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陈庆合 赵华恩
摘 要:在国家提出要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的背景下,基于“体医融合”视角,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探究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现状,揭示面临困境与不足,提出调整课程结构,明确课程目标;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校企深度合作;优化课程内容,严控考核标准;完善师资培养,提升职业能力等对策,以期能够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医学的运动康复人才,为秦皇岛打造“康养之城”贡献力量。
关键词:体医融合 运动康复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b)-0225-02
健康是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而运动康复是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绿色手段。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等文件中指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增至2.48亿[1]。运动康复专业是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处于亚健康、人口老龄化严重、疾病谱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新专业。目前开设运动专业的院校主要有医学类院校、体育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和独立院校等五类,因此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态势。针对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运动康复人才,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有益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现状分析和教学改革等方面。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的建设水平和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认为,如何通过优化与设置运动康复专业课程,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医学的运动康复人才,是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1 “体医融合”内涵
体育的目标是强健体魄和预防疾病(治未病),医学的目标是治疗疾病,二者既有区别又有本质联系,二者都是为促进与维护人类健康服务。体育与医学融合是解决全民健康的核心技术,能够加快全民健身融入全民健康,二者的融合能够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2]。关于“体医融合”的内涵、融合途径和共生机制等已成为体育与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提出了多维度的观点,结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办学特点,笔者认为“体医融合”内涵与特色是将中医学基础、康复评定学、针灸推拿按摩等医学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具有健身防治功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特色课程,实现“医学向体育渗透”“体育向医学延伸”的“体医融合”的特色又能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更好地为人类健康和全民健身服务的目的。
2 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现状
运动康复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国内起步相对较晚,属于新兴特设专业(代码040206T),当前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由医学、体育、师范、综合和独立院校等五类院校进行培养[3]。截至2018年,全国有75所本科院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因各高校师资力量和筹建基础不同,课程设置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如医学类院校多是在康复治疗学基础上筹建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以医学类课程为主,体育类课程较少(如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体育类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是在体育教育、体育保健或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上筹建的,课程设置以体育理论知识(运动生理学等)和运动技能为主,但医学类课程设置相对较少;综合类院校开设的运动康复专业一般是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筹建的,课程设置以休闲体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主。因不同院校专业筹建基础不同,专业负责人对运动康复专业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将导致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出现问题。
3 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从事运动康复专业的专家进行走访,对照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依据运动康复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探究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业领域模糊。各高校根据自己对运动康复专业的理解设置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就业领域的达成度较低,目标设置与就业领域偏差较大。二是课程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各高校多根据筹建基础来讲授课程,如体育类院校多套用运动人体科学或体育教育等专业的课程内容,综合类院校多沿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教师队伍。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既要懂体育又要懂医学,同时还要具备实践技能,此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四是实践教学比例偏低,缺乏锻炼机会。调研发现部分院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比例较低,而运动康复专业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单靠校内实习实训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将导致理论成绩优异的毕业生难以满足或无法胜任未来岗位需求。
4 “体育融合”的运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对策
4.1 调整课程结构,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是课程设置的骨架,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核心要素,依据岗位需求,和运动康复专业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和实践等课程的具体内容。同时要考虑不同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办学特色和未来岗位需求,参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不断优化“体医融合”的应用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课程的课程结构,确定不同课程的课程培养目标。
4.2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校企深度合作
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保健、康复、养生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尤其要延长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实践周数。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按照企业要求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定期选派学生深入企业了解未来从事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鼓励学生外出社会实践和外出兼职,学校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外出锻炼与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4.3 优化课程内容,严控考核标准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与灵魂,按照“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标准,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运动康复专业特点,运用DACUM方法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能力,根据不能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内容。运动康复专业是以实践技能为主的应用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要明显区别于传统教育,重点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成立专门实践技能考核小组,制定严格考核标准,如果学生没有在规定的学习期达到考试要求,需要进行再次实践学习并重新考核。
4.4 完善师资培养,提升职业能力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师既要懂体育又要懂医学,这样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学校应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与继续深造,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只有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师资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加大外聘与引进人才力度,聘请企业代表和医院专家进校园为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解读与康复技能培训,构建学校、企业和医院组合的优质师资队伍,为课程内容的传授提供保障。
5 结语
基于“体医融合”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以中医学和民族傳统体育为基础的应用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尝试与探索。随着国家对运动康复的大力支持,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师资力量、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等将不断改进与完善,更多的研究成果、先进理念将不断填充到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建设之中,最终将形成完善的值得推广的“体育向医学延伸、医学向体育渗透”的“体医融合”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海军.基于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3):9-10,12.
[2] 王海军.应用型运动康复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8(31):158-160.
[3] 王海军.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能力框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17(3):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