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李丹
基金项目: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民族高校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探讨”(CSQ18024)。
摘 要
民族高校博物馆拥有特色鲜明、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肩负着传播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物的重任。结合“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国内当前博物馆信息化的建设情况,本文以民族学博物馆为例,通过分析其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状,探索新时代民族高校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民族高校博物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260.7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3.038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自身融入时代的潮流,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面对信息化的挑战。民族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专业性博物馆,不仅是广大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进行间接的民族学田野实践的第二课堂,更是传播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我国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等发挥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民族高校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应抓住时代机遇,充分利用新时代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向人们提供更多的、更好的文化服务。
1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概述
根据《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信息化”指的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地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从理论上讲,博物馆信息化是以数字化形式对文化遗产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保存、传播和利用,并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资源和服务的充分交互,为用户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服务。从信息技术上看,博物馆信息化是指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利用计算机作为日常工具,构建一个涵盖办公自动化、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网络化信息、虚拟展陈、移动终端应用等信息化系统。
就民族高校博物馆来说,由于展厅空间有限和投入资金不足等,大部分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物藏品只能“沉睡”在库房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在多个方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信息服务能力,可以更加智能地进行文物藏品信息化管理,营造更富感染力的展陈体验,提升科研工作水平,并实现跨时空、跨地域的信息共享,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2 民族学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现状及解决思路
2.1 藏品数字化管理薄弱,应加强数字化建模
民族学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繁多,随着对文物藏品的利用途径与方式的日渐增多,不可避免地对文物本身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并对文物保护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受损的文物不能满足数字化保护和展示的要求,无法带给观众真实的体验需求。如何合理解决藏品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摆脱传统文物保管模式,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建立高精度文物三维实体实景模型,将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模与展示、分析与研究,既可以使文物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也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物观感体验。
2.2 藏品展示方式单一,应加强虚拟化展示
民族学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实体数量远小于实际文物数量,大部分文物“沉睡”库房多年。馆里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文物保护、展示、研究及社教等基础性的工作,也依托学校门户开发了子网站,提供了网上虚拟展厅,对文物藏品进行图文、音视频介绍。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尽管文物实体展馆展示丰富,但是馆藏文物的精细数字化建模与三维虚拟展示系统尚未建立和有效使用,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民族学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急需开展,通过信息化技术对馆藏文物进行开发、利用和传播,不仅更加有效地保护文物,而且能够在时空上打破现有的展示模式和方案,特别是将传统博物馆的实体文化服务迁移到虚拟博物馆中,提供给游客更加开放的、便捷的文化信息的虚拟漫游和互动体验,提升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利用和传播,实现文化资源的共知和共享。
2.3 博物馆与公众互动性不强,应加强科技体验
民族学博物馆开设有七个基本陈列展览,只有部分文物藏品实体建立了简单的模型和360全景漫游展示,丰富了展陈效果,但公众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的文物实体信息,针对观众感兴趣的信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时,迫切需要建立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技术,建立完整的、在线的数字化民族学博物馆服务体系,通过网络访问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影像、音频、图文等有关历史文化信息的集合体,随着“让文物活起来”的办展理念的加强,博物馆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使相关文物藏品在展示过程中不再是单项传递信息,可以更好地同观众进行互动,观众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展品进行欣赏与浏览,增强观众与文物藏品之间的互动体验。
2.4 博物馆硬件设施较弱,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民族学博物馆承担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收集、保护、管理与利用等功能,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现有的展厅和库房在硬件设施方面做到了一定保护和利用,如设有恒温恒湿系统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但随着现代化保护设备的不断开发与使用,使得对文物环境监测、防火防盗等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升级,在设备方面,应加强建立文物环境监测系统、客流量监测系统、文物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等,使展厅和库房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环境,降低文物发生非自然损坏的几率。
3 对民族高校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博物馆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新时代新技术环境当中,首先,要有全新的科技观念,做好整体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无论是领导层面,还是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应具备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的新意识、新理念和新思路,根据博物馆的工作性质、功能需求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科学分析民族高校博物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可持续性以及全局性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做好信息体系建立计划,在相关计划的基础上做好信息化建设。第二,要做好网络安全问题。民族高校博物馆不仅是向公众提供展览的场所,更是保护国家民族问题的重要机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将馆藏数字化资源推向网络,从而产生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等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博物馆在信息化的同时,应该注重网络安全,保证整个信息化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要有专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博物馆集藏品征集、收藏、管理、研究、展览及教育等各个领域功能,对人才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高素质跨专业人才资源的业务培训支持,实现博物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促进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更好发展。最后,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硬件設备购置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应用软件开发更是一项重点工作,两者的合理配置才能保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安全、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五部门关于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6/content_5143875.htm.
[2]张席.展厅虚拟漫游与文物三维展示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实践运用[J].以郑州博物馆为例.文物天地.2019(8).
[3]谢沫华,陈大元.民族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现状_需求及对策研究[J].文化遗产.2015(2).
[4]李欣悦.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的探索-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