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艺术科技

跨文化语境下的内容策略与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语境下的内容策略与传播策略研究

李新杨 李剑

摘要:电影是国际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和独特方式,肩负着输出本国文化和历史内涵的重要使命。本文从文化折扣下的内容策略和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策略入手,对动画短片《包宝宝》进行分析,阐释东方元素在国际大环境下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模式,探索东方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以及国际跨文化传播的创新。

关键词:《包宝宝》;跨文化;文化折扣;内容策略;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02

1 《包宝宝》:文化折扣下的内容策略

电影是国际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和独特方式,肩负着输出本国文化和历史内涵的重要使命。受众的文化水准存在差异,当受众对此种文化熟悉度较高时,文化吸引力则大幅提高;反之,则大幅降低。霍斯金斯提出,扎根于特定文化的電影,在拥有相同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国内市场极具吸引力;反之,吸引力较弱。《包宝宝》中反转的叙事手法、取材于真实生活的故事情节、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无对白叙事的方法,为全球观众提供了同一起点的观影视角。这种独特的叙事艺术消除了语言文化的限制,降低了文化折扣的局限性,能引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的感触。

1.1 反转的叙事手法

《包宝宝》采用反转的叙事手法,通过剧情的反转和意料之外的结局吸引观众的视线。在这个角逐注意力经济的数字媒体时代,反转叙事手法是电影叙事手法中应用度和观众接纳度较高的一种模式。《包宝宝》将同一元素和主题“包子”贯穿整个短片。在短片开头,母亲手中的包子突然变成了一个哇哇啼哭的包宝宝,包宝宝经历了依赖母亲的童年时期,脱离母亲保护的青少年时期,短片的前半部分营造了一个个温馨且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亲情画面。但后半段包宝宝进入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成年期时,母亲情急之下将孩子一口吞下,让观众的心理和情绪产生强烈的落差感,注意力迅速被吸引,这是短片的第一个反转。当母亲因自己吞下包宝宝而悔恨不已,坐在地上号啕大哭时,她突然惊醒,发现这是一场梦,这是短片中的第二个反转。《包宝宝》将动画短片和反转叙事相结合,在不到8分钟的短片里,合理使用两个反转结构为观众带来了一定的“速率刺激”。反转叙事手法赋予短片结尾部分的转折,让观众对短片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冲击感。反转叙事手法的运用体现出了《包宝宝》的精巧构思,从视听表现和内容两个层面对观众形成“速率刺激”[1]。

1.2 无对白叙事的内容架构

《包宝宝》在内容策略方面采用无对白叙事的手法,映射出中国式家庭比起用炽热的言语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更倾向于用食物含蓄表达自身情感与爱的特征。无对白叙事消除了不同国家语言差异导致的文化折扣,通过影像呈现和背景音乐的营造,让观众用视觉和听觉等最直观的形式体悟导演想要传达的内涵,引发观众的共鸣。降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造成的文化折扣,是《包宝宝》运用无对白叙事手法的目的。对此,导演石之予表示,无对白叙事更倾向于让《包宝宝》作为一个视觉的故事得以展示,其中的人物角色通过生动的表情和生活化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同时她也希望这个动画短片尽可能地国际化。语言不应该成为观看的障碍,无对白叙事能让世界各地的观众站在更加平等的角度去观看、去欣赏这个故事,把握其想要传达的内涵。

1.3 取材生活的故事情节

不管是母亲用铅笔在门框上为包宝宝记录身高,还是当包宝宝想和朋友们一起踢足球时母亲赶忙把他拉回身边,生怕包宝宝磕着、碰着时的紧张神态,或是母亲与包宝宝发生不愉快后,选择做一桌包宝宝喜欢的菜肴,以获得包宝宝的谅解,这一系列情节都展现出了中国式家庭的生活场景。通过描绘母亲对孩子的疼爱、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等日常生活中大众群体熟悉的场景,帮助观众带入生活中的真实经历。短片塑造了沉默寡言但总会用行动证明对家人的关心的典型中国式父亲形象,擅长烹饪、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爱的母亲形象和天真活泼但渴望脱离母亲羽翼、独立成长的孩子形象。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将生活中细枝末节的触点延展到群体的家庭观念当中,这种取材于生活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对于拥有文化结构差异的群体而言,也能尽可能地减弱扎根于某一特定文化而产生的文化折扣。当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温馨的故事情节符合时代逻辑时,整个动画短片也随即变得真实且极富感染力。

2 《包宝宝》: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策略

传播学者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应该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中研究大众传播,他将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文本意义为主的电视话语编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编码者的语义占主导地位[2]。第二阶段为成品阶段,第三阶段则是对所接收到的成品的解码阶段。动画电影作为文本意义本身,也要经历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当代的大众传播模式中,与传统单线性传播模式不同的是,观众的地位大大提高。观众作为电影语义的解码者,不再被动地接纳编码者所灌输的意义,而是对文本意义进行解读和再生产[3]。《包宝宝》通过对集体记忆的唤醒和怀旧场景的构建在传播模式上满足了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引起了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但同时,文化折扣也造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解码者对该短片的对抗式解读。

2.1 集体记忆的唤醒

集体记忆指群体对事或物的共同构建、共享和传承,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的重塑能够调动群体之间的共同记忆,引发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解码者和编码者处于统一的解码符号体系。尽管《包宝宝》以加拿大多伦多华人社区为创作背景,但短片里也不乏东方元素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能唤起中国观影者的集体记忆和家庭记忆。在中国式家庭中,“空巢家庭”、家人的极度呵护以及借由美食表达爱意的方式,这些特点不止被编码者所察觉,也能激发许多解码者的共鸣。同样,短片中的传统东方符号,如点心店墙上的财神挂历、家中摆放的充斥着年代感和熟悉感的碗碟,以及墙壁上倒贴的“福”字,中国人眼中“福倒”意为“福到”的传统习俗等细节,都展现出了编码者对中国观众集体记忆的构建,其细腻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是无数解码者内心集体记忆的真实写照。

2.2 怀旧的体验场景营造

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群体通过怀旧找寻心灵和情感上的慰藉。怀旧逐渐成为人们内心的一方净土,旧的群体是具有相同记忆归属和情感共鸣的解码者,而且他们会因为怀旧唤醒社区共同体的亲密感和认同感,因而构建集体记忆。怀旧消费作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被应用到电影中,可以更加容易地在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搭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有利于电影话语“意义”被更好地解读。《包宝宝》中的饮食文化、场景搭建、背景音乐和亲子关系等都极具东方特色,为中国观众营造了怀旧消费的视听体验场景,缓解了当下快节奏社会滋生的焦虑和不安。现代传媒的变革导致个体情感快速流失,个体的情感空白唤醒了观众对过去部落化的真挚情感的渴望。《包宝宝》再现了邻里一起打太极、同龄小伙伴一起踢足球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包子的温馨画面,通过怀旧体验场景的营造,唤起了观众童年时期的记忆,从而刺激观众怀旧消费,加深了集体文化记忆,实现了知识和信息的多人共享。

2.3 对抗式解读

霍尔在解码立场中提出,解码者完全有会意编码者想要传递的语义信息和字面内涵的能力,但他们仍然选择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点进行解码,依据自己的个体经验和生活背景解读出与编码者完全相反的内涵和意义,这就是对抗式解码的立场。在《包宝宝》中,母亲一口把包宝宝吞到肚子里的场景也引发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的讨论。有的观众能解码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图,而有的观众则认为这一画面设计有些恐怖,让人不适。实际上,母亲吞食孩子的灵感来源于西班牙画家戈雅的《农神吞噬其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母亲吞噬孩子的举动标志着孩子的真实自我正在消失。在《包宝宝》中,童年时期的包宝宝因踢球受伤后,被母亲保护起来,被禁止再参与此类危险运动,这是“吞噬”主题一种典型的体现。导演石之予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由于父亲经常在外工作,她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母亲常常抱着她说:“真希望把你装回我的肚子里,这样我就随时清楚你人在哪里。”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是中国式父母的常态,石之予用夸张的画面表现形式,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点,意在体现有时候母亲过度的担心和保护,可能成为抹杀孩子探索世界机会的利刃。《包宝宝》用细腻的心理刻画方式,把华人社会中隐形的亲子关系生动具象地展露了出来。

3 《包宝宝》:优化跨文化传播的创新元素

跨文化传播是传播方式中的一种,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际互动交往和信息传播活动;二是不同背景下各类文化要素从转移到传播,再到随不同背景变化的过程;三是其对人民、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打破了因地域、国籍等不同而产生的屏障,还在体现自身娱乐性的同时,发挥着消除观众因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和文化折扣的作用,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更好地理解本國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创造和文明的进程。《包宝宝》的题材选择具有普适性,能够减少因为文化隔膜产生的文化传播阻碍,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

3.1 主题选择的普适性

就主题选择而言,《包宝宝》将美食、家庭和爱这三者作为构建世界通用语言的重要主题。影片从华裔移民家庭的视角出发,由美食“包子”连接起整个故事线。电影片名中的“包”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字面含义,代表中国的传统点心“包子”;第二层则是由于“包”与中文当中的“宝”谐音,寓意每个孩子都是母亲心中最疼爱的宝贝。导演石之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把美食、家庭和爱用充满东方元素的故事和画面串联在一起,将文化内化为极其美好的情感,并融入了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包宝宝》在题材选择上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容易被不同国家及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接受和理解,不需要依赖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

3.2 沉浸式的文化透视

好莱坞导演雷尼·哈林认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应“真诚地讲好一个具有文化价值的故事”,影片的主题确立与素材选择不止局限于群体的宏观历史与文化,还可以从群体的微观日常生活入手。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优质媒介,应在维持其文化独特性的前提下削弱文化折扣,减少文化屏障。《包宝宝》创造性地将充满东方元素的动画场景、充满东方气质的人物形象和充满东方特色的音乐设计巧妙地融合起来,营造了东方元素的视觉意境和视觉记忆,自然地把表达情感的方式、饮食习惯、娱乐消遣和家庭关系融入短片的细节之中。

4 结语

《包宝宝》在当前国际化的影视背景下,规避了文化元素的不恰当堆砌,在西方的电影制作背景下还原了真实的动作和场景。开篇镜头母亲揉面的动作写实地还原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做包子的流程,影片中极具中国特色的室内铺陈,以及反映了中国传统习俗文化的“福”字挂历、点心铺的财神日历、家中冰箱上贴的“囍”字、厨房里的各种中国调味料和令人熟悉的碗碟花纹样式,都以极其细微且自然的方式将观众引入沉浸式的文化透视中,以自身特色和文化融入实现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为东方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以及国际跨文化传播的创新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惠妃.浅析短片反转叙事中视听手法的运用[J].视听,2020(11):74-75.

[2] 王磊.电视话语制码解码的三个阶段——重新解读霍尔的电视话语制码解码理论[J].当代传播,2003(02):75-77.

[3] 周靓妤.从霍尔传播模式看巴赞“长镜头”理论[J].视听,2015(05):142-143.

作者简介:李新杨(1998—),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李剑(1981—),男,江苏南通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电影学、数字媒体。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6345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