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旅游的如火如荼带来不少社会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關系到乡村旅游能否长期助力农村人口脱贫。本文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对仪陇县马鞍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红色文明、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仪陇县马鞍镇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4-00-04
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人们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而且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增长。可以说,旅游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但与城市旅游相比,乡村旅游的成长还不够顺利。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文化与产品结合不好、对农村文化保护不够重视等问题。然而,乡村旅游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国村落文化流传千年,深入人心,已成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能把乡村文明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用新的旅游方式把古老的文化展示出来,必将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无限活力。
1 仪陇县马鞍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都追求一个“快”字,而快速从旅游中获利的方式就是跟风。尝到甜头后,当地居民极易失控,肆意破坏当地原有的生态资源。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生态资源,也不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意义。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发展,将导致整个行业产品重复,低端产品充斥市场,形成恶性竞争与恶性循环[1]。因此,当地居民很难走上致富之路。随着资源的枯竭,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冲击,最终这些区域的旅游业会慢慢衰亡。在部分镇上,许多古建筑年久失修,没有使用价值,当地居民为了眼前的利益盲目拆除,极大地破坏了古村落的完整性。
1.2 乡村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精神支柱的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风光、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于一体的旅游形式[2]。乡村旅游的核心是餍足和丰富游客的精神需求。但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获取更多的利益,一些地方热衷于建设低俗的商业村,如把村民的农舍、庭院变成收费的客栈,把村庄变成收费的游乐园等。这使乡村失去了宁静感,使游客感受不到村庄悠久的文明。为何古镇的文明长期遭受天然风化和人为毁坏?一方面,由于继承人更替的规律和现代文明变迁中人们观念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另一方面根亲文化推动着寻根旅游的发展。寻根旅游其实是一种文化旅游[3],然而目前我国寻根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文化内涵,很多地区靠打亲情牌获取经济利益。有些规划者并不了解根亲文化,对寻根游客的心理诉求和文化背景也知之甚少,盲目建设项目,因此许多旅游产品与当地的文化背景并不匹配,导致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失去信任。
1.3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乡村旅游资源的威胁主要来自先天和人工两个方面。自然破坏是指资源的风化和腐蚀,而人为破坏是指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和影响。马鞍区作为历史文化名镇迅速成长,城市创建范围不断扩大,在一定领域内改变了全域格式,粉碎了当地优越的村落生态环境。当前,对历史文化名镇的维护主要集中在护卫历史文化名镇的全局性上,对村落与原生态的一致性思量不够,对保护的边界范围考虑不够。在护卫过程中,缺乏专家的指导和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全域格式和面貌在更大范围内遭到损坏。乡村旅游未能形成成熟的产业运作模式,旅行社设计的旅游产品和线路重复,不够新颖,景区景点配套设施不足,旺季如清明、重阳、春节期间人满为患,到处都得排长队,卫生状况堪忧[3]。
1.4 乡村旅游当地居民介入和效益分派问题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既是乡间文明的领头人,又是乡间文化生态起伏的接受者,应成为乡村文化生态保护的主体。当地居民不能充分参与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说话的权利;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能享受应有的利益,因此积极性不高。调查显示,部分居民认同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展中合作度高,对旅游业的繁荣持积极观点,但过于注重旅游业兴盛的效益,对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事实上,他们不知道发展的意义,也不知道他们应该如何参与。年龄区别大、文化程度差异大的居民在兴趣需求上存在差别,对此笔者希望政府能在经济和技术上给予支持。
2 仪陇县马鞍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2.1 改善环境,以红色文化为灵魂
旅游产品的核心就是满足游客审美等精神层面的文化需要,缺乏文化内涵和品位不高的旅游产品不具备吸引力和生命力。{2}在新时期,红色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和重要的意义,可以依靠其独特性、稀缺性、多样性等特点,与其他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相融合,推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提高。有名的革命区和无名区都有丰富的红色文明资源。这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红色资源,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人民争取自由、和平、团结的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体现。它们是新纪元多元旅游业生长的先导和魂灵。现今,马鞍镇旅游业蓬勃发展,马鞍镇的4万多住户也达成了共识:借力旅游业发展,提升马鞍镇模样,提升马鞍在全国的知名度和感染力。在马鞍街上,保持“平顺干净”已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此外,还可以通过高速通道建设红色文化,完善与沿线其他文化资源的互动机制,使红色文明浸透到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中,发挥其引导作用。
2.2 整合资源,以民族资源为根基
创意旅游的整合与创造是通过一个独特的、持续的、真实的、团体的文化旅游进程,在游客与当地之间建立感情依托、深厚依恋和价值认可[4]。西南地区拥有丰富而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资源,各种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衣饰、饮食、建筑、工艺、歌舞等都具有民族特色、具有文化和经济价值。仪陇县是中国西边最大的客家聚落,仅次于成都的洛带,客家人的用语、习俗、生活方式等在这里都能得到完整的体现。龙母宫、玉王宫仍保留在马鞍老街中部,它们是清朝嘉庆年间从广东、广西移民来的客家人建造的,保留着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汗青,是客家文明的整体反映,也是探究客家文明的关键物证。整合同类型的民族文化资源,遏制恶性竞争,促进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打造区域旅游圈,如红色旅游圈、先烈教育基地旅游圈等,共享旅游圈内信息,可以减少游客探源之路的阻碍。[2]整合文化资源,将客家文化与当地的民俗风情、节庆活动、自然风景相结合,也有利于开发带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2.3 加大宣传,以特色文化为核心
仪陇以书法、剪紙、篆刻“三农文明”驰名天下,被国家誉为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马鞍镇大力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篆刻、书法、以木偶为核心的旅游文化创意品、客家竹带器皿等。马鞍是川北闻名的木偶发源地。景区内,居民楼的窗雕、对子,无不显示出马鞍深厚的文化内涵,还有许多民间匠人可以为游客现场献技。这里笔者将引入一个“创意旅游”的概念。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积极了解当地文化,研习当地手活技艺,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激发自身的创作潜力,促进自身的完善和提高。创意旅游是文明与旅游结合的高层次产物,注重文明旅游产品的消耗体验[4]。文化资产不仅可以体现当地文明,也是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所在。符号经济已化为文化旅游消费的重要式样,加强旅游景区和社区的管理,通过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优化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以此树立招牌[5],可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 仪陇县马鞍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3.1 重组红色旅游资源, 建设红色精品之路
西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受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地区红色旅游产品构架单一,配套开发不足,许多红色景区荒僻伶仃,“几桌几椅两床一灯,而旅客进门后掉头”已成为常见情况[6]。可以说,吸引力低、区位优势不明显是西南地区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的最大障碍。1996年,马鞍镇成为全省最先建造重点小集镇的试点镇。经过多年的成长,该镇已从两条街扩大到十多条街。近两年来,该镇完善了基础设施,加强了对环境卫生的全面管理。打好旅游牌,就要对症下药,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可以运用汗青文化开拓红色文明资源等当地独有的文明资源,展现出其对游客的诱惑力。以阛阓为向导,发挥红色旅游的特别效用,在深入发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重现夙昔汗青,促进游客交流,吸引游客。使“红、绿、古、俗”相结合,让红色旅游文化吸引更多游客。
3.2 挖掘民族康养文化, 搭建生态长寿之路
与传统产业相比,乡村旅游具有垃圾排放量小、资源耗损低、污染小的特点,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公共卫生等。要从优质、个性、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地盘流转、筹划模式、企业料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摸索更加科学合规的建制和成长模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表明,往后要着重开展休憩农业和乡村旅游杰出工程,建设一批具有区位特色、民俗风情和绿色环境的、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旅游景区,如康养基地、休闲观光园等,全盘提升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品质。
3.3 加强复合交通建设, 打造旅游产业支柱
无论旅游业如何变革,交通运输始终占据主要地位。正是因为交通把熟悉的“故乡”和陌生的“远方”连接在一起,旅游才具有无尽的浪漫色彩。道路,尤其是陆路,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被学者称为旅游业成长的必要和先决条件。因此,近年来复合交通建设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对西南地区大平台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新开通的巴广渝高速公路马鞍出口、已开工的G245、朱德故里风景区和险岩、铁山等6个贫困村已经构成环带。下一步,马鞍镇将充分利用现有交通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位于环带贫困村的产业项目,发展生态旅游和农业项目。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马鞍镇贫困村接踵发展了立村产业。不断改善交通环境,汇聚各村产业优势,促进整体经济提升。同时,马鞍镇依托景区,利用旅游资源形成的优势推动新兴工业成长,释放叠加效应,助力全镇脱贫致富[6]。
3.4 拓宽旅游产品渠道,形成长效链条机制
社交活动的一大特点是游客的亲身参与,特别是为了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强调游客的亲身体验[2]。从根本上讲,乡村旅游工业的开拓意义是围绕着乡村旅游工业的价值链展开的。所谓乡村旅游工业产业链[7],是说以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根本,注入其他文明,由文化、旅游等相关工业形成的价值链、企业链和空间生态链。价值链是工业链的内在基础,工业链是价值链的延伸。红色文明创意企业是以红色文明的创新和转型为根基的。它的基础是红色文化,核心是创意,目标是产业。创意来自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深度剖析和精细制作,可以激活和带动各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产业,它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要使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必须使它走进人们的视野,回归现实生活,为编撰红色教材提供帮助。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可以以漫画、连环画等形式编著成书,免费分发给村民,并附上适合村民阅读的通俗易懂的文字;可以制作移动红色教育应用程序,定期更新教育内容;也可以开展红色文学作品下乡活动,通过捐赠文艺图书、展示文艺作品、慰问演出等形式,组织安排大学生及相关文艺团体在农闲季节下乡,提升村民的文艺修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文明乡村风尚[8]。
参考文献:
[1] 赵承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8(04):42-44.
[2] 涂紫怡,封卿禄.南京夜间旅游产品调查及优化设计[J].艺术科技,2020(1):25-26.
[3] 居灵.寻根旅游深度开发探析[J].艺术科技,2019(15):120+127.
[4] 向勇.创意旅游:地方创生视野下的文旅融合[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64-70.
[5] 杜雅棣.自助游客对南京旅游形象的认知调查[J].艺术科技,2019(8):232-234.
[6] 赖水平.西南贫困地区“交通+旅游+扶贫”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3):73-78.
[7] 卢志海.乡村振兴背景下佛山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师,2019(06):163-164+166.
[8] 孙学文,王晓飞.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S1):12-15.
作者简介:张馨月(1998—),女,四川成都人,南京林业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旅游。
通讯作者:是丽娜(1979—),女,江苏常州人,研究生,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乡村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