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昕宇 湛磊
摘要:雕塑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表现,它是城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最突出、有效的记录方式。城市艺术设计是大众美学的延伸,是一种能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艺术。其包含的内容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广泛,它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城市的每一处。本文以南昌八一广场的著名标志性建筑“八一起义纪念碑”为例,在介绍城市公共雕塑的同时,简单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雕塑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雕塑;地标建筑
中图分类号: J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9436(2021)10-0-02
0 引言
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在装饰和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演化成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承担起传承地域文化、体现人文精神、回溯历史记忆、产生地域认同和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任务。
1 城市公共雕塑的基本概念
1.1 公共雕塑定义
城市公共雕塑,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是雕塑造型艺术范畴内的一个分支, 它往往与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城市景观艺术相互影响。城市公共雕塑与传统的学院雕塑截然不同,它具备一定的公共性,是能在公共空间,对大众开放的艺术作品。
公共雕塑是从空间意义上给的定义,即该雕塑在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当它被展示在公共空间里时,它就可以被定义为是公共艺术。所以其实公共艺术更多是指一种状态。公共的概念从空间上来讲,也具有可变性。
公共艺术,是设计、实施在各种公共领域的所有艺术作品[1]。是艺术“被”公共的过程,是对于公众生活具有特殊影响作用的创造力,是艺术大领域的一部分,其包含各式各样的艺术设计作品,也融合了各种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公共艺术的范畴已经超越了传统载体,扩展融入了街道、建筑、广场等多种类型的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是该地区对外展示地方文化水平的重要平台[2]。
从古至今,建筑和文化都是紧密相连的[3]。城市雕塑是城市发展进程的体现[4],城市景观是历史与文化的承载者[5],城市景观应彰显地域人文内涵[6]。随着城市建设的国际化[7],部分公共雕塑缺乏对场地文脉的深层挖掘[8],难以凸显地域文化特色[9]。公共雕塑承担了一部分构建城市形态、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任务。在设计中要思考文化在景观中的体现[10]。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能够令公众对城市产生记忆、展现城市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居民凝聚力、增强居民荣誉感,在城市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城市公共雕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公共雕塑隶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公共艺术的观念最早发轫于美国,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但一般认为其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公共服务管理局倡导的各类艺术活动而产生。
当代中国,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大家都难以停下脚步仔细看看我们生活中的风景。公共雕塑能够让忙碌的城市、盲目的人群、麻木的内心,有了反省的可能性,当人们跑得太快的时候,灵魂可能会被甩在身后,公共雕塑为人们提供了“慢”下来的城市公共空间,唤起人们的情感[11],让人类贫瘠的心灵开出美丽的花,让机械的城市变得有灵气,让颓废的城市变得更文明。城市公共雕塑设计的革新与突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保护[12]。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上行,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公共雕塑已经成为继建筑之后的刚性需求。中国与世界接轨,公共艺术也成为经济发展的良性助推器与润滑剂。
2 地域文化与公共雕塑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城市历史、传统、风俗、人情等非物质因素在漫长历史演变中的沉淀,是在岁月中形成的连绵不绝的山脉,是国家或城市的灵魂及其特立独行精神的体现。文化历史综合形成城市的城市形象[13]。独特的文化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文化是人的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不同地域推动不同文化形成,即是地域文化[14]。地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畴内,人类生活和活动所记录下来的物质、精神方面的内容。地域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长期下来就形成传统[15]。
地域性文化是公共雕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文化[16],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它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一经形成便很难再发生大幅度的变化。而封闭的状态也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因此要与时俱进,不断延续自身的生命力。地域性文化是公共雕塑创作的源泉。地域性文化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素材,是艺术作品背后的精神砥柱。公共雕塑作品的创造离不开其所在的地域场所和文化气氛这两个物质前提。具备地域性文化的公共雕塑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公共性、互动性和独特性。公共雕塑是地域性文化的具体形象体现。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是因为它有了相应的形式。通过二者有效的结合,创造出具有文化性、地域性、标志性的公共雕塑。
地域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是现代设计的价值,文化元素的融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7],给设计世界带来更为宽广和深刻的空间。人文文化元素是人类群体与自然和谐交往时共生的绝唱[18]。文化内里的艺术美感和人文情怀有宣泄表达自己的需求,现实社会中的心灵也在呼唤一种更为雅致古典的审美和更加深厚的人文关怀。地域文化对公共雕塑的设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城市风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9]。
3 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的重要性
3.1 “八一起义纪念碑”的历史意义
“八一起义纪念碑”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的市中心——八一广场。南昌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为江西省省会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濒临鄱阳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27年8月1日,震撼世界的南昌起义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此诞生。这段革命历史为南昌注入了新的纪念意义,也是南昌城市特色的又一诠释。
3.2 地域历史文化对当地公共雕塑的影响
公共艺术是建立在城市之上的[20],是在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化的相伴成长中孕育而成的。文化作为城市内在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21],理所当然的给南昌城的各种公共艺术作品带来极大影响,使人们产生民族荣誉感[22]。南昌城中最为著名的公共雕塑就是被誉为江西十大地标建筑之一的“八一起义纪念碑”。
3.3 公共雕塑的发展新思路
公共雕塑是凝聚的城市思想,设计时切忌千城一面,应把传统民俗元素运用到设计中[23]。但是中国的公共雕塑大多是基于形态去设计的,如果无法打破形态的单一,公共雕塑便等同于单纯的装饰装置。且城市公共雕塑的個性化不够明显。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设计思路和设计表达形式的“西方化”[24],中国文化正陷入两难的境地[25]。从设计的创作和发展的角度看[26],城市公共雕塑必须与时俱进,跳出以往的设计思维,努力创造具有个性化、新颖感的城市公共艺术雕塑,表现公共艺术的“匠心”精神,构建属于自己的地域特色景观[27],使雕塑作品达到艺术性与时代印记的有机结合,实现地域元素与设计的自然融合[28]。切实提升城市公共艺术的个性,将城市文化特征融入其中[29],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是唤起居民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方法[30]。
4 结语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标志着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雕塑的深厚影响,有着一定的代表意义。城市公共雕塑也要以文化传统为底蕴,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传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公共雕塑讲述城市的故事,人们可以找回久违的地域文脉,找回城市居民对城市对家园的依恋情感,地域文化也因此得以继承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单一雯,王春.公共艺术设计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初探[J].艺术科技,2020(20):179-180.
[2]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3] 张颖璐,陈李宗,苑中伟,等.当代景区建筑的地域性表达设计——南京草圣书乡文化园景观建筑设计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4):26-27.
[4] 娄阳.浅谈城市雕塑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20(21):111-112.
[5] 耿帅坤,张耀.论当今城市趋同化的景观对策[J].大众文艺,2018(20):90-91.
[6] 陈子玥,刘力维.浅析地方文化在民宿设计中的体现[J].艺海,2020(11):156-157.
[7] 徐文静,张宁.论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潍坊风筝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8-89.
[8] 王晨曦,张耀.论景观中场所精神的塑造对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以南京明城墙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3):72-73.
[9] 赵晓晴,熊瑶.区域性文化特色的地铁景观艺术化营造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3):50-51.
[10] 成明,熊瑶.基于文化体验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德基广场为例[J].艺术科技,2020(17):115-118.
[11]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12] 刘思源.新中式景观在公共区域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83-184.
[13] 孙逸凡,祝遵凌,孙威.关于当今城市景观建设中场所精神的探索——以西安城市景观的营造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84-85.
[14]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
[15] 白丽君,田晓冬.城市景观与城市形象的视觉构建——以安徽九华山为例[J].大众文艺,2018(22):53-54.
[16] 濮香玉,熊瑶.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田园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邳州市授贤村景观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18(23):66-67.
[17] 赵哲,黄维彦.基于地域文化的书屋空间环境设计——南京老城南旧屋改造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1-102,116.
[18] 张知祺,吴曼.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和人文性研究——以镇江金山湖湿地公园为例[J].艺术科技,2020(19):115-118.
[19] 朱瑶,曹磊.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城市形象传播——以“老字号”集聚街区老门东为例[J].大众文艺,2018(23):238-239.
[20] 胡其良,殷思婷.论公共艺术作品和当地文化的有机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3):174-175.
[21] 庄佳.后现代主义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应用初探[J].艺海,2020(11):104-105.
[22]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1):179-180.
[23] 王帅.研究民族传统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生肖民俗造型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27-28.
[24] 张亦真,叶洁楠.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探究[J].艺术科技,2020(22):178-179.
[25] 戴子涵.论现代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20(20):161-162.
[26] 吴礼程,王青青,金晓雯.艺术与文化推动设计发展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2):60-61.
[27] 汪雪荆,李明,冯晓娟.从城市化到旧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析——以南京富贵山小区为例[J].大众文艺,2019(02):89-91.
[28] 陈思凡,朱仙美,陈周翔.论滨海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的表达——以大连星海广场为例[J].艺术科技,2020(10):103-106.
[29] 管佩弦,李雪艳.南京新街口商业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与场所精神研究[J].艺术科技,2020(13):105-108.
[30] 潘玥,徐雷,梁晶.乡土文化在南京乡村旅游建设中的保护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8(19):106-107.
作者简介:胡昕宇(2000—),女,江西南昌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湛磊(1978—),男,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艺术、室内设计艺术、宗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