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钦元 丁胜
摘 要:在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创造效益似乎成为了永恒的主题。而与此同时,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却逐渐减少。本文分析人类文明史及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现状,以生态兴则文明兴为中心理念,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必要性,探究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借助支付宝旗下蚂蚁森林的案例,发掘日常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生活;蚂蚁森林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1-00-04
1 人类社会从初生到如今经历了三个文明阶段
第一,原始文明:这一文明阶段是从人类社会诞生开始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期。最开始人类的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的馈赠,狩猎是主要的日常活动,这一时期人类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对石器的创造以及对火焰的运用上;此后,人类社会进入男耕女织的农业时代,对大自然的开发也由此开始,为了不再完全依赖大自然,人类开始了长达一万多年的农耕、畜牧等生产活动。
第二,工业文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拉开了工业文明的序幕,在此后的100多年间,随着蒸汽技术、电力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人类俨然开始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对大自然的索取也日益无度,热衷于征服大自然的人类,在生态、资源、人口等方面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第三,生态文明: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阶段——生态文明。这是人类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已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内,并且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新的历史时代,也是人类尚在探索前行并寄希望于其上的光明未来。
2 生态文明的内涵、必要性及现状
2.1 生态文明内涵
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在人类陷入重重危机之时,生态文明带来了黑暗中的一丝光明。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条件之一写入报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为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大文明也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四者相互独立却又相辅相成,共筑我国现代化建设文明体系[1]。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议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面对如今资源紧张、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态势,人类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将其融入经济、文化、政治建设等多个领域;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美丽的绿水青山。
2.2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不断开拓创新,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给人们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而由此产生的代价却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文明之火随时面临着熄灭的危机。大气污染、资源匮乏、水土流失等问题一方面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更制约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上每一次文明的更替都是人類陷入旧时代困境的漩涡中挣扎、试图在黑暗中寻求一丝生机而产生的。早已获得世界大多数国家认可的生态文明就是新时代的一个起点。
生态文明要求树立人、生物和环境友好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价值观、道德观,抛弃传统工业文明的重个人价值和享乐价值的观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唯物主义观,以及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观[2]。与消耗自然的工业文明不同,它利用生态优势推动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3 我国生态文明现状
我国占据9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世界的6%;耕地面积总量不超过世界总量的10%;石油、天然气不超过世界总量的1.8%、0.7%,矿产资源占世界总量不超过10%。我国拥有世界上近20%的人口数,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中国人均资源占有率极其低下。水资源人均占有率不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的25%,耕地人均占有达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3]。据统计,21世纪初期,我国GDP较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了10倍,且每1万元GDP产生的原煤消耗和每1万元工业产值的水资源消耗都已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然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严重代价便是生态被大肆破坏、自然资源消耗过度。
为此,国家提出了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大力开展生态产业发展和循环经济建设,建设生态、社会、经济三位一体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秉持尊重自然的理念,开源与节流并重,以最小的生态代价,高效利用资源,实现“高消耗,低产能”到“低消耗,高产能”的转变。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独立的个体,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成为了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3 倡导生态文明绿色生活
要想解决已存在的生态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广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要求人们在日常行为中践行绿色健康的理念,使其更加贴合自然;其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公共交通出行、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用水用电、减少碳的排放等。并且绿色生活倡导绿色消费,不断创新绿色方式,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人类的自觉行为[4]。
3.1 提倡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一种提倡节制的消费,其核心是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诱导消费者参与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或避免消费对自然产生破坏,追求消费品的循环利用。想要实现绿色消费,就需要人们尊敬自然、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逐步形成人与自然一体化的和谐消费体系,摒弃原有的铺张消费、体面消费、排场消费等一系列不恰当的消费观念;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克服人的“物化”倾向,达成一种保持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的消费。从自己做起,杜绝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
3.2 主张绿色行动
绿色生活主张人们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自身的习惯性行为,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做起,善待环境:以步行和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车出行,避免使用各类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爱护花草树木,按规定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减少使用有害环境的化学制品。总而言之,杜绝一切有害环境的行为,积极养成一切有利于环境的习惯,尽自己所能向身边的人传达生态文明环保观念,带动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此外,政府也应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投入一定的资金来引导绿色行为,促使人们的绿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一种习惯。
3.3 不断创新绿色方式
在遵循传统绿色生活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并创新出一些更符合当下信息化社会的绿色生活新方式。互联网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线上的云体验相比传统的一些生活方式更加高效、便捷、环保。在线缴纳水电费、移动支付等功能在极大地提高生活效率的同时,减少了碳排放以及垃圾污染物的产生。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的口号将渐渐成为现实,从最初的遥不可及到现在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5G将催生更多数字化应用场景。比如固定环境监测激光雷达摄像机、无人机、车载移动、5G终端等,使环境监测反应更及时,现场传输画面更清晰。人工智能也能大大提升影像大数据挖掘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当此类高端技术被用于日常生活中时,人类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途上更进一步。
4 案例研究——蚂蚁森林
4.1 蚂蚁森林现状分析
蚂蚁森林是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为用户推出的个人“碳账户”,用户根据自己每天的低碳行为,包括移动支付、步行、公共交通替代私家车、减少出行(线上缴费)、减少碳的排放,便可以获得一定的绿色能量。当绿色能量积攒到17.9kg时,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便会在阿拉善、酒泉、巴彦淖尔沙等漠地区,种下一棵梭梭树[5]。梭梭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灌木,在-40℃~80℃的极端温度下仍可正常生长,仅需非常少量的水,很短时间内便可生长到最长8米,17.9kg恰是一棵梭梭树可以吸收的最大二氧化碳量[6]。绿色能量积攒得越多,可供选择种植的树种也就越多,其中包括油松(114kg)、樟子松(146.21kg)、胡杨(215.68kg)等。
随着用户不断减少自身的碳排放,绿色能量不断积累,一棵棵的梭梭树在沙漠中不断站起;当它们成长起来、汇成一片森林,便可以承担起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的重任,成为亚马逊雨林之外另一个地球之肺。据统计,蚂蚁森林上线3年多以来,共有3亿人参与此项公益,超过4万亩的沙漠已“披”上了绿色的植被。截止到2018年中期,蚂蚁森林用户累计减排量达283万吨,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同骑17小时单车;累计种植5552万棵真树,覆盖面积超过76万亩,预计控沙面积超过百万亩。
4.2 蚂蚁森林的成效
深圳新闻网曾做过一项测试,一辆排量1.6L的私家车和一辆地铁从始发地到20公里外的目的地,往返一次的碳排放分别约为9.81kg和0.078kg,这是未将地铁运载效率考虑在内的结果,按照0.078kg来计算一趟地铁的人均碳排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若每一位用户都减少私家车出行的次数,换乘地铁出行,每两次减少的碳排放便可抵上一棵梭梭树一生吸收的二氧化碳量。5亿用户共同努力,开源与节流并重,真正做到还大气一片清新,为大地增添一抹绿色。
蚂蚁森林突破了生态文明建設的局限性,使其从真正意义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支付宝团队通过合理的运营,将生态文明建设“玩”出了新高度;迎合当下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足不出户,日常活动手指便可助力绿化。作为蚂蚁森林广大用户中的一分子,笔者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公益项目给自身带来的改变,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种植真实的树木积累能量;不同于以往刻板的说教宣传,利用互动的手段,使用户之间迅速形成信息交流与行动的高黏度群体,从而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加深了用户心中对环保理念的认知[7]。以绿色能量换取一棵以自身命名的绿植扎根于沙漠,通过此用户可以切身体会到自身与自然息息相关,时刻保持责任感,使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种习惯。蚂蚁森林,从当下看是增加了植被覆盖率,为“生态兴”作出了长足努力;长远来看则培养了用户的环保意识,起到了长久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在“文明兴”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5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的责任,而是生活在地球圈中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环境问题当前,没有家国之分;在积极响应政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应从我做起,由思想到行动、将传统与创新结合,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日常化建设。
蚂蚁森林是一枚种子,但却并不唯一。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身体力行地参与文明建设;用户在赚取绿色能量种树的同时,所做的减排行为更直接助力了生态文明建设。当无数种子被播下,会在越来越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每日助力生态建设,促进文明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俊生,赵建军.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44-47.
[2] 何天祥,廖杰,魏晓.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11,31(11):1897-1900+1879.
[3] 李红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J].学术论坛,2007,30(6):170-173.
[4] 杨雅琳,屠凤娜,夏华.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社会发展问题[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03):35-37.
[5] 王可心.互联网时代,从“蚂蚁森林”看环境保护[J].通讯世界,2019,26(03):270-271.
[6] 林琪.蚂蚁森林:今天你收能量了吗?[J].环境,2017(08):76-77.
[7] 王丹静,田晓迪.人际互动视角下“蚂蚁森林”的环境传播策略[J].记者摇篮,2018(08):117-118.
作者简介:包钦元(1997—),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与审计,资源与生态会计。
通讯作者:丁胜(1970—),男,江苏姜堰人,研究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管理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