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涵 唐红 侯宇亮
摘 要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历程的梳理与分析,可将其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归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历程;发展经验与教训
中图分类号: G250.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06 . 42
1 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
由于起步较早、保障有力、技术先进等主客观因素,高校图书馆联盟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较好,发展历程也更具有清晰的阶段性和鲜明的特色性。研究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及运行特点,将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提供有益助力。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高校图书馆联盟经历过三次飞跃式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数量可观的高校图书馆联盟,许多地区纷纷制定了依托计算机网络的图书馆合作计划并以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形式把这些合作成果稳定下来,使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由于高校图书馆联盟在不同国家的发展进程不尽相同,各具特点,从时间的维度来划分,只能较为粗略地划分为四个阶段[1]。
1.1 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
19世纪80年代,美国《图书馆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图书馆合作问题的文章,建议图书馆强化合作以利于资源共享。此后,图书馆合作问题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与重视,美国图书馆协会为此专门成立合作委员会,并连续出版了相关的研究报告。最早成立的大学图书馆联盟是“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2]。1933年北卡罗纳大学和杜克大学创建了“智力合作委员会”,1935年,图书馆成为这个组织中的主要合作因素,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协调藏书发展和资源共享。早在1949年,德国的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也建立了合作藏书体系,即选取一些大型高校图书馆分担收藏一定学科范围的文献,以此实现一般大学图书馆难以承担的高度专业化文献收藏,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联盟萌芽阶段的主要特点可归结为,图书馆的交流合作以实体文献共享为主,在少量的图书馆之间开展馆际互借、文献复印优惠等简单服务,是一种初级阶段尝试性的松散的同盟关系。
1.2 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阶段(20世纪50至80年代)
1954年,美国海军兵器中心图书馆首次将计算机运用于文献检索,这成为了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时代到来的标志。同一时期,西方各国经济开始腾飞,在高等教育及图书馆方面的投入也相应提高,这一时期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1972年美国教育部对全国范围内图书馆联盟进行调查后显示,1931到1972年期间,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共有125个,此次美国教育部对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联盟的调查结果,形成了著名的《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目录》和《大学图书馆联盟指南》。
成立于1971年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世界上主要的书目数据服务网络系统之一,是加拿大最大的图书馆网络联盟,在该联盟1984年推出的馆际互借系统上可以查到北美乃至日本千余个图书馆的藏书状况,此外,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直接利用美国和加拿大的机读目录,使用户之间能相互复制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这一阶段的大学图书馆联盟的意义是尤为重大的,它们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以往图书馆独立发展的局面,也避免了政府包办的局限性,是介于政府参与与图书馆自主之间的中间形式,为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互联网时代全国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飞跃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学校和政府的支持下建成本地的计算机系统及网络。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远距离合作带来了现实可能性。此外,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联盟成了图书馆解决发展瓶颈的最优选择。
在英国,以大学或研究图书馆为主的联盟占绝大多数,地位尤为重要,发展最好、最典型的有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大学研究图书馆联盟等。“自1993年来,英国政府在促进高等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方面主要实施了三个计划:电子图书馆计划、人文科学研究特藏计划和国家电子资源计划,这三个计划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的高教拨款委员会和北爱尔兰教育部联合建立的联合信息服务委员会(JISC)负责实施”[3]。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主要特点在于以网络联通为交流手段,以联合采购为基础,以资源共享(電子资源)为核心,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多样化服务,共建共享的理念拓展到了图书馆全方位全领域。
1.4 国际化、集群化、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联盟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
1997年,图书馆联盟国际联合体的成立标志着图书馆联盟第一次迈入国际化。1998年,John F.Helmer主编了关于图书馆联盟的特刊,在这期特刊中,James J.Kopp的论文《图书馆联盟与信息技术:过去、现在和将来》当称这一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4]。1999年,《图书馆联盟管理国际期刊》创办,该杂志大量刊登了联盟研究的相关文章,从定性研究、发展思路、技术参与、他者角度等方面对图书馆联盟进行了深层探析。在迈上国际化道路的同时,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整合程度也不断提高,呈现出集群化的发展态势,通过管理集成、资源集成、技术集成等全方位的合作,取得良好的联盟效应。1997年建成的国际图书馆协作体联盟 (The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 ICOLC)现已拥有全世界200多个图书馆联盟,我国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香港地区的大学图书馆联合咨询委员会(JULAC)也位列其中。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数字化具有的如存储密度大、信息传递快、检索便捷等优势日益突出,虚拟资源共享和实体资源共享具有了同等的重要性,数字化成为现代图书馆联盟区别于传统联盟的显著特征。在欧洲最具代表性的数字图书馆联盟当数“G8数字图书馆联盟”(European Commission Group 8 Global Inventory Project),“该项目的目标是从现存的数字化项目中组织一个大型的人类知识的虚拟馆藏,通过网络为广大公众服务”[5]。当前不少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也已通过网络和协议将它们的目录与信息资源链接在一起,实现了不同系统的兼容与调和,实现了联盟成员的无缝对接。
2 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历程
我国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只是同一地区内图书馆之间的简单协作,如上海新闻图书馆编印出版的第一个馆际合作联合目录。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设起步较晚,直至80年代才在部分省市尝试性开展高校馆之间的合作,但发展势头良好,到80年代后期,全国近百个图书馆联盟中,高校联盟就占到了极大比例。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与国外图书馆相比,呈现出三大特点:时间短、后劲足、有创新,以时间维度和新技术的应用为标志来划分,可分为三个阶段:
2.1 理论探讨、实践尝试的初创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省出现了大学图书馆之间现代形态的合作组织,如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协作组等,开始了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尝试性实践。但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当时高校图书馆联盟内各成员馆之间处于低水平的合作层面,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为高校图书馆多层面、高水平合作奠定了基础。1994年,在广东省高教厅和省高校图工委的组织下,由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牵头,成立了旨在保证石牌地区高校教学科研文献信息需求、体现联合办馆优越性的广州石牌地区6校协作组[6]。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家教育部领导下,由北大、清华、复旦等119所高校图书馆共同组成了中国高校最大的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LS,它通过“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保障结构将全国各高校的信息资源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全国各省市高校信息资源的联合保障与共享[7]。该联盟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我国高校图书馆各自为政、闭门发展的模式,解决各高校经费不足、文献利用率低、信息获取不畅等问题,CALIS 的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2.2 抓住机遇、蓬勃发展的繁盛阶段(21世纪前10年)
2000年之后,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速度很快,至今已出现了许多较为成功的典型联盟,成为新世纪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的主流。“十五”、“十一五”期间,条件相对较好的省市地区积极响应CALIS的号召,抓住机会,筹集资金,争取政策支持,建成了一部分区域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我国的高校图书馆联盟主要分为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在全力建设全国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同时(如CALIS、CADLA),各省市也根据自身情况开始建设区域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如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江苏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JALIS)、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HALIS)等,都是近年崛起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地区性高校图书馆联盟。这些地区性联盟模式灵活,功能各异,与CALLS互为补充,协同发展,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高校图书馆联盟体系[8]。
2.3 不断调整、开拓进取的创新阶段(2010年以来)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新发展、新走向体现在三点:一是地区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正在从CALIS的成功运作中汲取经验,不断调整、创新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扩大自身的存在价值。二是从加入图书馆联盟的成员来看,之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但以上区域内各联盟的发展也不均衡,而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发展更为缓慢。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地区的图书馆员已逐渐认识到高校图书馆联盟的重要性,相应地出现了一些研究课题、文章来探讨这一问题,并逐步尝试建立本地区的高校图书馆联盟。三是高校图书馆联盟出现了新的建设模式,如重庆市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网上图书馆)是一种结合大学园区建设,由当地政府全部出资,园区成员资源共享的新型区域图书馆联盟形式[9]。近年来由于市政规划和发展需要,我国不少地区建盖了大学城,如广州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云南呈贡大学城等。重庆市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模式作为一种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有益尝试,应该得到充分研究和借鉴。
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经验与教训
综观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情况,各有优缺,各具特色。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初衷都是实现资源共享,在政府的主导与支持下,由最初的区域性、全国性高校合作,到现今互联網、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呈现出数字化、国际化、跨系统、跨类型的发展趋势。两相比较,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较国内的起步早,发展更成熟,无论在组建模式、管理办法方面,还是在资金筹措、技术保障方面,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经验。而国内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起步虽晚,但平台高、后劲足,发展空间很大。目前国内外建成的图书馆联盟已数量众多、特点各异,其发展过程、经验教训可以给我们今后的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3.1 建立跨区域、跨系统、跨类型的高校图书馆联盟是趋势所向
随着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成员范围不断扩大,影响面也不断扩大,联合更多社会组织、信息机构进行合作共建是大势所趋。国外的众多高校图书馆联盟都在吸收跨地区、跨系统、跨类型成员方面做出了努力,如 OCLC起源于大学图书馆,其最初成员都是高校图书馆,现在已逐渐扩大到全球各类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CNSLP/CRKN和 CURL/RLUK也在不断扩大其成员范围,在广泛吸纳高校图书馆的同时,鼓励公共图书馆和相关信息机构的加入,此外还尤其注重与出版商的合作[10]。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跨区域、跨系统、跨类型的高校图书馆联盟对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体现地区特色、提升服务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旦发挥效益,对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生活将会产生多方位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高校图书馆联盟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这首先就影响到了跨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建立问题,制约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主管部门的不同,我国图书馆分为高校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由于这种纵向的条块分割,同一类型、同一系统内的图书馆更容易结盟,而跨系统跨类型的图书馆联盟在协调管理、资源整合、技术沟通方面的难度就大得多。
3.2 联盟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支持,资金筹措更要开辟多元渠道
充足与稳定的资金投入是高校图书馆联盟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一般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其资金来源之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美国许多州政府都为高校图书馆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为高校图书馆联盟投入专项经费,同时,政府还提供各项保證图书馆联盟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在技术标准和资源建设方面提供良好的协调机制,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11]。而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虽也由政府机构主持建设,但行政管理系统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成员馆间基础条件差别大,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
除政府拨款外,国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图书馆联盟基金来保证其发展需求。而联盟自身也积极拓展其他渠道的经费来源,如争取企业赞助、筹集民间捐款、有偿服务收费等,这些资金的注入保证了联盟的持续发展。国内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在筹资渠道上还比较单一,主要以政府为主,民间筹资的能力亟待提高。
3.3 各成员馆要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尝试多种合作模式并完善运行机制
高校图书馆联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图书馆子系统组成,成员馆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契约式的,其高效运作和有序发展离不开成员馆间共同利益的驱动和协调机制的调控[12]。
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成员之间保持着良好的伙伴关系,在业务上有着密切而广泛的协作。他们通过资源整合、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建立共享平台,使成员间可以共享该联盟的联机合作编目、文献信息检索、文献传递以及全部电子资源和网上数据库等成果。经过长期的发展,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逐步建立了“包括政府行政组织、图书馆馆长联席会、各种专门委员会以及图书馆理事会在内的各级联盟协调机构,而且制定并不断完善了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逐渐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如利益平衡机制、行政干预机制和制约机制等等”[13]。如利益均衡机制,保证了联盟内不同成员在分享组织资源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与其投入成正比,这样,各成员既能严格履行联盟规定的义务,又能在联盟中获得满意的服务需求。这些机制的完善,使联盟运转如常,保证了联盟平稳有序地发展。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成员馆间的合作比较松散,由于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加上管理制度还是以政府职能机关主导的垂直等级管理为主,图书馆自主权利受限,造成了国内高校图书馆联盟活动效率低、积极性差等问题。但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分散管理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各图书馆虽有较大自主权,但不利于政府对整个图书馆事业的指导,松散的联盟组织可代替性高,生命力不长,重复建设可能性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浪费。
3.4 现代化图书馆联盟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保障与支持
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经历了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建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有良好的技术环境。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步建成了统一的系统标准,系统兼容性极强。而互联网在国际范围的使用,也使联盟朝着国际化、集群化、数字化的方向高速发展。与之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建立时间晚,反而起点较高,是直接在网络环境下建构的,可以借助先进成熟的技术与国际直接接轨。但是,有利自有弊,由于我国的图书馆缺少国外那样循序渐进的技术积累阶段,对新兴技术的理解、把控和利用就相对欠缺,馆员的技术素养方面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胡家荣,邹薇.国外大学图书馆联盟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08(9):9-12.
[2]Sharon L. Bostick. Academic Library Consortia in the United States[J].Liber Quarterly, 2001(11):6-13.
[3]李朝阳,高波.英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3):137-141.
[4]Kopp J J. Library consort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st, the present, the promise[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998(1):7-12.
[5]李富玲,卢振波.数字图书馆联盟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11-15.
[6]祁兴兰.新世纪十年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现状及区域性特点[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4):35-40.
[7]郭效.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与发展研究[J].现代情报,2010(2): 18-20.
[8]寿曼丽.高校图书馆联盟研究综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4):80-84.
[9]杨新涯,彭晓东,袁辉.重庆市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网上图书馆”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61-65.
[10]冯晴.NSTL与国外图书馆联盟的比较[J].图书情报工作,2011(3): 10-13+141.
[11]王真.图书馆联盟建设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98-200.
[12]孙颉.日本大学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启示[J].情报科学,2010(4):637-640.
[13]金声.中美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运行机制对比分析[J].全国新书目,2007(13): 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