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连接起来的桥梁,当前,它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合理运用语言艺术,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营造出良好的互动和情感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充分发挥出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运用语言艺术,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提升亲和力,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提高表现力,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感染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关键词:语言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承载着人的情感需求和思想意志,体现着社会的文化发展和文明程度。使用语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人类族群得以繁衍不息,人类文明得以保留绵延,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前进,都离不开语言。同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相似,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审美情趣的变化,独特的语言艺术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用语言艺术,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有效地传达给教育对象,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
1 语言艺术的含义及价值
“语言艺术”一词包含“语言”和“艺术”两个部分,“语言艺术”既涵盖了这两个部分共有的词意和作用,又不仅仅是这两个部分的简单叠加,其具有新的特定含义,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特殊价值。
关于语言的含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别。李宇明主编的《语言学概论》把语言定义为“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1]。在《语言的定义、功能、起源》中,许国璋认为,语言是由形态各异、各具功能的分离体组成的集合体,是人理性思考的产物,具有无限的创造力[2]。潘雅伦、周丽新在《语言功能及定义的视角对文化与翻译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浅析》中谈到,“语言是交流的一种表达形式,比如话语,手语和身体语言”[3]。尽管解释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学者们的论述中得出语言的基本含义,即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独有的符号系统,具有交流和沟通的基本功能。
在《艺术概论新编》中,章利国和杜湖湘总结到,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人类用以掌握世界、反映世界的表达方式,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和想象性的特点[4]。除了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外,艺术还具有各种价值。在研究界定艺术概念的过程中,陈岸瑛提出了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联系,艺术活动能够产生具有文化价值的产品[5]。杨守森在《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辨析》中,对艺术价值进行了广义和狭义上的区分,艺术价值广义上表现出来的既有认识和教育价值,又有道德和商品价值,狭义上则被定义为是一种价值判断[6]。根据学者们的论述不难看出,艺术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能够给人带来美和愉悦的享受,具有审美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和思想导向价值。
从词意和价值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将语言艺术概括为一种以语言为表现形式的特殊艺术,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增强语言使用的效果,在符合语言使用规范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语言进行加工,使之既具备语言交流和沟通的基本功能,又兼具艺术审美、文化教育和思想导向价值。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艺术,不仅能发挥出其本身价值,还能更好地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进一步增强高校育人、立德、成才的实效性。
2 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责任,它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思想道德体系尚在建设和塑造过程中的大学生,他们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素质修养等还不够成熟。教育者需要运用语言艺术,将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有效地传达给他们,在他们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长路上提供一盏引路明灯,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的崇伟信念。
2.1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除了教室环境、教学设备、教学内容等硬性因素外,教师的个人魅力、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等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软性因素也十分必要。其中,高超的语言艺术具有关键作用。
高超的语言艺术反映出来的是教育者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素养和较高的语言文化素养。首先,教育者通过语言艺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节奏,将专业理论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将党的历史与实际生活融合起来,将自身与教育对象统一起来,营造出教育者愿意讲、用心讲、灵活讲和教育对象愿意听、愿意说、愿意学的良好互动氛围,能够促使教育对象积极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接受教育者所讲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其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通过教育者的语言艺术营造出来的互动氛围,能够使教育对象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主动和教育者进行理论探讨和学习沟通,积极向教育者表达想法和倾诉感受,从而形成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情感氛围。这一情感氛围,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和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更加有针对性地了解教育对象的真实心理,及时解决问题。
2.2 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方方面面都面临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发展重点,需要着重培养教育对象的思想觉悟、理想信念、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应用语言艺术,能够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为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新思路。
教育语言生活化、专业语言通俗化、理论语言时代化有助于拉近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机械死板的政治语言和学科语言的单向灌输,而是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亲切自然的沟通过程。这能够调动教育对象的学习积极性,在润物细无声中塑造教育对象的理想信念,提高教育对象的政治觉悟,完善教育对象的道德品质,提高教育对象的文化素养,为社会主义的稳定良好建設和持续向好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接力者。
2.3 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恰当使用语言艺术,将积淀了几千年历史底蕴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用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语言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推陈出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明党的路线、政策、理论和方针,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思维,张庆熊在谈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时指出,“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国民的日常生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有重要关系,中国人理解马克思主义也是建立在中国已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7]。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增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能够传递出根植于历史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对象,又能夠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契合、汇合与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 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语言艺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具有独特而显著的艺术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施展出来的效用既不容忽视,也不能轻视。教育者应该如何做,才能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呢?运用语言艺术有律可循,有规可依,教育者可以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提升亲和力,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增强表现力,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感染力,创造性地开拓语言艺术的应用场景,创新性地扩展语言艺术的应用范围,进而推进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顺利和长远开展。
3.1 简洁明了接地气,提升语言亲和力
亲和力的来源是人对人的认同和尊重,接地气的语言传达出的是心与心之间的连接与意与意之间的通达,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朴实无华,亲切自然,易于为教育对象所接受。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入手,从教育对象的实际生活中总结出“学生气”的语言。教育者要深入教育对象的生活,敏锐观察其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了解其所见所闻和所喜所好,动态掌握其思想变化,并及时给予关心和关切,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需要、成长成才需要和人生价值需要。在全面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教育者要摆脱艰涩无味的授课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社会时代发展结合起来,用“接地气”的大白话和通俗风趣的学生话来讲解理论,阐释道理,在化空而泛为精且实、化“空中阁楼”为“脚下黄土”的教与学中,让教育对象体会到理论与现实的共鸣,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入教育对象的大脑,内化于心,并融入日常行动。
3.2 生动形象多比喻,提高语言表现力
语言的表现力体现在词汇的使用上,鲜活的词汇能够化平淡为生动,化无趣为活泼,化死板为灵动,表达出准确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提升教育对象的学习注意力。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具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教育者要巧用比喻,将深奥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具体的例子,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将理想信念比作人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钙”,能凸显理想信念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第二,要活用熟语,包括成语、典故、歇后语等,如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两个成语强调持续深入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言简意赅,震撼人心。第三,要妙用新词,时代在不断发展,语言也在推陈出新,教育者要选取合适的新兴词汇,有针对性地将它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如用“逆行者”“后浪”等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生动地展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
3.3 传统文化常出新,增强语言感染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精神和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自我身份认同、渊源历史认同和文化价值认同。教育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如其分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成长在中华文化环境里、浸润在中华文化熏陶中的教育对象来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使之感受到自身所具有的中华文化印记和时代对这种一脉相传的印记的认可与发扬,从而产生可亲可近的愉悦体验和深受鼓舞的探索力量。例如,“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等诗词,都阐明了实践对增长才干、积累经验的重要性。
教育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短小精悍、隽永有力的词语诗句,含义深远、凝练至简的史籍典故和耳熟能详、画龙点睛的经典名言,适当且巧妙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互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时代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仅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体现出中华语言的历史底蕴和艺术美感,更关键的是,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活动,激发教育对象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而在认同中产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
4 结语
语言艺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有力的纽带,一头连着教育者,一头连着教育对象,有助于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切实进入教育对象的耳朵中、大脑里,内化为其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其实际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尤其在当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教育对象的思维更加灵活,个性更加鲜明,反应更加敏锐,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合理运用语言艺术,用充满亲和力、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正确引导教育对象,以真理说服人,以真情感染人,以艺术吸引人,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宇明.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2] 许国璋.语言的定义、功能、起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02):15-22.
[3] 潘雅伦,周丽新.语言功能及定义的视角对文化与翻译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浅析[J].科技传播,2020,12(01):151-152.
[4] 章利国,杜湖湘.艺术概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5-53.
[5] 陈岸瑛.重新定义艺术[J].文艺理论研究,2015,35(06):29-35,68.
[6] 杨守森.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辨析[J].文学评论,2020(03):34-42.
[7] 张庆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刍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1):28-33.
作者简介:王蕾(1997—),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