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中鲁艺是一所在战火中诞生的艺术学府,其感战争之所需、发文艺之先声、走群众之路线,培养了一大批革命文艺干部人才。受战争所限,华中鲁艺的创办时间不长,但它以新的名词、不变的精神、更迭的教育理念启示后人。经历史梳理,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在延续的基础上作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华中鲁艺教育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坚持文艺为大众服务,培养文艺人才,可视为艺术教育者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仍具有传承价值,为进行新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现实基础。
关键词:华中鲁艺;教育理念;传承;变迁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以下简称华中鲁艺)是新四军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于盐阜地区创办的冠以鲁迅名字的一所艺术院校。作为一所沿革至今的艺术院校,它的教育理念因历经社会变迁而日臻完善,每一阶段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变迁都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这种传承与变迁是党中央政策和国内形势变化的结果。
华中鲁艺传承至今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符合当下时局发展的,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以挖掘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艺术教育者的启发和价值。笔者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点,将华中鲁艺的80年历程分为抗战期与和平期两个时段进行论述。
1941年至今,华中鲁艺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局部调整。
1 坚持艺术为抗战服务的方针,培养革命文艺干部人才
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为华中鲁艺教育理念的雏形阶段。黄桥决战的胜利和新四军会师八路军南下部队等事件的发生,打开了苏北抗战的新局面,促成了刘少奇、陈毅等干部抵达苏北展开抗日斗争。1940年11月,陈毅与刘少奇等领导在海安会晤,针对战争需要和文化人集中这一情况,提出了创办学校的设想,目的是争取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参加根据地工作,使文艺成为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有力武器。在对文艺人才的强烈需求下,延安鲁艺的蓬勃发展成为华中艺术学校的“模范”,这也是定名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缘由。
作为鲁迅艺术学院的组成部分,华中鲁艺雏形阶段的教育理念与延安鲁艺一脉相承。1938—1941年,延安鲁艺发表的重要文件分别体现了教育理念的三个重要阶段:第一,基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需要,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和《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宣言》发表,旗帜鲜明地表述了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是延安鲁艺的创办动机;第二,1939年罗迈的报告《鲁艺的教育方针与怎样实施教育方针》,沙可夫和赵毅敏分别发表的《鲁迅艺术学院创立一周年》《鲁迅艺术学院展望》,三篇文章都强调延安鲁艺要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指导,培养中共需要的文艺干部,做到以成为中共文艺政策堡垒为教育理念;第三,1940年洛莆发布的《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和今后的任务》和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指明了为适应抗战建国需要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1]60-62。延安鲁艺三个阶段的教育理念虽然因国内形势和中共政策的变化而演变,但自始至终都贯穿培养文艺干部人才的根本理念,故华中鲁艺雏形阶段的教育理念也一以貫之。
华中鲁艺是在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领导下创建起来的,刘少奇和陈毅对华中鲁艺的创办动机有着旗帜鲜明的陈述。刘少奇同志建校前就强调要用文艺宣传鼓动群众,他本人也始终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坚持文艺为抗战服务,这也成为贯穿华中鲁艺雏形阶段的教育理念[2]。陈毅同志把鲁艺的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培养人才上,认为“要普遍地开展文化工作,只靠现有的文化工作者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靠自己“培养出大批的文化工作同志”[3]22。在《关于文化运动意见》的讲话中,他毅然决定要在苏北开展一场规模巨大的新文化运动,组织起一支坚强的文化队伍,开辟抗日的文化战线[3]18。陈毅认为开辟和建设抗日根据地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培养文艺干部人才,宣传发动群众是头等大事。两个文件都论述了两点内容:一是自力更生培养文艺干部人才;二是艺术要为抗战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两点明确了华中鲁艺雏形阶段的教育理念。
2 首次提出人才培养“专门化”,开拓文艺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
1941年2月至1941年8月为华中鲁艺教育理念的发展阶段。华中鲁艺作为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个分支,教育理念从雏形阶段到发展阶段都与延安鲁艺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1941年上半年,延安鲁艺发布了《艺术工作公约》和《敬告全院教职工书》,与之前文章不同的是,文中提出:一方面要努力培养为抗战服务的大众人才,另一方面开始着手培养文艺专业人才,提高文艺的全国影响力[1]62。这两方面在领导人的发言中得到体现。在华中鲁艺成立大会上,刘少奇表示要把华中鲁艺办成华中根据地的艺术堡垒,培养抗战文艺尖兵;1941年4月17日,在苏北文化协会成立大会上,陈毅作了《为广泛地开展苏北新文化事业而斗争》的讲话,他希望各位实际工作者能终身陪伴文化事业并将其专门化,依靠群众,深入群众,成为大众的文学艺术家[4]。作为华中鲁艺的创办人,刘少奇、陈毅的发言对于华中鲁艺的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既延续了之前建立的培养抗战人才的教育理念,还在此基础上表明华中鲁艺教育理念可以从人才培养的普及化向专门化变迁。
抗战时期的延安地区相对稳定,发展文艺有相对自由的空间。而华中地区是抗战的重要枢纽,比如由蒋介石发动的皖南事变就阻碍了盐阜地区文艺的发展。1941年初,在苏北文化界人士座谈会中,华中鲁艺研究了文艺通俗化、大众化问题,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在华中鲁艺整个教学活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华中鲁艺师生始终贯彻教学结合实践的原则,各系在各自的领域里都以艺术为武器,落实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如美术系从民间生活中挖掘素材,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绘画作品;文学系以笔为力量,巧用“顺口溜”的形式,创作新颖且通俗易懂的诗歌;音乐系、戏剧系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地方特色创作表演,深入农村、部队开办演出。1941年7月,《江淮日报》登载了《鲁艺辅助夏令营文娱工作》《活跃在农村中的鲁艺》两篇文章,从中均可窥见分院师生以多种形式武装农民,鼓动群众抗战士气,普及抗战文艺的身影,成果颇丰。分院发展阶段的教育理念既延续了雏形阶段,又根据时局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一是首次提出人才培养专业化的理念;二是明确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始注意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并展现了它的社会价值。
3 坚持贯彻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明确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1941年8月至1942年底为华中鲁艺教育理念的成熟阶段。1941年8月,刘少奇同志在了解北秦庄事件后,明确指出新四军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一切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第二,作为有文化的军队,要尊重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吸取北秦庄事件教训,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改建分院,成立军、师鲁工团,前者偏重音乐,后者偏重戏剧。两个鲁工团继续贯彻执行分院雏形和发展阶段的教育理念,略有不同的是,其面向部队和群众的程度更深,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占据主导地位。在理论教学上,军鲁工团于成立初期,在短暂的理论学习后开展了群众性创作活动,当时也成了苏北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美术组成员也开始探索有地域特色的创作道路,如当地特有的“牛印”,推动军民关系一家亲。后因战争原因,军鲁工团再次作出调整,以戏剧和音乐为主,更好地宣传抗日,服务群众。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讲话,系统地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方针政策和创作方法。他提出:“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5]859具体化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5]857,强调文艺的首要服务对象是工农兵,鼓舞文艺工作者,深入抗战一线,努力创作反映时代先声的文艺作品,为文艺道路的发展指明了总方向。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为军、师鲁工团教育理念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钱俊瑞同志将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传达给军、师鲁工团的师生们,他们纷纷自发深入火热的群众斗争生活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特别是在戏剧、木刻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1942年底,新四军为预防日伪军在盐阜地区进行二次“扫荡”,决定实现“精兵简政”,军、师鲁工团就此解散。
苏北根据地的文艺是在我党领导下开辟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后,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华中鲁艺的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变迁与毛泽东思想也密切相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毛泽东一直对抗战文艺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例如,1936年,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毛泽东提出从文的方面宣传教育群众抗日;1938年,在鲁艺成立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希望艺术家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创作;1940年,他作了《新民主主义论》的长篇演讲,为革命文艺发展整理思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对于革命文艺的思考也不断深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一直指引着华中鲁艺教育理念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华中鲁艺将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教育理念的“方向盘”是正确的,这有着全国范围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4 传承新四军华中鲁艺红色基因,沿袭师范教育优良传统
1958—2021年为华中鲁艺教育理念的传承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盐城鲁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间段。1958—1966年是繼承发展阶段:1959年9月,为纪念鲁艺华中分院成立20周年,将1958年成立的“盐城专区艺术学校”改名为“盐城鲁迅艺术学校”,从而使华中鲁艺这所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院校有了唯一的、合法的继承学校;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阶段;1976—1993年是全面复苏阶段;1994—2021年是快速发展阶段[6]。
盐城鲁艺前校长彭彪奎的《继承与发扬鲁艺传统》一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50年内华中鲁艺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变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二是教学结合实践,坚持走为大众服务的道路;三是尊重和爱戴知识分子;四是培养优秀人才;五是贯彻革命传统教育,延续红色文化基因[7]。从中可以见出,新中国成立后的鲁艺的教育理念继续延续着抗战时期的鲁艺精神,贯彻革命传统教育,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培养地方文化艺术人才。
2005年12月底,盐城鲁迅艺术学校整体并入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并保留校牌。2016年1月,盐高师、阜高师合格并升为盐城幼专,学院逐步确立了把“小鲁艺”办成“大鲁艺”的目标,坚持以“传承新四军华中鲁艺红色基因,沿袭师范教育优良传统”为教育理念,华中鲁艺的红色基因得到进一步延续。
5 结语
华中鲁艺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变迁,归根到底就一句话:这种教育理念是与党同呼吸的、是与人民同命运的。它切合乡情,适应时需,顺乎民意,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这是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对过去的这些措施和经验,当然不能照搬照用,需要总结继承我党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奋发努力,探索前进,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闵靖阳.延安鲁艺教育理念的演变[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01):60-64.
[2] 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盐城市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刘少奇在盐城[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127-129.
[3] 刘则先.熏染硝烟的文化[M].盐城市印刷厂,2000:18-22.
[4] 计高成.陈毅在盐城[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97-100.
[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859.
[6] 陈德田.论华中鲁艺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与传承[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1):122-123.
[7] 朱泽.新四军的艺术摇篮[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350-362.
作者简介:吴梵(199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