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啸 吴苗苗 李国华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将理想信念、爱岗敬业、道德情操等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文探讨了高校材料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方法和初步效果,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课程思政的持续推进和全面推广添砖加瓦。
关键词
课程思政;材料专业导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7.01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is a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y that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ideals and beliefs,devotion to work,moral sentiment and so 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and thus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and strive to b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socialism.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and preliminary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university specialized courses teaching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gram orientation,and takes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as the building blocks for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and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gram orientation;Personnel training
0 引言
材料、信息、能源并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我国对于材料领域人才培养十分重视,据统计每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一万人以上。保障和提升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材料强国道路的根基,而课程思政正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塑造具有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的国家栋梁之材的重要教育举措。
2016年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材料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让课程思政与课程知识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对于培养学生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材料专业实施课程思政以来,已有《半导体物理材料》、《无机功能材料》、《工程材料》、《材料专业实验》等多门课程开展了思政课程的探索,获得了卓有成效的育人效果[2-6]。相较于上述课程,材料专业导论课程面向材料专业入学新生授课,其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可融入的思政元素更加的多元而丰富,对于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爱国情怀和使命感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1 材料专业导论课程介绍
材料专业导论课程是一门面向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生的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程、社会意义、知识体系和主干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专业荣誉感,为培养材料研发与应用领域具有崇高理想和专业素养的高级人才夯实基础。课程内容包含材料与人类文明、材料与国家战略、材料专业知识体系、材料工作者核心素养等章节。
2 材料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
2.1 课程思政实施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2019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高标准建设了28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并提出了提高认识、提高能力、持续推进的思政课程总体要求。“提高认识”即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教师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提升能力”即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针对自然科学课程要突出培养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材料专业导论课程正是上述精神传播的优秀载体。“持续推进”要求职能部门与学院的密切配合,积极破解工作难题,持续推广课程思政的优秀成果,不断破解课程思政工作难题。为此材料专业导论思政课程设立了课程团队,努力提升自身意识和授课能力,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参加北京市思政课示范课程交流会议及全国高校教师道德培训,并集中备课、群策群力,最终形成了材料专业导论课程的思政示范课教案、课件和讲稿,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2.2 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在“人类文明与材料”的章节中,通过讲解人类文明历程与材料的密切联系,彰显我国材料发展的悠久历史,提升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专业认同感。人类历史从远古时期发展到今天,一步步走过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正是材料的进步引领了人类文明不断前行,而我国历史上各时代的材料技术几乎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材料与国家战略”章节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与先进材料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专业责任感。近年来,航空发动机是国家科技攻关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课堂讲授航空发动机的主要构造和部件,强调单晶高温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防护涂层材料等先进材料是航空发动机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这些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是国防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和保障。在民用产品领域,先进材料同样不可或缺,民族企业京东方是全球著名的显示设备制造商。京东方重要产品柔性显示屏的核心技术是高平整度、高熔点、长寿命的柔性衬底材料和防水、防氧气穿透的高附着力的ITO薄膜材料。目前京东方的显示器件原材料国产化率已经达到70%,并且仍在逐年上升。
在“材料工作者核心素养”章节教学中,通过讲述材料专业大师和工匠的实例,塑造学生的爱国爱岗敬业奉献的情怀。以材料学泰斗师昌绪先生为大师的人物代表,师昌绪先生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冶金与材料硕士、博士学位,并经过3年的曲折斗争终于摆脱美国的扣留,回到祖国的怀抱。从此之后师先生再也没有停歇,先后主持攻关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材料、碳纤维材料、耐腐蚀钢铁材料等关键性先进材料;倡导并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制定了全国材料发展规划。师先生的崇高情怀、敬业精神、专业学识是激励材料学子的不朽丰碑。与学术大师的丰功伟绩不同,大国工匠更多是不为人知的幕后工作者,但大国工匠们脚踏实地的态度、实践出真知的信念汇聚成了我国材料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工程经验。以金属部件焊接为例,涌现出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锅炉容器焊接大师孔建伟、液化气殷瓦钢焊接大师张冬伟、导弹焊接大师王锋等大国工匠,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国、敬业、专注、坚持、严谨的优秀品质,是塑造材料学子德育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优秀楷模。
2.3 课程考核中的思政元素
专业导论课程通常采用课程论文模式进行考核,在思政教学方法中进一步融入了思政元素后,以“中国梦,材料梦”为题,以开放性的论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调研、综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新材料的研发和制备历程,展望今后新材料的发展前景和个人的志向。课程论文展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德育培养和专业知识相互协作,让专業导论课的育人效果更上一个台阶。学生的课程论文题材丰富,包含了碳纤维材料的国产化道路、国产战斗机矢量喷管材料、石墨烯电池材料、高铁先进复合材料等。与此同时,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生查找了材料研发的历程和背后辛勤付出的专家和工程师们,他们的爱岗奉献、勤劳专注的精神让学生铭记。在论文中同学们展现出了对材料专业的兴趣,对未来从事材料行业的憧憬和学好知识、专业报国的信念。
3 结束语
本文以材料专业导论课程为案例,从制度和组织保障、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等角度探讨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法后,课堂教学育人效果显著提升,学生对于材料专业的历史发展、社会分工、职业素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坚定了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塑造了以材料专业知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李翠霞. 高校专业课程“无机功能材料”课程思政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49: 28-29.
[3]申慧,赵国营,侯京山,田甜.《半导体材料》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现代化, 2019,78: 80-81.
[4]张江娜, 刘芬霞. 针对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 43: 244.
[5]史同娜,朱冰洁,杨伟,施镇江,吴文华. 在材料专业实验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初步探索[J].课程教学,2019, 18: 108-109.
[6]张鹏展,于咏怿,张冷,李方政,李玉魁,徐志国,陈正宇,王正昱. 半导体物理与材料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应用, 37(1):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