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视界

墨子《所染》思想对品德教育的价值

墨子《所染》思想对品德教育的价值

胡乙

摘 要

墨子《所染》的理论价值包括:其明确提出环境决定论,个人品德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君主与百姓,都要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为伴,以获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其实践价值包括:人们应重视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对个人品德的影响。为消除教育功利化的弊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应突出乐于就业、爱岗敬业培养目标。

关键词

墨子;所染;品德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06 . 57

0 引言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与墨学并称显学。蔡尚思先生高度评价墨子:“墨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价值,超过任何一家一派。”[1]其中,墨家的品德教育思想对当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燕良轼指出:“品德称为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的一些稳定的特征。”[2]据此,品德不同于道德,燕良轼指出其区别有:“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品德是道德要求的局部反应。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制约,也要受到个体生理,心理规律制约。”据此,品德虽是个体现象,但是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社会习俗、社会声望人物言行等外部条件影响。

价值属于主客体关系的一种,如果教育思想能满足教育者实际需要,则其具有正价值;反之,则相反。墨子《所染》中,初步讨论了品德形成机制、影响品德形成外部条件、品德教育内容等品德教育思想。本文将从理论、实践角度,讨论该思想对品德教育的价值。

墨子《所染》中,明确提出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人品德受不同环境的影响。无论君主治国,还是世人修身,都要求选择贤人、品德高尚的人,以获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如果不知道把握治国修身重点的人,不能选择贤良,就会导致国家灭亡,身败名裂。

1 墨子《所染》思想对品德教育的理论价值

墨子用染丝做比喻,提出人性无所谓善恶,而受后天環境影响。同时墨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列举了正反两面的典型事例,论证了国家命运受到品德高尚之人影响,个人命运也受到亲近之人品德影响,环境对个人品德形成有决定作用。

1.1 墨子提出人性所染论

墨子提出人性所染论,认为人性本无所谓善恶,但是人性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环境良好,社会风气清朗,则人们将变为善良之人,反之则相反。墨子善于借物喻理,见到染丝时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3]据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决定人们品德高低、也决定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人们之间的品德水平的差别,并不完全由智力,受教育程度等内在因素决定,环境差异也是其中重要因素。优良的环境有助于人才成长,形成品德高尚、积极向上的个人。低俗恶劣的环境,使人品德低下,行为堕落,最终个人走向衰亡。每个人所受环境影响不同,对品德的认识就不同,相应的行为也有差异,最终造成个人命运的多样性。

1.2 墨子提出国家所染论

一人可以兴邦,一人可以丧邦。墨子尚贤,认为国家统治者的品德对于国家的生死存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君的品德又受到了身边亲近之人的影响。如果国君任用品德高尚的人,即贤人处理政事,则国家强大发达;反之,如果国君亲近小人,品德恶劣之人,则其必然亡国。品德高低对于国家有生死存亡的影响。墨子善于用正反历史史实论证。他列举了禹、商汤,武王任用贤人称霸天下的事例。与之对比,其同时列举桀、纣、周厉王,周幽王任用小人导致国残身死。此外,墨子还用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越王勾践称霸,与范吉射、中行寅、夫差、智伯摇等君臣离散作对比,说明君王能够安心,是因为其治理国家合乎常理,如同染丝受到染料影响,君主也受到了正确的影响,其后墨子进行推论:“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4]君主在选择人才时,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否则将沦为昏君。君主即使浪费精神,愁眉苦脸,也同样有国家灭亡的危险。墨子再次以贤人、恶人作对比,总结了亡国之君的教训:亡国之君不是不重视国家,不爱惜身体,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治理国家。发生以上事件的原因就是君主用人不当,受小人,恶人的影响,故国家灭亡。

1.3 墨子提出士人君子所染论

墨子从国君所染推理至士人君子所染,认为士人君子的品德行为也会受到身边亲近之人的影响,如果其接触的均为品行端正之人,则士人君子身心健康,事业有成,反之则相反。墨子指出:“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4]不仅国家受到品德高尚之人的影响,士人君子同样也会受到品德高尚之人的影响。如果他的朋友都是仁义之士,都是品质淳朴,遵守法则的人,那么他的家业就会蒸蒸日上,身体就会越来越安康,名声就会越来越大,治理政事也会合乎常理。如果他的朋友都是盛气凌人,结党营私之人,那么他的家业也会一落千丈,身体就会带来损伤,名声就会越来越坏,治理政事也不会合乎常理了。墨子指出用染料做比喻的目的:“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4]墨子再次用染料做比喻,要求国家、士人君子选择贤人,任用贤人,亲近贤人。

《所染》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论述德育思想的著作。该篇明确提出环境决定理论。无论君主治国,还是士人修身,都应选择贤人,以得到积极熏陶。

从《所染》理论出发,在德育实践中,人们应重视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对个人品德的影响,如同工人谨慎选择染料,青少年尤其要注意择友。此外,高职学生尤其需要各界关爱。

2 墨子《所染》思想对品德教育的实践价值

在实践中,墨子《所染》思想启示人们:各界应重视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对个人品德的影响,为消除教育功利化的弊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中应突出乐于就业、爱岗敬业培养目标。

2.1 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对个人品德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第一任学校,受教育者几乎大部分时间与家长相处,都在接受家长的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影响受教育者,这种教育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品德、言谈举止有影响和示范作用,伴随着人的一生。长期的家庭教育往往反映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几代人。有的家庭中成员连续违法,这与教育、家风影响有密切关系。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与受教育者的品德特征密切相关。在教养方式上,父母应避免过分严厉与完全放任的两种极端方式,关怀、信任、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形成受教育者的良好品德。

2.2 重视社会风气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受教育者在成人的过程中,其人生观,价值观处于不断变化中,可塑性强,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王宇飞指出:“社会风气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尚与习气。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巨大的能动性。其以舆论和社会习惯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言论和行动,对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据此,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对于一般受教育者而言,其品德形成发展极易受到社会风气影响,为防止受教育者模仿某一社会情境性违法犯罪,在缺乏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教育的情况下,教育者决不能让其尝试体验违法性社会情境。同时,教育者应循序渐进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品德习惯。

2.3 通过持续对学生进行关怀,培养学生品德

关怀是一种关系,学校、家庭都应成为能激发学生善行的地方。内尔·诺丁斯提出:“教育的目标应鼓励学生成为能够关怀他人、有能力、有爱心,同时也值得别人爱的人。”[6]据此,良好的关怀环境有助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发展。要培养能关怀的学生,家长、学校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关怀、接受关怀、识别关怀,如果学生一直受到正面人物持续且适当的关怀,其可能自覺培养关怀别人的美德,其品德会在关怀的关系中自然养成,而不需要成人过多灌输。持续稳定的关怀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品德。家长首先应给学生适当的关怀,要让学生体会到:称职的父母会在需要的时候,一直陪伴在学生身边,其能包容学生的缺点,并为学生提供和谐的环境、必要的资源与技能。同时,教师要像称职的父母一样,能够与学生建立关怀信任关系。教师愿意花时间与学生探讨关怀的价值,师生相互交流自己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识别自己受到了关爱,并适时促使学生转换角色,使自己从被关怀者转变为关怀者。

以高职院校为例,我国高职教育受社会功利化与教育功利化影响,人们较为关注教育当下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往往忽视品德教育的师资力量,课程,课时设置。曾维华指出:“教育急功近利,过分看重工具价值,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实现财富,忽视其理性价值,使得人们失去了灵魂与精神追求。”[7]教育功利化对品德教育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教师只关心规定的教学内容,忽略甚至回避理想、信仰,品德教育。学生进入学校后,从小学到高中以追求高分为主要目的。进入高职,学生首先关注专业与未来的职业,忽视与职业无关的艺术,文学,品德修养等课程,故品德教育难于实践。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更需要人们关爱。高职学生一般成绩较差,有自卑心理,以为进入高职院校就是人生的失败,其普遍缺乏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缺乏自信心,内心往往焦虑不安,对未来失去希望。

贾德威反对将高职教育仅仅限制于就业教育,其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就业,还要让学生热爱工作、尊重职业。”[8]学生在就业中体会到快乐,这是学校对高职学生最好的关爱。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就业本领,也要重视提高学生道德、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可将全部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模块等,在基础模块中,高职院校加入职业道德课程,以培养吃苦耐劳,充满自信,乐于奉献的员工为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在专业拓展课程中,教师应开发更有难度的挑战性课程,传授学生自学本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应企业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

3 结语

《所染》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论述德育思想的著作。该篇用归纳法与演绎法,列举正反典型事迹,明确提出环境决定理论。无论君主治国,还是士人修身,都应选择贤人,以得到积极熏陶。

墨子重视人民接受教育的作用,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其运用染丝作为比喻,提出人受环境熏陶,国家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环境,使人民受到良好影响,从《所染》理论出发,在德育实践中,人们应重视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对个人品德的影响。良好的关怀环境有助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发展。高职学生尤其需要关爱。

参考文献

[1]施明.墨子[M].1版.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3.

[2]燕良轼.高等教育心理学[M].1版.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0-211.

[3]孙诒让.墨子闲诂[M].1版.北京:中华书局,2001:11.

[4]孙诒让.墨子闲诂[M].1版.北京:中华书局,2001:18-19.

[5]王宇飞.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M].1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92.

[6]内尔·诺丁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M].译.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10.

[7]曾维华.人文教育,教育功利化的消解之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61-66.

[8]贾德威.高职学生需要更多关爱[J].教育与职业,2012(13):8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6806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