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现代商贸工业

从新时期桂剧分析舞台表演的跨界色彩与戏剧美学的多维交融

从新时期桂剧分析舞台表演的跨界色彩与戏剧美学的多维交融

鹿义霞

摘要:随着时代变迁和观众审美追求的多样化,包括桂剧在内的戏曲越来越处于“失宠”状态,其生存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强化舞台表达,拓展生存空间,新时期桂剧突破剧种之由创造性融合各家之长,借助现代光影艺术打造立体时空,联姻影视、网络丰富传播媒介,在传统的审美风格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审美气象,为自己“飞入寻常百姓家”打开一扇扇新的窗口。

关键词:新时期桂剧;跨界;光影技术;影视传媒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3.026

桂剧尤其是古装桂戏,在时间长河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表演套式。这些表演既凝聚着传统文化,也容易因单一性、程式化而陷入传播的困境。新时期以来,桂剧在表演中积极突破剧种限制,充分借鉴新的美学艺术形态,并融入了现代光影艺术,有效拓展了表达空间。

1突破剧种之囿,创造性融合各家之长

新时期桂剧立足于广西本土文化,并善于吸收、熔铸他家之长。较之以前,此时的剧作大胆扬弃传统标准意义上的戏曲清规戒律,积极打破剧种之间的严格界限,不但丰富了桂剧表现的形式,亦拓宽了桂剧表现的领域。这在《大儒还乡》《泥马泪》《玉蜻蜓》等作品中均有鲜明的体现。

融合不同地方戏曲之长,打破时空间隔。《大儒还乡》围绕何为真正的政绩铺展情节,位列“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它以深刻的主题挖掘、鲜活的人物塑造、生动的舞台表达获得业界一致好评。精品剧作不但需要有好故事的支撑,还需要有艺术的质感。创造性融合是《大儒还乡》成功的重要一维。故事主人公陈宏谋位居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拟退休归于广西桂林,在其告老还乡途中,不顾劝阻执意赴陕西考察自己的重要政绩标志——南桑北种工程,从而引出“秦绢”品牌背后的“形象工程”与造假真相。由于地域的复合性,该剧巧妙融合陕西信天游、秦腔与广西桂调、广西民歌、桂林文场以及现代歌舞元素。陈宏谋与老陕的对唱颇有对比度,信天游、秦腔的激越与桂调的清冽及现代歌舞的时尚感浑然一体,表现了西南与西北迥异的风土人情,丰富了舞台内容,提升了审美效应。陈是知名的清官、名臣、学者、大儒,身处“官场、君臣、师生、亲情的大碰撞”。此剧将陈宏谋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熔铸各种唱腔,将他的艰难抉择真实地展示出来。由于深入挖掘了人物心理,鲜活呈现了内心场域,该剧曾被评论家黄伟林定位为“心理剧”。

吸纳话剧、歌舞剧的表现元素,打造立体效果。《泥马泪》取材于民间传说“泥马显灵渡康王”并赋予现代意义的解读,揭示了愚昧的造神运动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剖析了民族心理深层结构中残酷的暗角。该剧围绕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宋靖康二年)一事展开,写平民李马背康王渡淤泥河身中数箭,虽救了康王却伤害了自己和家人。康王为了宣扬泥马显灵、皇位“神授”,痛杀知情人,将李马无辜的妻子秋娘割舌。为渲染悲剧气氛,《泥马泪》在舞台表达方面借助了现代舞蹈和民族舞蹈。第一场“血染中原”与第三场“泥马飞渡”分别以女队群舞表现战场气氛与芦苇之境,打破了以翻筋斗指代战争、以水旗之类来写意表达的惯常手法,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泥马泪》被称为“近几年来戏曲剧目中横向借鉴得最多的一个戏,也是创新步子迈得最大的一个戏之一。”《瑶妃传奇》通过瑶族“长鼓舞”,表现瑶族人民伏地劳作的场景,强化了地域性和民俗色彩。2003 年,桂林市桂剧团将传统桂剧与滑稽剧的新奇元素成功融入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在丰富审美向度、吸引更多年龄层次观众(如中小学生)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老虎吃媒》植入不少民间舞蹈动作,亦融进杂技等元素,在拟人化、象征化等方面颇见突破。

吸收现代音乐元素,浓郁表现氛围。《泥马泪》吸收现代音乐和西洋音乐某些表现元素和手段;在唱法上有独唱、齐唱、合唱、帮唱等多种唱法。《玉蜻蜓》改编本还在民乐队伴奏里加进电子琴,增添了现代风。《瑶妃传奇》将岭南瑶乡“香哩歌”流溢于舞台,以不同节奏哼唱出人物情感的发展进程;寿宫一场,剧作融入一曲古老而又深情的瑶家儿歌:“耶呀……月亮光光,照到儿郎,我儿快长,成长栋梁……”,在地域风情中营设出优美意境,传达出细腻情思。

2借助现代光影艺术,打造立体时空

相较于传统戏曲单纯的程式化和写意性,新时期桂剧常常逸出既有的轨道,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色呈现全新的舞台环境,大大拓展了戏曲表达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这在《瑶妃传奇》《泥马泪》《七步吟》《大儒还乡》《 柳宗元》《人面桃花》《漓江燕》《灵渠长歌》等剧作中均有丰富体现。

借助现代物质技术,巧妙缝合写意与写实。《瑶妃传奇》叙写拥有山野气质的瑶族姑娘纪山莲(瑶妃)与明宪宗朱见深的爱情故事。她背着长鼓走进皇宫,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既品尝过甜美的爱情,也遭际了皇家专制礼教之害,承受了旧时代封建礼法之苦。为表达人物生活空间的转换以及一波三折的经历,该剧在舞台上设计了转台、三棱柱及各色天幕与不同灯光。尤其是灵活的移动三棱柱,带领观众游走于瑶乡、皇宫大殿、书房、冷宫、寿宫以及瑶妃神庙中,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其他如《大儒还乡》舞台上的仿真花木、漓江山水、豪华宫殿,《刘三姐》演出中的山水剧场,都颇具典范性。

借助光影技术,丰富表达空间。《七步吟》围绕政治家曹丕、才子曹植的王权之争、亲情之殇以及爱情纠葛展开,力图从人性角度走近历史人物,多面解讀人物的丰富复杂,揭示性格与命运之间的深层关联。身处政治悲剧、爱情悲剧、人伦悲剧、性格悲剧漩涡的历史中人,在精神暗处经受着选择的两难与灵魂的撕扯。为了更好地设置场景和塑造人物,剧作巧妙引入了现代光影技术。比如,以“圆”与“玉璞”象征宫廷庄严肃穆,以粉紫色的灯光象征爱情缱绻唯美,以金黄灯光象征皇权威严……《泥马泪》为揭示封建礼教大背景下造神运动背后的愚昧思想、迷信观念、集体无意识,借重了动态的立体光。比如,以黑色比拟封建时代的漫漫长夜,以黄色象征皇权威严,以烟雾营造神秘气氛。《血丝玉镯》为展现赌博对人的心灵腐蚀及对家庭带来的多重伤害,巧妙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法,以之形象勾画张三复杂的心理场域。他看似赢了老婆(实际是曾卖掉的亲妹妹),却深陷人伦悲剧,饮恨而亡之前的心情起伏借助现代舞台表现得更加惊心动魄。

吸纳西方戏剧美学养分,融铸东西之长。为增强舞台表现力,探查人物内宇宙,新时期桂剧还充分吸收西方戏剧营养,利用意识流、幻觉、时空交错等手法强化戏剧冲突。《泥马泪》借助意识流手法书写造神运动戕害下秋娘的疯癫、李马的混乱、小莲的畏惧,将人物心理崩溃后的幻觉描写具象化,呈现出实验戏剧、象征戏剧的一些特征,特别有冲击力。《七步吟》亦借助意识流展示人性之多维、精神之裂变、内心之异化,对曹丕与曹植在父王去世、亲情崩裂、感情争夺大变换下的不同心理状态赋予形象化的呈现。《大儒还乡》展示陈宏谋内心挣扎、陈与学生佟三秦矛盾纠葛时充分利用时空交错手法,取得了以略胜繁的效果。尤其是结尾,年轻时的陈宏谋夫妻与年老时的陈宏谋夫妻同时呈现,尤其有创新性。除此之外,新时期桂剧还灵活吸收超现实、表现主义等营养,大大丰富了舞台词汇。

现代技术手段的渗透,强化了自由时空的优势,不仅渲染了故事的环境气氛,也为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服务。对传统戏曲舞台“一桌二椅”的技术突破,大大拓展了舞台的物理空间与人物塑造的心理空间,使剧情展开更为流畅。

3联姻影视、网络,丰富传播媒介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急剧转型,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技术强力发展,传统戏曲已失去昔日繁华,剧场也逐渐“门前冷落车马稀”。再想像过去那样自限于程式化,完全以剧场表演赢得观众已非易事。近年来,新传播媒介的大量涌现推动了影像技术的勃兴,桂剧亦通过与电视、网络等媒体联姻,在传统的审美风格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审美气象,为自己“飞入寻常百姓家”打开新的窗口。

桂剧电视剧《风采壮妹》是桂剧与电视传媒结合比较成功的范例。故事讲述壮族姑娘骆妹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创业史:她带领山寨姐妹大力發展民族工艺品——壮锦,从而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风采壮妹》将龙胜县金平寨作为拍摄场地,借助电视这一现代化传播手段,将极富民族特色和山村风情的壮寨搬上荧屏。那苍翠的青山、清冽的山泉,那壮美的梯田、神秘的木楼流动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承载创业故事的大舞台。被改编成电视艺术片后,剧作的时空跨度大大增加,故事节奏更为流畅,可视性也更强。与唱词同步出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着故事中人的生活和情思。除了《风采壮妹》,《打棍出箱》曾在春晚播出,《桂剧折子戏专场》《拾玉镯》《烈火南关》《黄忠带剑》《漓江燕》《梨花斩子》《双拜月》等陆续在央视登场。

桂剧在影视方面的“触电”并不是从新时期开始。早在1954年,《拾玉镯》(桂剧传统剧目《双玉镯》中的一折)就有了电影版。该剧围绕玉镯作为定情信物这一故事轴心,幽默风趣地将少女初恋时的矛盾、羞涩、娇憨呈现出来。桂剧《刘三姐》更是借助电影飞出广西,大大强化了传播效应。刘三姐的传说由来已久,这位民间传说中的壮族姑娘聪慧机敏、容貌出众,她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其故事在流转中被不断地加工、丰富,剧情日臻完善。2006年,广西河池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人物鲜活、山歌灵动、冲突尖锐、地域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等原因,《刘三姐》曾有壮剧、桂剧、彩调、黄梅戏等多种版本。被拍成电影后,“刘三姐”更是成为广西的地方符号与文化名片。婉转动听的山歌、秀美瑰丽的广西山水经荧屏传播出来,更添一种风情。大型桂剧《破阵曲》首次于舞台上全景式呈现桂林文化抗战风貌,也是追求“电影级”的呈现效果。仅该剧宣传片的拍摄,就融合实景(取景于桂林相公山与龙隐岩)与布景(北京影棚),生动诠释了“烽火桂林”的热血与“山水桂林”的美丽。

新时期桂剧亦借助网络平台拓宽传播渠道。中国桂剧网、戏曲屋、我爱看戏网等推介了不少桂剧作品。梨园群英、唱段欣赏、曲牌伴奏等栏目吸引了广大桂剧爱好者。《打棍出箱》《拾玉镯》《大儒还乡》等经典剧目在此赢得了更多的受众。此外,还有一些专业化较强的博客也在勤奋耕耘,倾心传承桂剧文化。

参考文献

[1]黄伟林.大儒、忏悔与漓江[N].中国文化报,20061024.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第二届广西剧展资料汇编(下册)[C].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编印,1987:660.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15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608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