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视界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探讨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探讨

彭程 姚愔怡 姚本先

摘 要2019年12月起,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蔓延的疫情不仅造成了经济社会重大损失,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心理影响。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民众心理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辅导是防控救助工作的重要策略。因此,在面对重大突发疫情的同时,更应当注意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民众;心理服务体系;构建

2020年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简称“NCP”[1]  。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2020年2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此次疫情不仅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损失,也对广大民众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民众心理是疫情防控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其随疫情发展状况而改变又反过来影响疫情防控在民众中开展的效果。因此,认识疫情及民众心理变化,对及时开展心理干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社会心理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突发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威胁社会的每一个人,因此其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应激源,可能引起社会公众群体和个体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尤其是那些处于事件核心的人,在这种特殊应激情境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反应,这些反应会反过来影响到疫情防控在民众中开展的效果,阻碍疫情防控措施在人群中的实施开展。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对突发性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阶段: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和成长期[2]。其中,處于冲击期的个体主要先后存在麻木、恐慌心理;处在防御期的个体主要表现出焦虑和抑郁;处在解决期和成长期的个体仍旧残留着部分负面情绪,可能会出现遗留的各种心理问题。四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对防控救助工作造成了巨大的考验,也会对疫情结束之后的灾后重建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

具体而言,麻木心理会使得民众无法意识或直接忽视此次疫情的重要性,最终导致隔离等防治措施在民众中无法有效开展或执行不够严格;恐慌心理会让民众开始抢购囤积物资,使得物资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为防控救助工作增加无谓的负担;此外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治安,为防控救助工作增加了阻力。据新华社2月8日报道,山东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心存侥幸心理,故意隐瞒旅行史和接触史,致使68名医务工作者和其他49名人员被隔离,为防疫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和麻烦。此外,亦先后有多人隐瞒病情及个人行程,严重影响了疫情防控的大局。可见,疫情期间出现的问题心理危害极大,影响深远。

2 应对疫情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的价值

2.1 改善民众心理,助推疫情防控。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灾难所造成的危机也对人的心理素质进行着严峻的考验。疫情期间的情绪变化正是所有群体所面临的重大心理问题,部分研究者对SARS期间不同群体心理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各群体在疫情期间皆出现一定的负面情绪[3-5],这一心理问题又反过来影响了各群体在疫情期间的表现及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此次疫情中,有部分民众因其麻木、恐慌等心理为疫情防控人员带来了无谓的麻烦,严重影响了疫情防控的大局;亦有部分民众因其情绪问题无法疏导,做出了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不利于疫情防控的开展。因此,构建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掌握民众心理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迅速的展开社会心理服务对疫情的防控救助有着积极的作用。

2.2 消除心理隐患,促进疫后重建

此次疫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其中部分从业者,如养殖户、农民等都有一定亏损,甚至血本无归。在遭受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从业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在隔离、封锁的严重疫区人群与本身有抑郁素质的人群也容易产生严重的焦虑、恐慌心理进而发展成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此外,疫情给民众带来了诸多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疫情结束后仍将延续一段时间,人们心中的阴影不会立即消失,遗留各种心理问题是必然的。建设针对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助于民众的心理建设,帮助民众应对遗留心理问题,促进民众心理成长,有助于疫后重建。

3 应对疫情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的策略

本次疫情事发突然,来势凶猛,覆盖范围广,影响人数众多。又恰逢春节,时期特殊,在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时应兼顾不同人群,不同阶段,从多角度实时实事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应对疫情期间不同群体在不同阶段可能的问题心理。

3.1 加强舆论引导,实时通报疫情,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民众的麻木、恐慌心理多是源自自身对疫情了解的缺乏,因此加强舆论引导,进行正确教育,实时通报疫情,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消除普遍的麻木、恐慌心理。富于理性的宣传和灵活多样的心理影响措施可以成为社会心理的“解压阀”,能够有力地消除人们的麻木、恐慌心理,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疫情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媒体应适当放大正面舆论,积极关注社会谣言并及时辟谣,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媒体应实时通报疫情的真实情况,以通俗易懂的话语传授民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知识和研究,帮助民众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消除其麻木和恐慌心理。

3.2 深入社会大众,关注心理变化,积极开展干预工作

已有研究发现,在突发性事件中不同文化背景人群[6]和不同角色公众[7]的情绪和心态变化各有特点。此外,随着疫情变化和时间推移,个体的心理亦会产生一定的改变。因此深入民众,积极关注不同群体心理变化规律,及时开展干预工作,杜绝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应从政府、医院、学校和社区等多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一线工作者、病人、疑似病人及在家隔离人员等不同群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及需求,针对不同时期采取恰当的心理服务措施。防疫控疫工作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斗争,不论是病人、一线工作者还是民众,其心理与行为在此期间都可能产生变化,因此,需要成立专项小组,对重点人群以及其他各类人群心理变化及时进行疏导,避免天灾之外再引发人祸。

3.3 落实相关政策,保障民众生活,切实消除心理隐患

防控工作中采取的城市封锁、交通管制及居家隔离等相关措施以及因疫情导致的物资匮乏、物价上涨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在防控工作中如果不能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好民众的切身利益可能会导致社会心理隐患,进而影响防疫控疫工作的开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政府在注重防疫工作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防疫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积极落实补偿和调控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民众实际困难,保证民众正常生活,维护民众切身利益,为稳固民众心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政治基础。

此次疫情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也给人民民众造成深刻的心理影响。但危机是考验,也是契机。面临疫情,我们所要考虑的不应仅仅是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要正视事件可能引起的社会心理危机。积极关注民众心理变化,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构建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既能够帮助防疫救助工作积极展开,又可以为疫后重建消除隐患,打下基础,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

[2]胡珊.禽流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及干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114-116.

[3]许燕,刘嘉,蒋奖.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历程[J].心理学探新, 2004,24(3):35-39.

[4]时勘,陆佳芳,范红霞,等.SARS危机中17城市民众的理性特征及心理行为预测模型[J].科学通报,2003,48(13):1378-1383.

[5]SARS疫情对列车乘务员心理状况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04(06):29-30.

[6]朱霞,李云波,王炜.突发性事件中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心态分析[J].医学争鸣, 2004(22).

[7]朱霞,苗丹民,罗正学.突发性事件中不同角色公众情绪变化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5,14(4):351-352.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6894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