,小微企业越来越多,这类企业的产生很多是基于当前新的商业背景,因此对于“互联网+”带来的商业模式变革具有更好地适应性。但是由于知名度不高,很难获得学校和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很多知名企业在高职院校里往往是挂名居多,实际参与人才培养,具有教育情怀的企业并不多。所以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就造成了很多院校管理类专业在概念技能培养上存在不足。学生专业学习变成了知识学习和基础操作技能的学习,而真正影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是缺失的。

3 新商业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3.1 基于专业互通的复合型专业技能培养

一是打破跨专业知识获取屏障。新商业背景下,相关商科专业的界限变得模糊,专业间交叉性进一步增多。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多专业知识的复合,需要多维度的能力锻炼,需要形成复合型的知识架构。因此,从学校层面,打破专业知识获取的屏障是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第一步。为了符合未来职场需要,此类学生具备商业经营、团队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多专业的知识融合。为了获取多元化的知识内容,学校教学部门应从技术、制度上进行改革,促进学科互通、专业互通、教师互通。一方面从制度上进行创新,改变目前跨专业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层层设限问题;另一方面加大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力度,增加建设资金投入,变点为面,最终实现全学科课程上线。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改进,会有效降低学生知识获取的难度,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变专业建设为专业群建设。新商业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催生了现代职业朝着高度融合的方向发展。现代职业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一方面,在社会的高度分工下,职业越来越细分;另一方面,职业跨界性越来越明显,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单一技能很难适应工作要求,岗位能力越来越综合化。当前,职业跨界性越来越强,专业综合性越来越高。传统的、各自为政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思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管理类专业作为商科专业的一个大类,也应抛弃原有的只注重自身专业建设的思路,而应朝着构建高职商科管理类专业群的思路发展。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群建设应该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相关专业的职业面向问题;第二,基于职业面向的管理类人才素能需要问题;第三,基于素能需要的专业群涵盖问题。在理清院校自身上述建设问题的思路基础上,构建符合院校自身特色的管理类专业群。在群内再降低各专业间的门槛限制,实现师资、学生、课程的互认互通,从而真正培养出专业涉猎面广、综合素质高、管理技能出众的复合型人才。

3.2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一是落实学分互认制度。虽然国家提倡各级院校进行学分改革很多年,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学分制度,即从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出发,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框架设定专业必修、选修课程,然后再结合课程的时长、重要程度等进行学分分配,并设定各专业学分总数。上述模式一般是站在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角度,在专业划定的课程范围内完成人才培养工作,课程涉及面狭小。因此,建议在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学分管理制度,实现专业群内学分互认。具体做法为:首先,将管理类专业所有课程分为三级,即公共基础级、专业基础级、专业级;其次,除公共基础级是限修外,专业基础级课程学分在专业群内各专业间施行互认;再次,梳理专业群内不同专业间的课程替代情况,利用商科专业的互通性较强的特点,努力提高专业课学分互认程度。

二是培养学生学业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学分互认制度的目的有两点:其一是提高专业间的互通程度,让学生在构建自身复合化知识体系时具有更多选择性;其二是培养学生在完成学业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对自己学业的自我管理是在校学生的天职,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首要体现。培养学生做好自己课业的整体规划,确保课程学习过程的衔接是不容易的事情。在校期间,如果学生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未来走向职场,其职业规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应该不会很差。

3.3 基于班级公司化管理的团队管理能力培养

通过公司化模式来管理班级是基于锻炼学生管理能力的需要。班主任可以将公司化的模式引入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就进行职场的角色扮演,锻炼学生管理团队的能力。班级公司化管理思路是:模拟公司中战略管理群和业务管理群两大群体的组织划分模式,将班委队伍划分为团队管理类班委和职能管理类班委。团队管理类班委由班长、团支书、2-3个副班长组成,职能管理类班委由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宣传委员等职能性较强的班委类型构成。一般情况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模拟通常公司管理活动的模式,将班级日常管理活动、团学活动组织、班级内部决策由管理类班委承担,而班级内相关细分事务由职能管理类班委承担。采用这种公司化的班级模式有助于让更多学生参与班级管理,锻炼自己的各项管理能力。此外,还可通过定期班委队伍轮岗的方式,制定符合本班情况的职能管理类班委和团队管理类班委流动机制,让更多班级学生参与本班管理,做到大部分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对未来职场环境的适应性。

3.4 基于团学实践的职场综合素能培养

管理类专业学生走向职场后,其在职场的综合素能是衡量其職业能力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这种素能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创业能力等。一方面,将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团学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团学活动,让学生在各类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中得到综合素能的积累;另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精神、意识和思维层面的培养目标落地,通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学生沟通、交往和管理团队等方面能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单独的创业学院,借当前创业教育盛行的东风,多组织创业活动,提供管理实践平台,协助学生开办各类企业,让学生将所学管理知识和技能落地,通过“真刀真枪”式的管理活动提升学生整体素能,弥补管理类学生在校期间很难参与管理实践的缺憾。

3.5 基于“学徒制”模式的岗位胜任力培养

一是转变“学徒制”人才培养思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一般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商科类专业也是这样。目前,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主要思路仍然以推行“现代学徒制”模式为主,特别是在新商业背景下,因师资水平不高产生的人才培养瓶颈,通过与前沿企业开展此类校企合作,有助于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打破传统“学徒制”模式中所谓的“传、帮、带”的方式,应从提升学生“概念技能”角度着手,注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具体思路为:首先,实践部门选取宜小不宜大,确保学生在学徒周期内的轮岗;其次,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如何做,更应关注学生整体管理能力的改善;再次,关注学生实践中新技术的应用等。

二是施行教师跟岗式“学徒制”模式。其实在近些年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师傅在教授学生技能的时候,往往更愿意去传授做什么?如何做?而忽略做事情背后的全局认识培养。这种现象并非是企业师傅不愿教,而更多是因为企业师傅本身的专业局限性,不知道如果进行问题认知的升华。这时候,学校教师的作用就会突显出来。学校教师是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关键一环,绝对不能丢弃。因此,建议院校应施行教师跟岗式“学徒制”模式。一方面,解决学生业务熟练但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借助企业资源,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促进教师素能提升。

4 结语

新的商业技术推动了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目标的转变。一方面是专业间的课程交叉、知识交叉促使专业群建设理念的提出;另一方面是新商业背景下人才培养要求带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难度提高。因此,为适应新商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思路的转变,高职院校应从学校、院系、专业三级联动,专注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培养、人才培养等多角度进行全面改革,紧跟时代步伐,使得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可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商科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姚建凤.关于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的探索[J].商贸人才,2018,(14):187-188.

[2]左芊.高职管理人才大数据思维培养模式思考[J].广东蚕业,2018,(5):66-67.

[3]杨建新.高职新商科数字化教育生态的构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1-6.

[4]吴升刚,郭庆志.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和根本任务[J].现代教育管理,2019,(6):103.

[5]吴月瑞.专创融合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55-5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597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