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燕
摘 要:从阐释“互联网+大健康产业”的概念出发,探索性地梳理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针对教师教育队伍薄弱、学生创业理念滞后、院校体制机制落后、创新创业文化不足的问题,提出“一核心多体系三协同”的完善措施,即明确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多角度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校企政三方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9.037
0 引言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教育等新兴服务产业,推广“互联网+大健康产业”。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共2030”规划纲要》中,要求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大健康产业,共同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可见,“互联网+大健康产业”蕴藏着大量的创新创业机会,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需要緊跟时代的潮流,立足校情学情、产业背景,不断为社会、为地方输送一批批优秀的人才。然而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由于独特的办学性质,加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较短,在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上,依然存在诸多绊脚石,且问题比较集中。因而,各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仍需进一步探讨“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1 文献综述
1.1 “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的定义研究
“互联网+大健康产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主要以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核心。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互联网思维,以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为前提,构建“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的联动协调机制,以互联网评价的影响作用,促进大健康产业的质量提升。因而可以认为“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是指以健康产品或服务为主,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健康管理、健康互动、医药电商等功能的创新创业。
1.2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概述
就目前国内外的文献看,一方面,有关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较多,且主要集中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及策略建议、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教育教学路径的探析、师资队伍建设的讨论、对就业的影响等,有关高职高专院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涉及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更少,而关于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几乎为零。
另一方面,有关“互联网+大健康产业”的文献主要从医疗卫生机构的角度出发,探究互联网与医疗卫生机构、社会服务等功能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或者直接从对公共社会影响的大角度出发加以探讨,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尤其是以专业性、应用型、区域性更强的高职高专院校角度出发的,为社会培养与输送“互联网+大健康产业”专业化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研究相对较少。
2 存在的障碍
2.1 教师教育队伍薄弱影响“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强,但是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薄弱。师资队伍不够强大,尤其是2019年高职高专院校扩大招生后,部分院校的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匮乏的窘境,以致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往往由辅导员、实习指导老师等来担任。而已有的师资队伍,通常是在没有接受过任何针对性培训的情况下,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进行生搬硬套式的教育教学。
“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拥有较强医药类专业知识的教师团队,提供科学准确的医药类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具备互联网专业知识的队伍,以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但就目前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看,在互联网或计算机方面的教育,依然停留在最简单基础的层面,教师队伍中具备高层次水平的专家较少,同时具备大健康专业知识及互联网相关技能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2.2 学生创业理念滞后影响“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关联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专业性较强,和普通的创新创业不同,医药类产品或服务创新创业因受药品质量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影响,从研发开始至投产或正常运作,所需的周期普遍较长,学生在校时间仅2~3年,和创业周期相比,远不能达到所需的运作时间,较长的时间成本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积极性降低。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乏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但是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通常偏离所学专业,甚至是抛弃原专业的创新创业。从部分大健康类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看,这些项目的技术支撑主要来源于在校教师,教师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协助或与学生一同创办企业,存在个别学生以家族式传承为契机开展大健康类的创新创业实践,完全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且获得成功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
2.3 院校体制机制落后影响“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推进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体制机制仍不够健全,例如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功利性、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支撑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单一性,以致在适应互联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行业特征使得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较多关注行业方面的政策变化,与政府的依存度较高,而对市场的敏感度较低,与同类院校之间的交流较多,而与其他类型院校之间的交流较少。
此外,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还存在关注“单纯的创新创业教育”较多,忘记了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精神、互联网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忽视了学生毕业后创新创业的持续教育、咨询与服务等。
2.4 创新创业文化不足影响“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的应用与改进,然而许多院校依然以“促进就业”为创新创业单一的外部任务,尚未将创新创业升级为实际的内发需要,从而影响“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在院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其作用的发挥。
“以人为本”的院校文化管理,要求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创新创业者”的主体作用,但是从校内学习中的精神文化、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文化看,目前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还未形成学生为本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价值链还未形成,创新创业文化尚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还没有形成一股合力。
3 “一核心多体系三协同”的完善措施
3.1 “一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应摆脱传统观念对学生的束缚,构建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的靶向性教育,明确“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社会培养兼备医药类专业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又同时拥有互联网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应成为“促进就业”与“创造就业”的强大抓手。当然,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不能仅将“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促进就业”的制度层面上,更应发揮“创新创业文化”的内生价值。
3.2 “多体系”——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3.2.1 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力量
“引进来”方面,在“以老带新”的长效机制下,安排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以及来自医药行业或企业的专家,指导在校教师开展实习实训教学,增强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聘任医药行业的专家,承担实践性课堂教学,通过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分析,以及切实有用的“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实践指导。
“走出去”方面,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在产业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结合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从“专业教育+”师资队伍方面出发,依托校企合作,鼓励“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师资队伍走入企业,选聘优秀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此外,在为企业提供理论与技术服务的同时,在校教师可通过承接更多横向课题提升自身能力。
3.2.2 培养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思维
设置“互联网+大健康产业”个性化创新实践方针,发掘学生自身特长及优势。创建创新实验班和特色教学班。以市场需求与职业需求为核心,形成“学院+品牌,专业+特色”的模式,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的学生,成立独立的创新创业班级,设置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
引导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事脚踏实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养成创新创业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通过掌握相关政策来获取商机。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除了不定期举办高质量的讲座外,最关键的还应鼓励学生多参加此类创新创业讲座,提供与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士沟通与交流的机会。
3.2.3 整改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平台
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实行“理论+实践”课程,“必修+选修”课程,“校内+校外”授课的形式。课堂中,向学生介绍“互联网+大健康产业”的相关政策、商业模式以及法律监管等基本内容,开展引导性创新创业教学课堂。采用跟踪调查式案例分析方法,Seminar研讨与翻转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模拟路演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医药行业方面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完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此外,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快创新创业云体系建设,增设校内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场所。与医药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实习+就业”联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实现院校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3.2.4 营造教育文化,完善评教系统
一方面,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应将医药文化融入院校创新创业教学中。另一方面,学校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校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形成,因而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巨大作用。因此,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须建设集医药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精神的自我塑造,实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在评教量表中,科学地将创新创业指标列入其中,并做好宣传与解释工作。除去学期末的评教外,在日常教学评教、师生座谈会中对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这种“统一化+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评教的科学性与督促性。此外,还应注重保证评教过程的完整性,在评教结束后对评教结果进行反馈与跟踪,做到评教运行透明化。
3.3 “三协同”——构建教育生态系统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医药类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协同发展,构建“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的教育生态系统,以实现教育与产业及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
目前,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与医药类企业用人制度上存在偏差,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无法获得直接的利益,导致校企合作力度不高、实施效果不好。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与医药类企业间的责任、权利与义务,通过政府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等,提高医药类企业的积极性,深度“产教融合”,实现医药类企业接受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实习学生,同时对其进行岗位培训与专人指导,达到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顺利衔接。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设置明确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督促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同时结合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机制作用,来鼓励医药类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实现双赢。针对医药类产品的研发周期性长的特点,政府还可提供符合切实需求的优惠政策等。
参考文献
[1]李世举,赵亮.“互联网+”背景下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11):38-40.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4):5-7.
[3]王占仁.试论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对创业教育的助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124-127.
[4]关泽,郑秋莹.医药院校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健康产业互联网创业》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J].医药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6):828-831.
[5]侯胜田,杨思秋,刘娜娜,等.创新创业课程引入校外实践导师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2):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