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艺术科技

传统手工艺非遗展示设计策略研究

传统手工艺非遗展示设计策略研究

陈华新 傅程凌 郝莹 张晓梅

摘要:我国传统手工艺门类繁多、历史悠久,是社會发展过程中百姓创作、享用、传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基于传统手工艺特性,结合相关展示空间现状、案例分析,从活态性、地域性、传统性和整体性四个方面探讨传统手工艺多元化的展示原则及策略,以期为手工艺非遗展示空间设计提供思路。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展示体验;活态传承;非遗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截至2020年,我国公布的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1709项名录中,传统技艺类项目有327个,占全部非遗项目的19%。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1]。2016年“振兴传统工艺”被写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在政策的推动下,传统手工艺非遗的文化价值得到重视与呈现,越来越多振兴手工艺的项目陆续开展,传统手工艺正在以多元化的方式重获新生,相关展示活动数量不断增加。

1 传统手工艺非遗展示发展概况

1.1 传统手工艺展示空间概述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近年来相关组织机构纷纷出台有关政策保护传统手工艺文化。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六条指出,国家及政府提倡和鼓励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场所[2]展示和发扬非遗文化代表项目。在法律法规、政策与国内外展示活动的共同推动下,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展示设计不断发展,承担起手工艺文化保护、传承与宣传的重要职责。

经调查研究,我国目前与手工艺有关的展示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固定常设展览,如地方博物馆和展览馆,这一类型的展示空间承担了历史文化保护、展示、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职责;二是临时专题展[3],这一类展示空间大多为临时搭建,展示种类繁多、主题分区明确;第三种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其展示理念基于文化整体观,注重维护某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进行有计划、动态性的整体保护与展示。

1.2 传统手工艺展示设计现状与问题

传统手工艺作为“无形”的文化,与“有形”的文化相比,在展示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展示方式以静态为主,可表现为图文说明、录像讲解等,而传统手工艺作为以“无形”的技艺、生活、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更注重活态性与互动性,仅仅依靠传统静态展陈的方式是远不能展现其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的。因此,手工艺展示需要凭借更加多元灵活的展陈方式与空间氛围,使观众融入所设计的场景之中,逐渐升华到精神层面的展示,是从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的展示过程。现阶段手工艺展示设计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展示空间叙事方式单调、展示手段单一、观众参与性不强等问题。

1.2.1 展示空间叙事方式存在问题

加强展示内容与空间序列的连续性,让观众获得更客观、完整的信息。多数展示空间缺少这样的完整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部分展厅在设计之初都没有对参观流线进行系统规划,它们更注重工匠作品的展示,却忽略了手工艺术作品的生发过程,最终使观众获得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

1.2.2 展示方式单一,科技化程度不高

对于“无形”的手工技艺的展示需要从多个层面和维度来演绎。现阶段,相关手工艺展示方式单一,空间同质化情况严重,主要延续了静态的图文结合、录像播放、场景还原等形式。另外,一些展示空间没有将艺术文化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数字媒体、创意设计相融合,整体体验比较单调乏味,观众很难在这样的空间中对传统手工艺产生兴趣。

1.2.3 参与互动性较低,体验感不强

传统手工艺术作为百姓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展示设计中不能缺少对人这一主体的考虑。展示空间不能只局限于手工艺术作品与技艺的输出式展现,更要注重不同观众的体验与反馈,增强观众在展示活动中的参与体验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2 传统手工艺特性与展示设计关系

2.1 活态性与展示方式

非遗最重要的特性是活态性,传统手工艺亦然。所谓“活态”,是以“活”的姿态根植于百姓的生活中,在不断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保持生命力,具体可表现在人与社会两个层面。传统手工技艺需要人的活态传承,需要人在参与过程中创造出的价值,即造物思想与情感等,要将这样的技艺传递给下一位传承人,最终使文化长久延续,动态发展。传统手工技艺能够长久保留下来,离不开其与所在地方基质和习俗的契合,社会环境为多元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传统手工艺术为社会面貌增光添彩[4]39-59。

活态性也是传统手工艺展示设计中最重要的特性,可通过互动性强的展示装置实现。如设计体验区域,拉进观众与传承人之前的距离;将展示与老字号商铺结合,复原过去的生活场景等等[5]33-36。活态展示设计可以让观众更真实地认识传统手工艺及其生产生活面貌,以多元活态的方式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与情感共鸣。

2.2 地域性与展示环境

传统手工艺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一种技艺,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产生于特定的地区和民族之中,是人们生活习俗、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内容和形式都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当地独特的时代文化和生活面貌[4]104。要运用灵活的设计手法,通过地方生活面貌与地域文化符号美化展厅,使空间环境具有地域文化韵味。

2.3 传承性与展示主体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性意味着手工艺可通过再生的传承方式得以延续,在这一过程中,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技艺传承方式局限性较强,多以家族或师徒制的方式传承延续。随着现代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的大繁荣,传承方式不必再拘泥于传统,传承的主体面向社会各个阶级,相关展示设计应该注重参观主体的特征与需求,合理布置展陈装置,增强交互性,扩大展示设计的职能,让观众在展示空间中也能够体验学习[6]。

2.4 整体性与展示内容

作為民族精神情感的产物,传统手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和自然环境、历史文脉、经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传统手工艺术的展示不仅是艺术作品自身,还包括其所依附的结构性生活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两个方面:生态环境的是指工艺本身、传承人及工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受众人群;文化环境体现在传统手工艺的形式与表现方式,与其他同根同源的艺术作品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文化整体[5]41。由此可见,传统手工艺的展示必须尊重艺术原生环境。

3 传统手工艺非遗展示设计策略

传统手工艺的活态性、地域性、传承性与整体性决定了相关展示设计在展示方式、环境、主题与内容上与传统展示设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设计方法上也要采用多元灵活的方式活化空间与展品。可以通过展示空间序列的安排、地域文化的表达、多维度的展示装置与轻松有趣的体验活动实现。

3.1 空间序列的安排

展示空间是将多元信息物化后,使多重空间、展品、装置高度统一的集合体。让观众在展示空间中获得完整的手工艺内容,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乃至精神上的启迪,是展示设计的最终目的。

首先,观众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的理解,必然会经过从浅显了解到深刻认同,不断深化、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因此,在参观流线的安排上应结合这一原理,采用递进式的叙事方式[7]103-104。空间、展品、互动装置应保持高度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其次,非遗活态性决定了传统手工艺非遗展示空间的布局与展示方式设计需更灵活,更具互动性,在空间布局上需要安排好静态展陈与互动装置的节奏感[7]104-106。整体展示方式要以静态展陈为主,其中穿插含有互动展陈装置的开放空间,以此拉近观众与展品之间的物理距离。随着观众观展的不断深入,观众对于展示内容的认知逐渐深化,此时就需要设计具有互动体验性的空间或装置,如沉浸式展厅等,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维度。总之,展示设计要通过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方式让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张弛有度,强化观展效果。

最后,由于各个展示空间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不同,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因此展示空间之间的过渡节点设计也是在空间布局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要整体把握展示叙事方式和观众情感体验,对于起过渡作用的通行空间、休息区等辅助空间,其设计方法要有别于主题展厅,可从侧面烘托展示主题,以新鲜的氛围感受帮助观众感悟手工艺作品的文化语境。

3.2 地域文化的表达

传统手工艺作为深刻烙有地域生活、自然人文印记的文化,一旦脱离了本土地域环境,其真实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被破坏。因此,相关展示空间环境除了要展示手工艺术基本信息以外,还应回归其所依附的生活环境,通过复原过去的生活场景,营造出“原汁原味”的生活氛围。这样可以使观众直观地认识到手工艺术生发的社会文化背景、发展历程,了解传统手工艺往日繁荣景象。还要提炼并重组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将抽象的符号具象地表现在展示空间中,使观众获得情感上的归属感。

3.3 丰富展示方式,搭建多维度展示装置

可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丰富展示方式,在展示空间中融入新媒体、新媒介,为观众呈现出更清晰丰富的手工艺流程和技艺等内容,从而补充静态展陈无法实现的虚拟效果。沉浸式展厅或互动性展陈装置可以借助情景交互的多媒体设备,将平面静态的展品立体化、动态化。例如,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借助多媒体声光技术,在传统剪刀作坊展厅中复原传统手工艺作坊式环境,仿制多个设备与道具,配合“叮当”的打剪声,并投影出工艺制作过程的录像,从视觉、听觉与触觉的多感官刺激下对手工艺进行展示[8]62-65。

3.4 提高人在展示空间中的参与体验感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性决定了非遗传承过程与展示空间中人的主体性地位,要综合考虑非遗特性与展示设计要求,注重不同参观主体的特征,丰富观众的多样性体验。传统展示空间中的展示方式主要通过单项式传播的形式向观众灌输相关展示内容,而手工艺展厅除了包含单项式传播外,还需要及时收集观众的感受与反馈。可将观众与工匠置于同一空间,两者在手工艺原生态环境中交流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观众回顾先前所获得的信息,另一方面观众在上手过程中,也能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全方位的感观体验,有效拉进观众与技艺之间的距离,让空间成为集教育、传承与体验于一体的场所。例如,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内设置有让观众体验的游戏空间,并会在节假日邀请民间经验丰富的匠人现场操作演示,实现了手工艺现场教学展示[8]65-68。

4 结语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历史文化瑰宝,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振兴,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展示空间对传统手工艺保护、展示、与交流起着关键作用,设计方法有别于传统展示方式,结合手工艺自身的活态性、传承性、地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系统性地规划观众参观流线;采用递进式的叙述方式,整体把握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的节奏交替,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由浅入深地了解专项手工艺的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构建多维度的展示装置,让静态的展品立体化、动态化,刺激观众的感官感受;设计互动体验环节,拉近观众与传统手工艺的距离,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实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罗微,张勍倩. 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艺术时空,2019(04):33-48.

[2] 凌照,周耀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3):117-122.

[3] 陈曦.非遗展示馆的体验(技艺类)服务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

[4] 麻国庆,朱伟.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2,39-59,104.

[5] 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01):33-36,41.

[6] 刘忠华,李若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方式与特征研究——以金陵老字号博览馆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71-73.

[7] 张彰,张婷婷.传统手工艺在博物馆中的展示体验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御窑金砖博物馆为例[J].装饰,2020(08):102-106.

[8] 陶学锋,许潇笑.从“无形”到“有形”——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1(01):59-68.

作者简介:陈华新(1960—),女,山东济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

傅程凌(1995—),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

郝莹(1995—),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

张晓梅(1997—),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6381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