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艺术科技

张恨水及其悲剧艺术分析

张恨水及其悲剧艺术分析

摘要:张恨水笔下女性的爱情,大多都在开始的时候令人称羡,最后却都变成了一出出爱情悲剧。这些深受压迫的女性,即使她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恋爱对象以及不同的恋爱模式,但是结局大多都是不可逆的悲剧。张恨水的悲剧艺术在这些作品中得以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古典悲剧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张恨水;悲剧艺术;《金粉世家》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老舍曾评价张恨水为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这可以说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评价了。张恨水先生处在一个过渡的时代,他一生中经历了多次革命和战争,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张恨水的一生无疑是不幸的,但也正是这种不幸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源泉。所谓“时势造英雄”,张恨水正是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成了文学领域内实至名归的传奇。

1 张恨水的婚姻经历与《金粉世家》爱情悲剧的联系

张恨水的第一段婚姻是母亲决定的包办婚姻,对于婚后生活的无奈与失望使得他对旧式包办婚姻感触至深,这种无法实现夫妻双方精神契合的包办婚姻对于张恨水来说无疑是悲剧,而在《金粉世家》[1]中,他将这种悲剧普遍化了。

金府的少爷和小姐在父母包办的旧式婚姻中生活得并不幸福[2]。大少爷金凤举和姨太太吴佩芳表面上琴瑟和谐,金凤举却一直打着小怜的主意,在小怜出走后又娶了妓女晚香;二少爷金鹤荪和妻子程慧厂各不相干,程慧厂每日热心于公益,从一次家庭募捐中便可看出她对自己丈夫的不满;金家的家长金总理金铨也是表面上威严,在三姨太翠姨面前却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在作者笔下,金府所有的包办婚姻都是不幸福的[3]。

之后,张恨水又有过两段自由婚姻。第一段是与胡秋霞的婚姻,两人有过甜蜜时光,可这并不能满足张恨水对于真正的爱情的期盼[4]。对于张恨水来说,胡秋霞是他那段艰辛日子里的依靠,可以说,若没有胡秋霞将一切繁杂的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张恨水是无法全心贯注地进行创作的,是胡秋霞成就了他[5]。但是在贫苦人家长大的胡秋霞,知识水平注定达不到张恨水的期待,這段婚姻很快就出现了裂缝。对于张恨水来说,灵与肉分离的爱情是无法长久的,真正的爱情更需要精神的契合[6],这一观点也从《金粉世家》中金燕西和冷清秋的婚姻中折射了出来。书中第一回“陌上闲游坠鞭惊素女”是燕西初见清秋,生在金粉丛中的燕西见惯了倚红偎绿的事儿,被一身素净装饰的清秋惊艳,不看尤可,一看便丢了魂儿。可以说,燕西对于清秋的喜爱从一开始便是见色起意;而冷清秋也迷恋于不同于其他纨绔子弟的燕西,接受了他的示好,殊不知那只是燕西在自己面前的伪装。男方只想依靠家业浪荡此生,女方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力施展,这样两个追求不一的人却因为对彼此表面的迷恋贸然走进婚姻,最终注定会分开,这又何尝不是张胡二人灵与肉分离的婚姻的真实写照呢[7]?小说结尾,清秋居住的小阁楼燃起了熊熊大火,这把火烧毁了金冷的婚姻,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这种没有心灵交流的婚姻的否定[8]。

张恨水的第二段婚姻是与周南的自由婚姻,两人因《啼笑因缘》结缘,很快坠入爱河,琴瑟和谐,走完一生,可以真正称之为灵肉契合的婚姻[9]。

从张恨水的这两段婚姻可以看出,自由婚姻也不尽然全是幸福的,在选择伴侣时,见色起意、一见钟情者不在少数,可真正的爱情不能只建立在美丽的容貌之上,两人之间有心灵的交流是更为重要的。张恨水在《劫余诗稿》中讲到过一件事,住在海棠溪的时候,一天,周南在山窗外晒旧书,发现一张残破的旧报,上面是一首五言古诗,题目为“悠然有所思”,但“独缺署名”[10],她诵读再三,觉得很像张恨水的作品,便拿给他看,笑着说:“此似君作,发表于《南京人报》者乎?”这件事让张恨水兴奋不已,他写道:“余大笑,因吟曰:喜得素心人,相与共朝夕。”此处的“素心人”就是心地纯洁,淡然处世,能把日常生活过出诗意的人,显然,这才是张恨水心中向往的人。与周南结婚时《金粉世家》的写作已接近尾声,因此书中并未描写夫妻之间这种简单的小幸福,我们也难以在书中找到作者这段婚姻的痕迹,但前两段婚姻的痛苦、失望与迷惘在书中都是可以感知到的[11]。

2 张恨水悲剧观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所谓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张恨水的小说特点鲜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总是带有悲伤脆弱的特性,女主人公则带有更多的世俗特性:因为金钱背叛爱情[12]。相对于喜剧而言,悲剧是更能打动人心,更易引起共鸣的,经历痛苦之后的大彻大悟才称得上新生,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2.1 “红颜薄命”式叙事

“红颜薄命”[13],顾名思义,指的是容貌美丽的女子时常遭遇不幸,暗示了一个又一个悲剧故事。“红颜薄命”不仅是一个成语典故,同样也是一个文学词语,代表了一种文学现象。纵观古今中外有关情爱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红颜薄命的例子,如我们十分熟悉的杨贵妃、王昭君、西施,谁不是美艳得不可方物,谁又不是命途坎坷呢[14]?

2.2 张恨水悲剧观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张恨水先生的作品正是“红颜薄命”这一文学现象的很好体现,也是其悲剧观念的具体体现[15],下文以《金粉世家》《春明外史》两部小说为例展开具体分析。

《金粉世家》素有“新红楼梦”之称,《红楼梦》中红颜薄命的女子数不胜数,无一不使人哀叹惋惜,而被放在一起比较的《金粉世家》也不外乎如是。《金粉世家》中刻画得最典型的“红颜薄命”形象非冷清秋莫属,她的悲剧主要源于丈夫的用情不专和不思进取。张恨水赋予了冷清秋优于常人的外表和追求,也赋予了她无法免俗的对金钱的欲望,却没有赋予她一个与金家旗鼓相当的豪奢背景,使其悲剧的发生不可避免[16]。

《春明外史》中,才子杨杏园与雏妓梨云一见倾心,但一场好姻缘却随美人的香消玉殒化为一缕烟尘。之后,杨杏园又爱上出身大家却因非正出而飘零的李冬青,才子佳人心心相印,但李冬青却因先天的疾病不能和杨杏园结合,因此想促成杨杏园和史科莲的婚姻,然而杨杏园始终恋着李冬青,史科莲只得怅然离开北京。从此,杨杏园心灰意冷一心学佛,等到李冬青前来看望时,杨杏园早已圆寂了[17]。小说中,主人公之间真挚的感情无疑是存在的,然而依然成就了两组爱情的悲剧。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是贴合现实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是无法容忍一个才子和妓女在一起的,这成就了杨杏园和梨云的悲剧。正是张恨水小说中的这种真实性,才让悲剧更能引起读者共鸣[18]。

3 张恨水对古典悲剧的继承与发展

在我国古典戏曲中也不乏悲剧经典,如《窦娥冤》《牡丹亭》等,然而,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在最后大多都会刻意营造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减弱了作品原有的悲剧力量,使得这种悲剧效果不足以撼动人心,慢慢也就造成了中国文学缺乏真正的悲剧的格局[19]。

悲剧被称为“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古今中外的作品中,《俄狄浦斯王》可以看作悲剧感最强的作品之一[20],无论俄狄浦斯和他的父母如何抵抗杀父娶母的神谕,最终都无法摆脱这一命运,一步一步走向悲剧。故事中,真正的悲剧并不是这个神谕本身,而是俄狄浦斯和他的父母在一系列反抗行为后最终还是命中注定地踏进了这个困境,抗争之后的毁灭无疑是更让人心疼的。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针对“悲剧性”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在欣赏悲剧时,我们感悟到的抗争精神就是悲剧带给我们的力量,悲剧实质上是对反抗的赞扬[21]。

李平、金玉生对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进行文化解读时提到,“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局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22]。中国的悲剧受到“尚圆心理”的制约,往往会选择迎合读者的口味,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悲剧性的缺失非常严重。张恨水在继承了古典小说某些传统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小说悲剧意味不够浓厚的缺憾,因此在作品创作中,他有意识地放大了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意味。李冬青、冷清秋、史科莲等作者精心塑造的主要人物,最终的结局无一不是以悲剧收尾[23]。冷清秋显然是张恨水心目中理想的“红颜”形象,她清纯美丽,文采出众,有着高于男子的追求,却还是被困在了牢笼里。冷清秋的悲剧不仅源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也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小说最后,从金燕西主演的电影中可以看出他仍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冷清秋始终无法看到金燕西的改变或歉疚,这不禁让读者的愁绪更深一层。从这个角度来看,张恨水致力于将悲剧极端化,没有刻意营造浪子回头、幸福美满的结局,这不仅是其悲剧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在继承古典悲劇基础上的一大创新[24]。

4 结语

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嗟夫!人生如此,岂非玄妙不可捉摸之一悲剧乎?悲剧给人以力量,因不完美而更具震撼力,失去的东西总是比得到的更加珍贵。人有时候很无奈,但有时候也很伟大,就如冷清秋一般,她在步入悲剧婚姻之后的觉醒是伟大的,是令人感动的,也具有启迪的力量,这就是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可以激起我们的共鸣感、怜悯感,从而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改变自身境遇的方式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沛林.小人物的大爱情——《金粉世家》对当下女性爱情观的启示[J].名作欣赏,2017(26):88-90.

[2] 高迪.哲学视域下的爱与美——柏拉图《会饮篇》[J].青年文学家,2018(26):159-161.

[3] 任安静.探析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54-55.

[4] 韩静怡.《红楼梦》中王熙凤人物性格特点赏析[J].汉字文化,2020(19):47-48.

[5] 郭思路.卢卡奇美学对现代虚拟美学的启示[J].汉字文化,2019(24):156-157.

[6] 谢蔚晖.基于生态女性视角批评威廉斯《心灵的慰藉》[J].汉字文化,2020(14):103-104.

[7] 严倩雯.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8(22):17-18.

[8] 刘璐萍.试析苏童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8(24):32-33.

[9] 王进怡.从沉默到言说——读《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J].汉字文化,2019(11):90-92.

[10] 曹顺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三维化”诠释——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问题理论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6):80-86.

[11] 杨广承.论金宇澄长篇小说《繁华》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8(27):60-61.

[12] 杨广承,刘中亮.浅析西方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的发展[J].汉字文化,2019(07):131-132.

[13] 张静屹.浅谈审美标准[J].汉字文化,2020(16):142-143.

[14] 殷源卜,陈冬玲.乡土文化中外嫁女的社会地位分析[J].汉字文化,2020(10):177-178,183.

[15] 何如意.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J].文学教育(中),2018(11):34-35.

[16] 陈国敏.试论《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J].青年文学家,2018(24):68-69.

[17] 谢蔚晖.荒诞时期的压抑与自由——解读王小波《黄金时代》[J].汉字文化,2019(11):27-29.

[18] 步路瑶.《变形记》中失衡下的人性探究[J].汉字文化,2020(23):125-126.

[19] 周以杰.传统人格理论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模式样构建[J].汉字文化,2020(15):185-186.

[20] 王进怡.从沉默到言说——读《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J].汉字文化,2019(11):90-92.

[21] 曹顺仙,周以杰.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诠释[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3):18-47.

[22] 曹顺仙,吴剑文.生态伦理视阈中野生动物保护优先的三个维度[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14-24.

[23] 董中兰,曹顺仙.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三维化”评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100-114.

[24] 周以杰,曹顺仙.右玉精神蕴含的绿色发展观及其现实启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1):20-27.

作者简介:芮映琳(1997—),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6359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