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 廖福香
摘 要 随着自主招生、三校生招生、普通高考招生等多种形式招生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生源趋于多样化,不同生源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也参差不齐,这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本论文以高职院校公共课计算机基础为研究对象,从分层教学方面入手,探索在高职教育普及化阶段,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新形势下,为了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能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大的改革,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单列招生计划,高职院校因此迎来了大批的生源,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与此同时,学生生源的多样化,学生知识能力也参差不齐,这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1 生源多样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类新建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扩招,应届高中生源相对逐年减少,在国家招生政策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呈现多样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呈现一定的弊端,难以保质保量完成教学。
1.1 生源多样化
笔者所在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是一所理工类、铁路职业院校,主要面向重庆、四川、贵州、广西、湖北、甘肃、云南等地区招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我校于2013年首次实行分层分类招生,于2014年开展订单班培养;根据教育部为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的要求,我校于2016年首次开展单招;由此生源的种类也变得多样化,学校生源主要来源于西部贫困地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差距明显。
1.2 教学现状
国家在招生政策上面的支持,使得高职院校生源几乎不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就业压力,也解决了国家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但另一方面,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的知识能力的各类生源的学生,聚在同一个专业或班级学习,这必定要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要受到影响。
例如,在我们学校,不同生源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为明显。信息化社会下,虽然各行各业都在普及信息化,中小学层面的信息化知识的教学也逐渐在普及,但从实际的课堂授课情况来看,有些中专学计算机的学生,来校前就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有些原来在岗位一线工作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不太熟悉,甚至有些家庭条件困难的非普通高考类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電脑;另外,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我学习能力,到课情况、课堂精神状况、课堂互动等方面,也可以看出不同生源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的差异性。部分学生上课精神难以集中,对所授内容不感兴趣或听不懂,知识结构断层,最终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生源在种类和学生总量的增加,使得学校相应的教学资源也变得紧张,一方面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引进或培养,另一方面则只能通过扩大班级规模来满足学习要求。我院各教学班级人数,大部分都在五十人以上,教学班级规模大,生源种类多,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及学习能力差异明显,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计划难以较好执行;特别是在上机操作上,以“一对众”,难免有兼顾不到的情况,课堂师生互动难以开展。由于班级规模大,学生的知识层次不一,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理论还是上机操作效果都不理想,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另外,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也受到不同生源学生的个人意愿和以往的生活经历或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的希望通过三年学习时间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通过专升本、自考等获得本科学历,或成为一名研究生;有的学生就专门针对就业而来,希望能够在高职学习过程的,锻炼自己的动手技能,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以便适应某一类工作岗位的需求。以至于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努力程度都不尽相同,从而最终也体现的在教学目标上。
1.4 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应体现在就业方面,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动手操作能力上。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是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模式,每学期最后两个周进行期末考试,考核分为理论和上机操作,这种考核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的掌握程度,而对于企业要求的动手操作能力却难以真实反映出来。
2 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根据上面罗列的几类状况,这要求我们任课老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量不同生源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多途径掌握不同生源学生的学识背景、知识及能力结构,参考生源地、录取成绩、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的改革,将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体现在学习效果上就是多方满意。这一方面实现了职业教育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同是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 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3.1 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分层教学
区别对待不同的受教育者,古来有之。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践行者之一,孔子在《论语.先进篇》就区别对待冉有和子路提的同一个问题,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本文所述的“分层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区别对待,顺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调动不同学习个体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能力等处于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笔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作业布置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何开展分层教学。
首先,如何科学的对不同生源的学生进行分层。我们可以开展新生入学考试,测试范围为高中所学或者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目的一,是为了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便于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教师的课程安排及讲课方式与内容提供参考。目的二,可以根据入学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对学生进行区别教育。这样,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可以做到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适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A类的学生,教学目标可设定为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对B类的学生,教学目标则应侧重掌握和提高。
其次,设定了合适的教学目标后,教学内容也要做调整。B类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后,要补充当前课外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A类学生则侧重于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上的培养,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完善教学资源体系,开发在线课程或者购买网络上现有的教学视频。这样可进一步将教学可分为线上和线下,课堂外,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让“老师”讲一遍及多遍,边听边动手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内容;课堂内则侧重于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探讨和解决,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最后,在课程作业布置上要灵活多样,避免一刀切。形式上既可以采用传统的纸质作业,也可以采取网络在线答题、机房操作、团队协作或个人完成等。内容上按照等级考试考核知识点、行业及企业要求布置,达到不同分类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求。
3.2 课程考核改革
高职教育从最开始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现在的“高技能人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為一门实操性强的计算机课程,其考试更应该侧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核,减少传统期末测试一刀切的情况。将课程考核要求与职业技能证书、企业实际需求相衔接;将平时成绩从传统的到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扩大到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团队协作等方面,采用加大过程考核比例或者全过程的评价方式。实行课堂互动、阶段测试、分层考试、等级证书与期末标准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培养出符合认证标准、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最后,在互联网到物联网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新型教学平台、教学工具及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积极去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学院特色,符合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习需求、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随时随地学、反复学,确保生源多样化情形下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满足国家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战略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2]陈荣旺.武夷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武夷学院学报, 2013年4月第32卷第2期.
[3]樊同科,李艳红.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证书”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12月.
[4]李桂岩.职业技术教育背景下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年4月第36卷.
[5]葛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研究[J].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8年第18期.
[6]荣宁宁.基于生源多样化的高职英语ESP教学方案初探[J].科教文汇,2018年9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