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视界

科技馆科普教育形式的创新研究

科技馆科普教育形式的创新研究

郑坚

摘 要

本文立足我国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实际情况,首先深入分析了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的具体内涵,然后从“科普教育进校园、网络整合教育、组织措施优化”三个方面,对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的创新对策进行了全面论述。

关键词

科技馆;科普教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31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81

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科举发展,催生出了“科技馆”这一集合科学、教育功能的综合体。从客观角度看,现代科技馆是科学技术、教育措施的全面合作,是科学技术科普资源的中心,有着面向广大民众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当前国内各地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形式而言,科技馆科普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依靠科技馆本身的技术资源、教育资源而开发的教育活动,大多采用引导实验、实验观看、知识讲座等方式来实现有效科普;另一种则是简单的展览教育,主要展现富有趣味性、知识性的展览内容,让受教育者了解相应的科学技术原理。从科技馆科普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当前多数科技馆采取的措施都存在互动不足、教育不深入、展项连接松散等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引领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青少年教育、科学教育是基本性教育工作,关系着我国未来的人才质量以及社会发展潜力。因此,亟须创新科技馆科普教育形式,提高科普教育工作实效性。

1 科技馆科普教育内涵

科普教育工作创新需在原工作基础上,根据现存问题、发展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因此要充分把握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的内涵以及定义。

1.1 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定义

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是以传授基本科学原理为目的,以素质教育理论为导向,以引导受教育者体验科学思维、体验探究方法为内容的现代化养成教育。从过程而言,科技馆科普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一定差异,科技馆科普教育不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同时还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是否能够内化在受教育者的脑海中,并注重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精神的相互交融。

1.2 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内涵

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内涵和现代科学的内涵有着密切关系,从国内外科学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就可直观窥见这一变化。如今人们对科学本质、社会生产的认知越发全面,科技馆科普教育的价值也更加明确。在马克思基本原理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馆科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个体发展[1]。

1.3 科技馆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逐步开展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逐步复苏,科技馆是为学校教育体制外,功能最为明确的公共机构,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发展、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正以科技馆科普教育为载体,持续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且我国也应国际科学院联合组织倡导,认可了墨西哥推进科学教育的相关宣言[2]。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正经历从发展中国家过渡为发达国家的重要阶段,此阶段需要将科学技术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并持续提高科学教育水平,如此才能够提高国家生产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 科技馆科普教育形式的创新对策

本文所提出的创新对策,是针对目前各地科技馆科普教育互动不足、教育不深入、展项连接松散等问题提出的,具体表现为“科普教育进校园、网络整合教育、组织措施优化”三个方面。

2.1 科普教育进校园

科技馆本身是面向广大民众,宣传科学基本思想理论、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重要公共场所。科普教育进校园是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的科普教育创新形式之一,主要表现为科技馆科普教育、学校教育的全面整合,实现校内校外科学课程、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目的是解决科技馆科普教育展项衔接不密切、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不深入等客观性问题。数年来,各地在国家的指导下,持续推进科普教育进校园工作,基本达成了以科技馆带动基础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但是“衔接不畅、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却普遍存在。现立足于各个地区科技馆科普教育进校园工作实际,提出相应创新对策[3-4]。

2.1.1 科学教育馆校整合

各地应以素质教育为引导,由科技馆、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出符合创新目標的科学教育标准。这里建议各地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借鉴美国目前在科学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宏观科学教育标准为主导,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科学教育改革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将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分为场馆教育、到校服务、科技馆(博物馆)学校等类型,深入确定学校、科技馆的具体合作形式。

2.1.2 强化科普教育研发

欧美国家科技教育水准普遍较高,可我国不同,欧美国家大多以博物馆、学校为载体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学校在博物馆的指导下,以“学校、博物馆”合作为关键要素,以某个教育目标为引,持续开展科普教育研发工作[5]。如,设置互动性较强的教育菜单、注重博物馆和学校全过程合作的教育项目、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我国科技馆可充分借鉴国外的科普教育研究形式,注重对受教育对象心理要素、行为要素、学习能力的分析,以提高科技馆科普教育进校园的实效性。

2.1.3 优化教育资源储备

科技馆本身存储的教育资源是为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基础条件,但我们应合理分析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资源是否符合学校科普教育的实际需求。美国众多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开发工作,就为科普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如,美国植物园、旧金山探索馆就和学校深入合作,为毕业生创造条件进行毕业设计,毕业生根据学校所颁发的任务,在馆内深入学习。我国科技馆应充分借鉴这种形式,和学校构筑起长期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根据统一科普教育目标的指导,持续开发建设教育资源,以保障科普教育系统性[6]。

2.2 网络整合教育

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现如今,大可借助高新技术促使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打破展览、简单体验的桎梏。网络本身能够让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延伸,并提高科技馆科普教育的游戏性、教育性。

2.2.1 建设网络教育平台

根据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兴趣倾向,应遵从经典的教育学原理、科学原理、心理学原理,形成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的网络互动教育模式。根据教育学原理我们可了解到,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决定了教育成效,而其学习动机是在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下逐步形成的,采取适当的方法能够刺激学习动机,确保其学习动机贯彻整个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教育开始至教育结束均需要确保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动机产生化学反应,以确保青少年有足够的积极性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任务。

2.2.2 个性化教育建设

根据我国科技馆科普教育实际情况,可见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对象大多为8-14岁中小学生,且多数中小学生都是在教师、家长的监督下参加科技馆组织的科普教育活动或者到科技馆中参观,由此可见科技馆科普教育对象有“亲子合作”的倾向性。少数教育对象为15-18岁的中学生,此类中学生个性特征明显,且知识面较广,乐于独自玩游戏。由此,我们可见科技馆科普教育对象存在差异化特征,为提高科技馆科普网络教育的有效性,可在地区范围内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调查。然后推出个性化的网络教育服务[7-8]。如,科技馆可构建出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角色扮演科普形式,以主角XX在地球上的探险为游戏主线,受教育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亲子合作以及独立探险,将科普知识贯穿在网络平台的游戏中,并视情况实现线上、线下合作,引导受教育者来科技馆内获取知识,在线上完成知识任务,并给予分值等奖励,同时辅以知识分数排行激励广大受教育者。

2.2.3 網络社区建设

线上教育到线下的回归是提高科技馆科普网络教育实效性的必然举措,考虑到科技馆本身在现场挖掘受教育者的能力有限,且受教育者的参与热情、参与深度也较为有效,应利用网络平台这一成熟资源,建设出符合广大受教育者需求的网络社区,并定期在社区中组织活动,让广大青少年能够组成热爱科学知识的团体,并定期参与科技馆组织的线上、线下活动。

2.3 组织措施优化

2.3.1 加强人员建设

科普教育形式的创新,意味着科技馆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为提高科普效果,提高各项创新举措的实效性,必须要进一步提高科技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里、综合素质。我们应了解到,在科普教育进校园、网络科普教育的过程中,科技馆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指导者,同时也是组织者、宣传员,应根据科技馆创新教育内容的具体情况,有侧重的进行人员建设。

2.3.2 加强宣传推广

互联网时代,科技馆应综合利用多个媒体渠道来宣传科技馆近期将要举行的活动,并突出活动的创新内容,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合理利用AR、VR技术,促使受教育者或广大家长能够通过全媒体视窗深入认知科技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对国家生产力提升、科学技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各地科技馆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原有的科普教育工作形式上,整合学校教育力量、互联网技术对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并持续推进人员建设,利用全媒体进行多方位的宣传,以提高科技馆科普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影.浅谈科技馆科普课程的开发与创新[J].科技通报,2018(8).

[2]杨玉娟,段飞.试论IPA对比分析下的科技馆科普服务供给侧改革[J].科普研究,2019,14(3):66-74.

[3]蒋怒雪,张磊,靖成.公众科学活动融入环境教育项目设计的效果评估及应用——以“春燕调查”项目为例[J].科普研究,2017,12(6):51-61.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6877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