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艺术科技

汉语中直系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内涵探析

汉语中直系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内涵探析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产生了数量繁多、种类丰富的亲属称谓词,其中有一部分沿用至今,成为当代人际交往的常用词。本文将汉语中常用的直系亲属称谓词分为四类:父母相关、夫妻相关、子女相关、兄弟姐妹相关,通过字形溯源、词义演变考察、文献举证等多种方法,分析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语;称谓词;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2

汉语有着丰富的亲属称谓词,它们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结合的产物[1],是“‘站在自己的文化土壤里”[2]发展而来的,其门类齐全,而且代代沿承[3]。如今人们常用的直系亲属称谓词部分源自汉民族固有称呼,部分来自地方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兼容并包,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4]。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5],直系亲属称谓词中有一部分传承至今[6],成为现代汉语及部分方言中称呼亲属的常用词汇,人们可通过它们“探得彼时语言使用的实际面貌”[7],这些词汇颇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以现代汉语为例,其中常用的直系亲属称谓词大致可分为父母相关、夫妻相关、子女相关、兄弟姐妹相关四类。

1 父母相关

1.1 父亲相关

《说文解字·又部》:“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父小篆形体作,其古文字字形像一只手持着手杖,意为举杖教以规矩。“家族教育重视的是家族的延续和家族精神的传递”[8],该字形展现出父亲在古时家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家规的制定者、执行者和教授者,它是儒家德文化传承的“符号载体”[9]。如今人们同样认为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对家庭“肩负着积极教育的责任”[10],这是对于“父”字早期形态中“贵德”[11]内蕴的继承,并“深深融入我们的国民性格”[12],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认同”[13]。如今,父亲多被称为“爸爸”,《康熙字典·父部》:“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吴人呼父曰爸。”从“巴巴”到“爸爸”,为了增强表意性而多增加了部件[14]。从“夷语”“吴人”可看出,“爸爸”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东部地区,在以中原为中心的传统华夷观念看来,这可谓是“边地”。现代常用的“爸爸”或许是自少数民族语言或吴方言演变而来。同时,对父亲的另一称呼——“爹”也广泛流行于口語中,如今在广大农村地区,这一称呼相比“爸爸”更为常见。

父亲的父母,即祖父母。“祖”字早在《诗经》中即可见到:“似续妣祖。”《说文解字·示部》:“祖,始庙也。”即指宗庙、祖庙。《康熙字典·示部》:“祖,父之父也。又先祖,始祖,通谓之祖”。从汉至清的释义演变中,“祖”所蕴含的家族之始的意义基本未变,这展现了祖父母在家族中的高辈分以及家族之“源”、家族之“根”的地位,体现了“尊祖敬宗”的“民俗心理”[15]。在现代汉语中,祖父与祖母多被称为“爷爷”与“奶奶”。“爷”是“从父耶声”的形声字,原被用于称呼父亲,如《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而其作为祖父的称谓一般认为始于近代汉语,现常叠用其字构成“爷爷”以表示祖父,或范围扩大称呼与祖父年龄相近、辈分相同的男性。“奶”应是“嬭”的今字,“嬭”在《康熙字典·女部》中有“楚人呼母”和“乳也”两种解释,前者与“奶奶”这一称呼中包含的已婚已育女性的信息相关,后者与“奶”字的“乳汁、乳液”之意相同,两者均与“妇女”联系紧密。《汉字字源·女部》:“奶,会意字。从女,表示女人的乳房;从乃,乃是奶的本字,像低头垂手的妇女,突显其乳房。”从元明清时代的白话小说和说唱文学可知,“奶奶”在以前可指母亲、祖母、祖母辈妇女、已婚妇女、姐姐等人,也可以是奴仆对女主人的称谓,其使用范围远大于今天常用的“奶奶”。

1.2 母亲相关

《说文解字·女部》:“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母”的甲骨文字形作,像一个人抱着孩子或是正在给孩子喂奶。两种解释均道出了母亲在古时家庭中的责任:哺育抚养孩子。如今,人们称母亲为“妈妈”,这种称呼方式早在三国魏《广雅》中就已出现:“妈,母也。”在如今的许多农村地区,沿用了“娘”这一称呼。《说文解字》收录了“孃”“娘”,《说文解字注》释此二字:“又按广韵,孃,女良切,母称。娘,亦女良切,少女之号。唐人此二字分用尽然,故耶孃字断无有作娘者。今人乃罕知之矣。”可见,在唐代,“孃”专称母亲,“娘”用以指代少女,两者区分明确。而随着语言使用的发展演变,两字逐渐合为同一字的古今字形,如今“娘”字与“母亲”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一称呼在部分方言地区和农村地区仍普遍使用。“娘”所具有的“少女”意义更多体现在“姑娘”这一复合词中。

母亲的父母,即外祖父母,前加“外”与祖父母区分,这是长期以来父系社会宗族维系以男性为主导、女性为从属的体现。如今普通话中对外祖父母有两种常用称呼:外公/外婆,姥爷/姥姥,北方地区多使用“姥爷/姥姥”,南方更多用“外公/外婆”。“公”“婆”是对长者的常用称呼,前加“外”表明二者在传统家庭中与父系亲缘相比为“外人”的亲疏远近关系。《经籍籑诂》:“姥,妈母也。”姥爷/姥姥即有母亲的娘家人之意。

父母是家庭的中枢与骨干,与其相关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今人了解中国古时社会的“文化民俗、社会制度、语言文字”[16]等,颇具“语言研究、历史考证等方面的使用价值”[17]。

2 夫妻相关

现代人在向他人介绍自己的配偶时常说“这是我丈夫/妻子。”“丈夫”最早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即已出现,如《穀梁传·文公十二年》中“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现在“丈夫”的意思为男女二人婚后女性的配偶,这一意义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研究明清小说可知,明清时期与如今意思相同的“丈夫”一词就已在民间口语中被广泛使用。

《说文解字·女部》:“妻,妇与夫齐者也。从女从屮从又。又,持事,妻职也。”其小篆字形为,像女子手里拿着工具从事劳动。由此可知,在结婚成家后,妻子作为男性的正式配偶,在家庭生活中需要承担相应的生产劳动责任。“妻子”在古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妻子和儿女的合称,二是男女二人婚后男性的配偶。《诗经》中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现代人所说的“妻子”沿用的是第二个义项。

3 子女相关

对自家的男孩,人们基本上都称“儿子”。《说文解字·儿部》释“儿”道“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释‘兒为‘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作为部首的“儿”因位居人下,故以笔画诘屈表示这种地位之差,小篆字形作。“兒”是现今所用“儿”字对应的繁体字形,表现的是婴儿刚出生时头颅骨尚未合拢的情况,小篆字形作,意即“小孩”。《说文解字·子部》:“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说明其与万物繁育与滋生有关。“子”在古代指儿女,如今专指儿子。

对自家的女孩,人们的称呼较为多样,除了“女儿”,“姑娘”“闺女”使用频率也较高。在宋元以前,“姑”“娘”作为单音节词分开使用,宋元以后组成一个复合词,并沿用至今,现用于指称年轻女子,该义来自“娘”,《宋本广韵》释“娘”为“少女之号”。“闺女”中“闺”是旧时女子居住的内室,因此该词最初的意义指“未出嫁的女子”,如今则与“出嫁”的义素无关,成为年轻女子的泛称,并可用于称呼自己的女儿。

4 兄弟姐妹相关

4.1 兄弟相关

《说文解字·兄部》:“兄,长也。从儿从口。”兄的小篆字形为,说明此字指代的是同辈中年龄最大的那位。普通话中则有“哥哥”这一更加常用的称呼。“哥”古同“歌”,《说文解字·可部》:“哥,声也。”“兄长”之义应为后借。

《说文解字·弟部》:“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弟的甲骨文字形为,段玉裁认为该释义意为“以韦束物,如辀五束、衡三束之类,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即用苇绳系束物品,不同的物品缠绕的圈数不一样,因而产生了次第。以“弟”为声符所造的“悌”本义为敬爱兄长,泛指敬重长上,其意义与重视次第相关,与“弟”的本义有所关联,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构建融洽同辈关系的要求[18],渗透了“三纲五常”的思想[19]。

4.2 姐妹相关

“姐”并非古代汉语原有,而源于蜀地方言。《说文解字·女部》:“姐,蜀谓母曰姐。”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道:“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可知,早期“姐”有“母亲”的含义,且源自蜀地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同辈比自己大的女子”应为后起义,这一义与古代汉语原用的“姊”相同。如今“姐”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较“姊”普遍,甚至取代了原本“姊”的地位,原方言义“母亲”的使用频率让位于后起的“女兄”义,后者成为了中心义。在不少方言中,“姐”表“母亲”的用法至今仍存。

由上可知,“‘姐表母亲义的用法一直带有浓郁的方言色彩”“汉语通语在借方言词‘姐表女兄义后才漂白了‘姐的方言色彩”[20]。

“妹”在《说文解字·女部》中被释为“女弟也”,在《说文解字注》中被释为“女子后生曰妹”,意为年纪比自己小的同辈女性。这一义沿用至今,语义较为稳定。

5 结语

汉语中的直系亲属称谓词根植于汉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基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很多称谓词的词义产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如今人们熟知的亲属义。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亲属称谓词有一部分是古代汉语中就有的,有一部分源自少数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

亲属称谓词不仅是作为一种特殊称呼而存在是,它还体现了中国自古至今一脉相承的家庭观念和中国人对家族管理、家风培育、家训实践的思考与智慧。以古为鉴,启迪当代,这些思考与智慧对于当今中国人维护家庭和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艳丽.语言学视域下的2016年网络流行语[J].安徽文学(下),2018(08):101-102,114.

[2] 袁曉强.我国单口喜剧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脱口秀大会》为例[J].戏剧之家,2019(07):100-101.

[3] 周阿根,顾若言.石刻文献编辑过程中文字处理的思考[J].中国文字研究,2020(01):120-125.

[4] 汪心玥,杨杰.论《金瓶梅》人物语言的艺术性[J].汉字文化,2020(07):39-40,42.

[5] 董萌.汉服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研究[J].汉字文化,2021(04):159-160.

[6] 贾劼晗,周阿根.试论传播学视域下新媒体对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9(07):215-216.

[7] 顾若言,周阿根.苏州出土墓志词语释证[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9(04):68-71.

[8] 许建邦.《世说新语》中名士风流与家庭教育的矛盾[J].汉字文化,2019(14):131-132.

[9] 杜雨季.全媒体时代扬州书店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2019(06):36-38.

[10] 蒋雨涵.电影《我们俩》中的独居老人与人文关怀[J].汉字文化,2020(19):114-115.

[11] 徐茜妍,周阿根.宗教学视角下的南京地名研究[J].安徽文学(下),2018(10):117-119.

[12] 贾劼晗.《永州八记》中生态美学思想探略[J].汉字文化,2019(18):188-189.

[13] 潘宁.从修辞学看网络热词的传播效应[J].现代语文,2019(03):128-132.

[14] 侯寅寅.明代墓志俗字类型探析[J].汉字文化,2020(15):111-112,134.

[15] 金艳丽,周阿根.基于墓志文献的五代丧葬习俗研究[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05):66-69.

[16] 杨筱婉.南京出土墓志词汇研究与《汉语大词典》修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09):34-35.

[17] 顾若言,周阿根.唐代源序夫妇墓志录文校补[J].安徽文学(下),2018(08):14-16.

[18] 顾雯清.古代书院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汉字文化,2020(20):189-190.

[19] 孙名瑶.论宋朝蒙学教育及其当代启示[J].汉字文化,2019(14):86,90.

[20] 李小平,曹瑞芳.汉语亲属称谓词“姐”的历时演变[J].汉语学报,2012(02):35-40,95-96.

作者简介:李婉钰(2001—),女,湖北荆门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生态文学、先秦诗歌、古代汉语。

指导老师:周阿根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6349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