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泽
摘要: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并非尖锐对立。其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不仅推动了中东国家的独立,还作用于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各个方面,对现代化建设的利弊影响均十分明显。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宗教在中东地区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中东;现代化;伊斯兰教;犹太教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3
近代以来,历经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与工业革命等运动,西方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开启了现代化,同时也走上了不断扩张的道路。中东因地缘关系,成为较早被入侵、殖民的地区,在被纳入殖民体系与世界市场的同时,也被动地步入现代化。
《世界现代化历程·中东卷》一书以七个中东主要国家、地区为范例,对其现代化模式进行了解读与论述。不難发现,宗教在中东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传统中东国家与新兴的以色列选择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除历史传统因素与现实基础外,宗教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起到了重要影响。本文拟以《中东卷》为基础,对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提出几点想法,并总结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对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何种影响。
1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
近代以来,伴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世俗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显著趋势。所谓世俗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宗教在社会系统的操作中变成了一种边缘现象,社会运行变得理性化而脱离了宗教机构控制。特别是传统宗教为了适应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被迫发扬一些传统形式,开始关心人们的世俗需要,重视人们的世俗利益,更深入地介入社会事务,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和作用”。
众多西方学者对这一概念做了较多的理论分析,彼得·伯格将其分为两个方面:社会的世俗化和宗教自身的世俗化。认为宗教必须与经济、政府、教育、文化分离,并淡化信仰、将自身产品大众化。作为率先完成了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其理论受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其世俗化的国家形态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模板。
一部分中国学者在宗教问题上,受多方面的影响:如认为现代所有的宗教和教会、各式各样的宗教团体, 都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用来捍卫剥削制度、麻醉工人阶级的机构;或者“意识形态论”:即宗教与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工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不自主地将世俗化作为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与标准,而将宗教置于其对立面。
传统的中东社会受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宗教与政治浑然一体,成为其文明的基本特征。这与近代西方世俗国家的形态格格不入,因而受到广泛抨击,部分中东国家也效仿西方模式开展世俗化改革。但结合中东地区客观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化理论,宗教与现代化之间或许并非尖锐对立的关系,世俗化也不一定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首先,世俗化理论的诞生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欧洲中世纪有过被天主教控制的时代,通过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打破了宗教对社会的全面束缚,这就是所谓的世俗化过程。也就是说,世俗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有很强的欧洲背景。同时,世俗化理论在现代也经历了诸多质疑,“在经验上可以观察得到的全球各种宗教信徒人数的相对稳定乃至增长, 公共宗教的凸显, 各种宗教在各国公共生活中的角色之活跃, 还有宗教在全球事务中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都使得支持去世俗化理论的宗教社会学家们对宗教的未来作出乐观的预言。”
其次,对多种宗教观的解读日益丰富。传统的对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完全抨击被证明失之片面。宗教在特定生产力水平之下必然存在,而且是作为包含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的存在而存在。因此谈到宗教的作用,我们就不得不从宗教的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的因素来入手。
再次,我国学者形成了独立的现代化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学者逐渐摆脱西方传统理论的影响,取其精华结合实际,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如著名学者罗荣渠就将现代化定义为:广义上其作为世界性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含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历史轨迹和思想形态决定了发展模式,与内源性现代化自下而上的西方模式不同,中东地区往往要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完成现代化。不顾实际国情而一味追求西方模式和世俗化注定导致失败,“白色革命”便是最佳范例,“从历史的角度看,巴列维的改革,在专制的体制构架下开展经济改革,改革的冒进和思想意识上的空缺,使伊朗民众不知所向”。
罗荣渠先生对现代化进程的总趋势作了总结,他认为:“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力,即现代工业生产力”,“现代化过程在经历启动阶段之后,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在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福利、居民健康与素质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适应性变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化的核心始终是工业化,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政治、社会、思想依生产力变化而变化。换言之,若宗教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对生产进步起阻碍作用,其与现代化就不矛盾。
世俗化和宗教的消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代化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黄民兴教授就提出“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是生物和人类进化的一个阶段”。所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宗教在当今社会,尤其是中东地区仍有极强的生命力,其世俗化乃至消亡很可能并非现代化这个历史阶段的任务。
2伊斯兰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
笔者将伊斯兰教的作用主要归为两个方面。
首先,伊斯兰教在中东国家(民族)独立(革命)中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两点:
(1)为国家(民族)独立(革命)提供思想依据。早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哈米德就将泛伊斯兰主义当成是国家统一的意识形态工具,以对抗西方的殖民侵略和对帝国的瓜分。19世纪下半叶,中东地区兴起了伊斯兰现代主义,它是穆斯林中的知识精英在经受了欧洲殖民者的强权统治,感受到现代思想文化与社会体制对伊斯兰教传统的有力挑战和猛烈冲击后,经过对自身传统的深刻反思,提出的一种适合伊斯兰教在新的条件下避免衰败、继续生存的价值取向。它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发展现代教育制度。其代表人物阿富汗尼就主张现代主义的改革应与穆斯林的现实历史任务结合起来。为此他鼓动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积极参与反对欧洲殖民统治的政治斗争。同时其主要思想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后的现代伊斯兰主义运动。
(2)参與国家(民族)独立(革命)的斗争实践。20世纪20年代,现代伊斯兰主义运动兴起,穆兄会在埃及的建立是其开端。其目的是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干涉和控制,推翻世俗政权,建立政教一体的神权统治。穆兄会曾积极支持1952年的七月革命,并向自由军官组织提供帮助。在伊朗,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内各界对巴列维王朝的不满愈演愈烈,反国王统一战线形成,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政治家走上历史舞台:沙里亚提、巴扎尔甘等,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宗教领袖霍梅尼。1978年,民众多次示威游行,当局血腥镇压,造成了“库姆惨案”“黑色星期五”,但游行与罢工仍然持续,国家接近瘫痪,国王势力江河日下。1979年初,国王出走,被流放的霍梅尼返回伊朗,民众武装斗争,伊朗政权归于革命者手中,伊斯兰革命宣告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在伊朗的革命实践中,教界人士不仅积极参与,更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
其次,伊斯兰教对中东国家现代化改革的各方面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
政治上。第一,它成为政治合法性的辩护工具。当代中东国家中,沙特阿拉伯是利用伊斯兰教取得合法性的最典型范例。伊本·沙特支持作为宗教改革潮流的瓦哈比运动,而瓦哈比运动的领导人瓦哈卜也力图利用沙特家族的力量进行改革,两股力量结合而开始了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运动。沙特家族成为统治者,瓦哈卜则作为宗教领导为王国的建立提供合法性。“在其他中东国家中,利用伊斯兰教将统治者与先知家族联系起来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第二,指导了中东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在这方面,伊朗是最典型范例。作为神权共和国,伊朗的政治制度极大程度源于伊斯兰教法原理。霍梅尼在《伊斯兰政府》中详细论证了伊斯兰政府的形式,将《古兰经》作为各项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政府由法基赫领导。
经济上。伊斯兰教法中的一些经济观念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可以作为经济改革的依据。如:承认私有制和贫富差别:伊斯兰教允许穆斯林个人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和拥有财富,获得财富的主要途径是劳动与继承;天课与施舍制度:伊斯兰教认为,满足穷人基本生活的需要,是政府和富人应尽的义务。
社会上。政府将伊斯兰教作为稳定、控制社会的工具。由于伊斯兰教是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故而政府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宗教稳定社会。根据东方晓先生的总结,主要有三种做法:(1)恢复或部分恢复伊斯兰教法,以加强政府的伊斯兰形象;(2)采取怀柔政策,缓解同教界的矛盾;(3)利用伊斯兰教或教界人士平衡社会各界力量对比,以求相互制衡。
外交上。以伊斯兰思想为旗帜。在20世纪60年代,沙特阿拉伯为应对纳赛尔阿拉伯民族主义在中东的影响,巩固其伊斯兰宗主国、阿拉伯世界大国的地位,在外交政策中推行泛伊斯兰主义。它积极支持解放耶路撒冷、建立巴基斯坦国,组织伊斯兰国家的首脑会议,谋求建立自己领导的伊斯兰联盟。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在霍梅尼的领导下,提出“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主张,这一外交政策旨在以伊斯兰为旗帜,巩固革命成果,确立自己在海湾地区的大国地位,同时输出革命,建立广泛的伊斯兰世界的联合,以抵御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对中东各国内政的影响。
以上是伊斯兰教在中东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共性作用。其产生的影响也已以下两个方面阐述:
(1)伊斯兰作为传统思想,成功地担当了国家(民族)独立(革命)的思想武器。中东各国或以暴力革命,或以和平演进的形式结束被殖民的历史。一些宗教人士不仅积极参与,甚至直接领导了革命斗争,实现了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使各国得以更好地推进现代化的各项措施。
(2)伊斯兰作为指导思想对各国建设产生的影响较为复杂。由于伊斯兰教确立了个人作为家庭成员和国家成员对他人和其它国家的关系、行为方式、权利和义务,涉世性极深。故而统治阶级不得不在伊斯兰法理的框架内推行现代化的各项改革,即便是在世俗国家,改革中依然可见伊斯兰传统的影子,只是程度较低。政治上,受传统影响,很多中东国家依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这种制度的普遍存在于以和平演进方式独立的国家中,其优点在于革命方式非常温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缺点在于它需要保留一个宗教阶级即乌里玛,受传统思想影响,乌里玛阶级致力于管理宗教事务很少参与经济活动,其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可能以此牟取经济利益,成为国家经济上的负担,甚至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经济上,《古兰经》指出:个人的财产所有权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只有真主才是一切财富和权利的主人,真主赐给人类的财富属于全社会。这隐含了国有制思想色彩,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同影响中东各国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普遍走上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这一发展方式在工业化建设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收效,但随改革深入,弊端不断显露:国企效率低下、国家长期干预导致经济陷入僵化等。当国家开展经济改革,发展自由化、私营化经济时,其应用的西方理论不可避免地与传统思想产生矛盾,使其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同时,传统的天课与施舍习俗,对海湾国家福利政策的建立有重要作用;社会上,一方面传统的伊斯兰教强调顺从,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同时其思想具有排外性,不利于多元社会文化的建构;外交上,以伊斯兰为旗帜的外交政策理论上有利于中东各国的联合,争取自主,淡化、消除冷战环境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各国的影响,促进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国历史冲突、教派纷争众多,区域一体化收效甚微,有时其政策还隐含了争夺地区霸权的色彩。
3犹太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
首先,犹太教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根源,是以色列建国的重要基础。
犹太复国主义主张建立独立国家的思想,是犹太民族复兴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犹太复国主义强调犹太人的民族性而不是宗教特征,其旨在解放和复兴犹太民族而不是宗教,从根本上说是一场世俗的民族主义运动。这虽然与犹太教发生矛盾,但这种矛盾更多地体现在对于民族独立、国家建设的方式方面,而非对犹太教义的否定。相反,近代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如平斯克、赫茨尔等也把犹太教的一神论信仰作为加强犹太 民族感情,唤醒民族意识的手段,从而号召和团结犹太民族。
同时,犹太教促成了以色列建国时所需要的人口条件。移民浪潮给以色列输送了大量的人口资源。纳达夫·萨夫朗认为“散居世界各地的这个人民(指犹太人)之间的唯一纽带是宗教,在这个人民与这个国家(指以色列)之间的关系主要也是宗教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打着“应许之地”的旗帜,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怀着一股炙热的乡情纷纷涌入了巴勒斯 坦,因此这就为以色列的建国创造了必需的居民条件。
其次,在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努力下,虽然以色列成为一个世俗国家,但犹太教却在事实上处于国教的地位,在以色列國家建设的多方面有重要影响。它体现在:
(1)政治上,正统派犹太教政党是以色列政坛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政党主张严格遵守犹太教法,用犹太教法指导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他们积极参政、议政,成为工党和利库德集团组阁的固定伙伴。宗教政党参政极大地影响着政府的政策和政坛变化,作为参加联合政府的友党,宗教政党常常向组阁的大党施加压力,以维护其特殊利益或对某一权力的要求,否则便以退出内阁相要挟。
(2)教育上,犹太教自古以来有尊师重教和注重学习的传统,提倡人们不断学习,增长智慧,崇尚教师职业。这种传统在现代以色列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因而成为以色列富国强国的根本。正如古里安所说:“几千年的犹太民族史,几十年的以色列国家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民族素质的历史。而这其中,教育发挥的作用尤其突出,以色列把教育看作是维系犹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3)经济上,犹太教在信奉来世的同时,也对人生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提倡人们应当积极融入现实之中,追求现世的幸福,这种两世并重的价值观塑造出了犹太人致力于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务实精神。
(4)外交上,由《圣经》中“应许之地”所构建的犹太教地域论,成了影响中东地区和平进程的重要因素。在阿以关系问题上,宗教政党历来坚持强硬的、毫不妥协的态度,这一态度在六五战争后进一步加剧。这一状况严重束缚了以色列政府在和平解决阿以冲突的手脚,任何让步举措都会被攻击为出卖民族利益,极右翼宗教势力已成为以色列国内阻碍和平解决阿以冲突的重要反对与力量,甚至造成了以色列的宗教犹太人与世俗犹太人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综上所述,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当今仍具有充分生命力,并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对现代化发展的模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碧波.宗教世俗化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产生[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4,(2).
[2]孙尚扬.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对立与并存[J].宗教哲学,2008,(7).
[3]王铁铮.世界现代化历程·中东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69.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7.
[5]黄民兴.关于现代化的再思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东方晓.中东国家政治中的伊斯兰教[J].西亚非洲,1990,(1).
[7]韩小兴.以色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流派[J].西亚非洲,1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