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根据《黄帝内经》等中医理论,总结了中医物质的4种特性,指出传统的牛顿定律不能解释4种特性。只有物质运动的主因是自身引起的(简称自运动),才能解释4种特性。本文将自运动理论和量子力学进行了比较,自运动符合量子力学理论,双方并无根本冲突,应该进行深度融合。
关键词
中医学;物理学;量子力学;物质
中图分类号: R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06 . 69
长久以来,中医理论和物理学各行其道,并行不交,统一工作严重迟滞。本文总结了中医物质的4种特性,与传统物质观有很大的不同,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论;进一步查找两者不同的原因,与量子力学进行对比,推动中医和物理走向融合。本文是从《中医理论、质速方程和弦理论三者相互结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中进一步发展而来,该论文对理解本文有益。
1 中医物质的特殊性质
(1)运行的规律性。《黄帝内经》运气七篇描写了五运六气随着天干地支的不同,60年一个周期有规律地运行,所谓“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叙述了经脉的起始走向和表里关系,且随流注时间差形成的经脉之气有节律的盛衰变化”(《<黄帝内经>之生物周日节律探析》),这说明人体的经脉也是有规律地运行着。微观物质五运六气有准确的运行规律,所谓“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宏观物质如地球、月亮也都有规律地运行,公转、自转等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两者紧密相连,所谓“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宇宙万物不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且有规律、周期地运行着。这既是物质的本质,又何尝不是时间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医理论认为整个宇宙以及人体规律运行,是可以预知的。从宏观层面讲,物质不存在不确定性。
(2)自我和谐性。物质不仅规律运行,还有自我和谐的能力。中医有亢害承制思想,即“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五行之气有一行太过,相克之气就会制约,以恢复平衡。还有胜气和复气理论,所谓“有胜则复,无胜则否”《素问·至真要大论》,一般为上半年有五行偏胜之气,下半年就会有相克之气进行报复,所谓“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对气的自我和谐进行了总结:“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道德经》称之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都是对物质自我和谐的深入描述。
(3)精神性。精神和物质不可分割,“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中医基础理论》),精神是由物质产生的,作为物质的一种性质也是理所应当的。五行之气分别表示不同的情志活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黄帝内经》)。五气和谐才能产生精神,“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精神在人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神具有“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机能”和“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三种作用。这不仅说明了人体有自我调节、自我和谐的能力,而且也进一步说明了精神的重要性。物质的“精神性”可能决定着“运行的规律性”和“自我和谐性”两种性质,《黄帝内经》就多次表达了“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的思想。整个宇宙就是一曲和谐的音乐,这是物质的本性,是物质精神作用的结果,但不应该神乎其神。
(4)同气相求性。同气相求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含义为“相同的事物或者相异事物在某一点上的性质相同,则在同质间产生一种自然亲和力,从而发生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论作为中医学理论原理支撑的七大基本法制》)进一步指出,同气相求指“不同类别的气之运动,相类的气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相互同化、相互激发而最终趋向功能一致性的现象”,“或最终类聚成群成形”。所谓同气,也指五行相同之物,土气“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湿、土、肉和脾等全部划为一类,它们之间相互感应、相互同化、相互激发。五运六气就是通过这种相互感应、相互同化和相互激发影响自然界和人体,产生了风、暑、湿、寒、燥和人体病变的变化,产生了取象比类思想。
“运行的规律性”和“自我和谐性”主要来自于《黄帝内经》,理论界相关论述不多;“精神性”和“同气相求性”在《黄帝内经》中有论述,相关论文也较多,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可。
牛顿定律构建了一个被动式、机械式运动的世界,万物运动有因有果,外力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按照牛顿定律,万物不可能像五运六气一样严格按照时间规律运行,也不可能实现自我调节和谐,更不可能和精神相互作用以及实现同气相求。4种性质对牛顿定律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神乎其神,对现代物理学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认识观,必须赋予物质更多的自主性,才能符合中医理论。《中医理论、质速方程和弦理论三者相互结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认为动和静相反相成,是物质的根本性质,运动是由物质自身原因决定的,并解释了外力对物质影响的原因及与牛顿定律的区别。只有物质运动是自身的本质属性,才有可能构成一个自我和谐、自我调节、万物相互联系的世界,才能符合中医的整体观,才能解释上述4种性质,才能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中医理论需要一个灵活自由的物质世界,这是中医和物理学的根本区别。
2 自运动理论与量子力学的比较
自运动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物质的性质,而且也符合量子力学的部分理论。《中医理论、质速方程和弦理论三者相互结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认为微观物质由振动和运动两个部分组成,并初步解释了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原理。在此,我们进一步推理物质的存在状态,推出波粒二象性和单个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根本原因。物质由运动和振动组成,始终“动而不已”,也能理解成物质完全由能量构成。能量就能同时穿过两个干涉小孔,和单个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结果相一致,这是对物质波动性的解释。物质虽然由能量组成,但振动和某种形式的运动(是自旋吧?)需要一定的空间,或者说占有一个基本固定的空间,体现物质的粒子性。物质占有空间的大小应该为波长,超过这个长度能量也不能同时穿过两个干涉小孔,形不成干涉条纹。这样解释波粒二象性和单个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符合老子提出的“有生于无”的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办法,希望对理论物理学有所帮助。
量子力学认为意识和物质关系紧密,“一是在量子测量中,意识作为测量过程的初始条件,由始至终地影响着对物理对象的描述,二是意识引发波函数塌缩理论”(《意识与量子力学的内在关系》。意识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中医形神关系将精神作为物质的一种性质,精神由物质产生,还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中医理论和量子力学都认为精神在物质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理论比量子力学的意识理论更加具体,更可实验,是解释量子力学的一条新路,两者结合意义重大。精神、意识由五气和谐而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那么,精神、意识反过来使由能量构成的物质更加联系紧密,整体性更加突出吗?故而引发了波函数塌缩吗?
量子力学比中医理论更加神奇,量子纠缠“描述了两个或多个互相纠缠的粒子之间的一种‘神秘的关联,即使各自相隔距离很遥远,之间也没有任何介质,但是其中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量子纠缠及其应用前景分析》)。中医理论遵循整体观念,万物相互联系,《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就描写了行星运行对生化的影响。但是万物之间的联系并非没有任何介质,主要是依靠看不见的气完成的。现代物理學认为,宇宙中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占了绝大部分,中医理论也有看不见的五运六气规律运行。暗物质、暗能量和五运六气都属于微观物质,应归为一类。微观物质在宇宙中有规律地运行,所谓“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是联系万物的关键。人身是一个整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机能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里有看不见的微观物质,物质有上述4种性质,就能实现自我沟通联系的功能。人身和宇宙都是由五行之气联系在一起,气只对他所在位置的物质有影响,所谓“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并没有发现无介质的超距作用。
本文认为物质运动是由自身原因引起,还是由外力作用引起,是区别中医和物理学的关键。中医理论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宇宙,不支持机械式的牛顿定律,物质必须自身能动,才能解释中医理论和中医物质性质。《中医理论、质速方程和弦理论三者相互结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对牛顿定律本质、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从而完善了自运动理论。中医理论和量子力学较为相似,可以解释波粒二象性、单个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不确定原理、意识重要性,甚至于量子纠缠,两者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医理论不应该一直停留在治病救人这一层面,而是应该直面与物理学的不同,完成物质架构,解释量子力学等物理前沿科学,推动中医学和物理学取得实质性突破。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
[2]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3]陈晓楠.“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J/OL],河南:中医学报,2011(12).
[4]唐农.论作为中医学理论原理支撑的七大基本法则[J/OL],广西:广西中医药,2015(05).
[5]徐龙山.中医理论、质速方程和弦理论三者相互结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J/OL],上海:科技视界,2019(12).
[6]陈思.意识与量子力学的内在关系[J/OL],湖北:科教导刊,2015(11).
[7]徐成.量子纠缠及其应用前景分析[J/OL],广东:现代信息科技,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